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齿兽(Hyaenodon),又名肉齿兽,是鬣齿兽科已灭绝的一类。其下的巨鬣齿兽是大型陆上肉食性哺乳动物的一员。
鬣齿兽是高度专化的掠食者,于41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出现,已知最早的种类为我国山西发现的垣曲鬣齿兽(Hyaenodon yuanchuensis)直至1600万年前的中新世仍然存在。[1]它们窄长的颚部强而有力,很适合咬紧及咬碎东西。它们的头颅骨很巨型,但脑部却很细小。它的长头颅骨上有很窄的吻,比较犬科的吻算是较大。它的颈部较头颅骨短,身体则长及粗壮,有很长的尾巴。前脚及后脚上都有五趾,第一趾比其他的脚趾较短。鬣齿兽属中最大的是巨鬣齿兽(Hyaenodon gigas),肩高达1-1.4米及长3米以上,重250-400公斤(在我国内蒙二连浩特地区发现过更大的未定种化石)。小型的种如北美的鼬鬣齿兽(Hyaenodon mustelinus)肩高只有30厘米。
鬣齿兽的化石分布在亚洲、北美洲、欧洲。非洲曾经也发现过一些类似的化石,但目前非洲的化石证据已改置于翼齿兽亚科之中。[1]
从鬣齿兽的头颅骨可知它们有敏锐的嗅觉。一些物种可能专门是吃腐肉的,但其他的明显是主动的掠食者。鬣齿兽外观有些像现今的鬣狗,但有更长而有力的颌骨,尖锐的牙齿及良好发长的裂齿,故可见它们有不同的食性。鬣齿兽是否具备群居习性,目前还不能确定,它们更可能多数为独居动物或成对居住,没有固定的群体组织。相比于其他肉齿目动物,鬣齿兽四肢较为修长,更适应在开阔地区活动
在三千万年的发展历程中,鬣齿兽家族兴旺,种类繁多。就在肉齿目于晚古新不断发展的同时,从古新世的一种古食肉类--古猫兽类当中,分化出了一支进步的类型,它们的裂齿由第四上前臼齿和第一下臼齿组成。从此,一种新型的食肉动物--食肉目哺乳动物出现了。这种前移的裂齿构造使撕裂肉食的工作更有效率,再加上其它一系列进步的体制结构,食肉目哺乳动物开始发展起来,当大多数肉齿目在始新世末灭绝以后,它们从渐新世晚期开始完全取代了肉齿目的地位。直到中新世中期,鬣齿兽属宣告灭绝,肉齿目也在中新世末最终灭绝。鬣齿兽属出现在始新世,体型差距较大,小型种类如狐狸般大小,也有大型的麦氏鬣齿兽,巨鬣齿兽,游荡鬣齿兽,蒙古鬣齿兽,兰州鬣齿兽等几个种类。
鬣齿兽是非常成功及多样化的动物,但随着环境和猎物的改变和食肉目的兴起。它们约于早新近纪灭绝。
鬣齿兽属在演化历史上出现过约2-3个亚属,数十个种类,这里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种类一一介绍
垣曲鬣齿兽(Hyaenodon yuanchuens),于1937年在我国山西被发现,时代为中始新世,是已知最早的鬣齿兽属。
蒙古鬣齿兽(Hyaenodon mongoliensis),1964年发现,产于蒙古地区,生活在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体型较大。
巨鬣齿兽(Hyaenodon gigas),1985年发现,产于蒙古和我国内蒙地区,是最大的鬣齿兽属之一,头骨长度估计超过50cm,但化石少而破碎。
细吻鬣齿兽(Hyaenodon leptorhynchus),最早发现于法国,在渐新世的欧洲普遍分布,体型细小。
游荡鬣齿兽(Hyaenodon pervagus),普遍分布于渐新世的欧洲和亚洲,体型较大,渐新世时期的鬣齿兽属代表种类。
兰州鬣齿兽(Hyaenodon weilini),2005年发现于我国兰州盆地,体型巨大,接近于巨鬣齿兽。时代为早中中新世,是最晚期的鬣齿兽属之一。
鼬鬣齿兽(Hyaenodon mustelinus),生活在晚始新世的北美,体型细小,树栖。
恐鬣齿兽(Hyaenodon horridus),生活在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的北美,是化石完整度最高也是最知名的鬣齿兽属动物,体型偏大
麦氏鬣齿兽(Hyaenodon megaloides),生活在晚始新世的北美,最大的新大陆鬣齿兽属,头骨可达40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