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云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历任信息产业部四川压电与声光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科技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技术顾问,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理事、敏感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北京专业委员会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和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二所博士生导师,全国总工会第九届候补执行委员和第十届执行委员。
60年代领先日本两年发明锑锰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突破了一般压电陶瓷机械品质因素高机电耦合系数必然低的“常规”,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70年代用该材料研制的压电陀螺改变了陀螺由高速转子构成的传统概念,和机械陀螺相比,抗震强度和寿命分别提高100倍和1000倍以上,成为东风31号中远程导弹和052等舰船不可替代的新型陀螺。
在航天、航空、舰船和兵器领域广泛应用,形成军工产业,2002年军工订货达4千万元,获部特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
80年代在研制压电气流陀螺中,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气体摆”现象,并建立了相应理论,气体摆惯性传感器已形成一门新学科分支,产品在舰船、兵器和机器人等领域广泛应用,获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美国随后亦研究该类传感器,但其专利落后张3年。
1990年研制的“压电石英水平姿态传感器”和“水下机器人触(热)觉传感器”均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专利。“压电学”、“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压电学”和“压电晶体陀螺”等6部专著为压电惯性传感器奠定了理论基础,被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选作研究生教材,“压电学”和“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分别获1998和2002年中国图书奖。
培养硕士24人,博士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