《极乐大餐》一个走出机舱、还未脱下制服的驾驶员,一个手艺出众的大厨、一个法官加上一个电气工程师,四个厌世的中年男子决定在一间别墅饕餮至死。
《极乐大餐》里不乏美食,每一样出品本来都可以引起我的良好食欲,不过看了这部电影,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对类似的东西觉得反胃,因为他们的举动,他们实在是吃得太多了……并且花样翻新:坐着吃、站着吃、走着吃、躺在床上吃、ML的时候也在吃……在餐桌前吃、在书房吃、草地上吃、花园里吃、在车房里吃……
食色性也,他们当然不会忘记,因此还找了三个妓女一起参加大餐,同时还有一位生性淫荡的小学女教师同赴盛宴,最诡异的是妓女们都觉得这些举动太过变态而先后离开……而那个女教师却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直到最后的曲终人散。
他们用这种方式发泄着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所有需要发泄的对象,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他们在极端的行为最后终于发现了无法避免的关于死亡的真相--------那就是,反正最后谁都不免一死,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去结束生命。"-----本片导演马可 费拉里(And at the end of their extremism they discover the only true reality - the inescapable reality of death. The only problem with this life is how to end it; MARCO FERRERI)
所以我宁愿将这一切看作是一场异教的仪式,无论是从女教师砍土鸡头的场景,还是他们最后的滥交、狂饮、鲸吞的景象……他们的一切举动只是为了完成这一仪式,只是为了达到那个终极的目的。
这部电影出名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充斥着大量DISGUSTING的场景,比如:连绵不绝、源远流长的FART声,EXCREMENT&URINE倾泻而下,用女教师的肥臀来和面……等等,也许因为如此,这部电影在1973年公映时被美国定为“X"级,其实这些素材即使放到今天也是骇世惊俗的。
尤其难得的是其中的很多演员都是当时的欧洲著名演员,比如扮演驾驶师的Marcello Mastroianni(主演8部半,甜蜜生活)Andréa Ferréol(铁皮鼓,最后的地铁),你能想象现在的Hugh Grant或者Andie MacDowell来拍这种电影吗?
演员 | 角色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 | Marcello |
米歇尔·皮寇利Michel Piccoli | Michel |
菲利浦·诺瓦雷Philippe Noiret | Philippe |
乌戈·托格内吉Ugo Tognazzi | Ugo |
Andréa Ferréol | Andrea (as Andréa Ferreol) |
Solange Blondeau | Danielle |
Florence Giorgetti | Anne |
Michèle Alexandre | Nicole |
Monique Chaumette | Madeleine |
演员 | 角色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 | Marcello |
米歇尔·皮寇利Michel Piccoli | Michel |
菲利浦·诺瓦雷Philippe Noiret | Philippe |
乌戈·托格内吉Ugo Tognazzi | Ugo |
Andréa Ferréol | Andrea (as Andréa Ferreol) |
Solange Blondeau | Danielle |
Florence Giorgetti | Anne |
Michèle Alexandre | Nicole |
Monique Chaumette | Madeleine |
导演 | 马尔科·费雷里Marco Ferreri |
编剧 | 马尔科·费雷里 Marco Ferreri |
拉斐尔·阿斯科纳 Rafael Azcona | |
Francis Blanche | |
制作人 | Vincent Malle |
Jean-Pierre Rassam[2] |
导演 | 马尔科·费雷里Marco Ferreri |
编剧 | 马尔科·费雷里 Marco Ferreri |
拉斐尔·阿斯科纳 Rafael Azcona | |
Francis Blanche | |
制作人 | Vincent Malle |
Jean-Pierre Rassam[2] |
导演费拉里的风格一向怪诞,本片更是极端非常,他让四位法国一流明星在片中以自己的真实名字做戏中人,并利用超现实的手法来呈现资产阶级的阴暗和没落的生活,相当有批判性,有承袭布努艾尔的倾向。这场恶俗的死亡之旅,是用幽默的笔触来嘲讽资产阶级的逃避生活和精神空虚的现状,并暗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引向自我毁灭,兼具寓言和警示作用。
《极乐大餐》(3)
马可·费拉里:生于米兰。1951年他同导演R.吉奥内摄制了几期新闻短片《纪录新闻月报》,1952年参加了导演A.拉都达的影片《外套》(根据果戈理小说改编)的拍摄工作。
马可·费拉里于1956年迁居西班牙,同经常为他写剧本的讽刺作家R.阿斯科纳合作拍摄了影片《住宅》(1958,1958年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国际影评人奖)、《小伙子们》(1959)和《轮椅》(1960)。这些作品里,批判社会的内容与怪诞手法、“黑色幽默”成分紧密交织在一起,后两者往往掩盖了批判社会方面。1961年回意大利后,他拍摄了影片《女王蜂》(1963)获该年度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此后他正式以导演的身份在意大利影坛活动。《猿女》(1964)获该年度戛纳电影节电影电视作家协会奖。
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
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是少数能和苏菲亚罗兰同享国际盛名的意大利演员。父亲从事家俱业,他曾于罗马大学夜间部攻读建筑课程。由于对戏剧的兴趣,便加入业余剧团,演出过不少舞台剧。1949年转入电影界,并在费里尼、维斯康堤等几位大导演指导下成为演技派明星,并以《意大利式离婚》、《特别的一天》及《黑眼睛》三度入围奥斯卡男主角奖,是60--70年代世界影坛极为出色的演员。逝于1996年12月19日。
米歇尔·皮寇利
米歇尔·皮寇利,法国演员,1945至1955年活跃于舞台,1961年成为走红影星,擅长扮演老成世故、愤世嫉俗的角色。他跟好莱坞的加里·格兰特、詹姆斯·斯图亚特等有相似之处,无论什么角色均带有强烈的自我色彩并且跟多位顶级导演合作,1976年出版自传。
荣誉记录:
米歇尔·皮寇利2007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 最佳男主角(提名) 青楼红杏四十年(2006)
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演员巴黎屋檐下(2007)
Locarno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Excellence Award
2001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 最佳男主角(提名) 我要回家(2001)
1997
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Alors voilà,(1997)
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忘年旅伴(1997)
1992
凯撒奖Best Actor (Meilleur acteur)(提名) 不羁的美女(1991)
1991
凯撒奖Best Actor (Meilleur acteur)(提名) 五月傻瓜(1990)
1988
German Film Awards Outstanding Individual Achievement: Actor
1985
凯撒奖Best Actor (Meilleur acteur)(提名) 危险行动(1984)
1982
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男演员奇妙事件(1981)
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男演员头脑简单的杀人犯(1982)
凯撒奖Best Actor (Meilleur acteur)(提名) 奇妙事件(1981)
第26届戛纳电影节 (1973)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马尔科·费雷里
费比西奖:马尔科·费雷里[3]
国家/地区 | 时间 |
法国France | 1973年5月17日 ...... (Cannes Film Festival) |
瑞典Sweden | 1973年9月1日 |
美国USA | 1973年9月19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
意大利Italy | 1973年9月24日 |
西德West Germany | 1973年9月27日 |
芬兰Finland | 1973年12月28日 |
挪威Norway | 1975年8月11日 ...... (Oslo) |
匈牙利Hungary | 1984年6月21日 |
荷兰Netherlands | 2002年7月18日 ...... (re-release)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3年5月1日 |
国家/地区 | 时间 |
法国France | 1973年5月17日 ...... (Cannes Film Festival) |
瑞典Sweden | 1973年9月1日 |
美国USA | 1973年9月19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
意大利Italy | 1973年9月24日 |
西德West Germany | 1973年9月27日 |
芬兰Finland | 1973年12月28日 |
挪威Norway | 1975年8月11日 ...... (Oslo) |
匈牙利Hungary | 1984年6月21日 |
荷兰Netherlands | 2002年7月18日 ...... (re-release)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3年5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