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吻鲨科

剑吻鲨科

中文名 剑吻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现存状态 已灭绝
鲨总目Selachimorpha
亚纲 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
分布区域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剑吻鲨属Scapanorhynchus
目录导航

生物简介

欧氏尖吻鲨欧氏尖吻鲨(5)剑吻鲨属于罕见动物。虽绝灭种的化石多有发现,但根据数尾标本得知现存种仅存一种︰Mitsukurina owstoni。剑吻鲨与锥齿鲨近缘。大部分现存种地样本系从日本附近的深海中捕获。有长而突出的额刺,牙突出,尾鳍延长似与之有亲缘关系的长尾鲨。体长可达3.4公尺(11呎)。

欧氏尖吻鲛(学名:Mitsukurinidae owstoni),又名欧氏剑吻鲨欧氏尖吻鲨,是尖吻鲛科(或称尖吻鲨科或箕作氏鲨科)下的唯一一个物种,是一种深海鲨鱼。欧氏尖吻鲛的特征是它的吻向前突起而形成一尖突,比其他鲨鱼的更为长,以此感觉猎物,两颌前移形成鸟喙状,可以突然伸出攫取猎物。它的另一个特征是半透明的皮肤,以显露出血液使身体呈粉红色。它的颚可以伸缩,当收缩时,外观就像是一头粉红色而长吻的沙虎鲨。

欧氏尖吻鲛出没于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一般在深于200米水深处。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温带和热带的海域,从太平洋的澳洲 至大西洋的墨西哥湾。 它们首先于日本的海域被发现。

欧氏尖吻鲛在深海捕食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主要以鱿鱼、蟹及深海鱼为食物。就它们的生命及生殖习性所知甚少,而它们的敌人亦较少。因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并没有将它们分类为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

 

 

欧氏尖吻鲛欧氏尖吻鲛剑吻鲨有时被称作魔鬼鲨,它的大鼻子当然也与这个名字相吻合。这种拥有蓝色鱼鳍片和强韧皮肤的鲨鱼是最罕见而且最难以捉摸的鲨鱼之一,而且没有人真正了解它拥有长鼻子的原因。长鼻子在捕捉猎物时特别没用,或许它可以帮助鲨鱼探测电信号。

体延长而呈圆柱形。吻突出似短剑,故又称为剑吻鲨。眼小,两颌显著突出;口 近端位;两颌齿同形,有棘状齿冠,末端尖细,齿基部宽,有2齿根。鳃孔之後缘皆位于胸鳍基部前方。两背鳍等大,但小于腹鳍和臀鳍;胸鳍小型,後缘圆形;尾鳍不呈新月形,背侧叶长,约略等长于体长之一半;腹侧叶不甚发达。尾柄扁平,不具侧脊或凹槽。脊椎总数为122-125。

剑吻鲨(Goblin Shark)非常罕见,这对于我们来说并非坏事。剑吻鲨生活在海面以下数千英尺深处,拥有半透明皮肤,这令其身体呈桃红色。研究人员认为,剑吻鲨头顶奇特的剑状物内有一套先进的电感受器系统,帮助它们在漆黑一片的海洋深处寻找猎物。与其他许多深海鱼类一样,剑吻鲨采用“真空吸尘器式”摄食方式:一旦靠近猎物足够近,剑吻鲨就会将它们吸入嘴中。这听上去有些令人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剑吻鲨的外形更加奇异,有时,它们看上去酷似科幻电影《异形》中的怪物。

栖息环境

栖所生态: 这是生态习性所知有限的一种底栖性大型鲨鱼。大 部分的记录显示其栖息于大陆斜坡约270-960公尺深的海域,但亦曾被发现于深达1300公尺深处。最大体长可达385公分。

种群分布

主要发现区域包括西大西洋:圭亚那 、苏里南 与法属圭亚那。东大西洋: 法国(比斯开湾) 、马得拉群岛、几内亚湾、葡萄牙与南非。西印度洋: 南非外海及莫桑比克。西太平洋: 日本、台湾岛、澳洲 (澳洲南部, 新南威尔斯) 、新西兰。东太平洋:南加利福尼亚海域。台湾发现于东部的花莲外海。

剑吻鲨的数量其实要比人们想像的多得多,样本少的原因可能是这种鲨鱼一般生活在数百米深海处,不容易被捕捉到。在1995年5月到1996年10月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用底刺网捕捞,在东京海底峡谷100~300米深处抓到了大量的剑吻鲨——多达125条。

2003年4月,在两周内于台湾海域捕捞到了100多条剑吻鲨。虽然被捕获的这些剑吻鲨都已经死了或很快就死了,但是没有一条是爆炸而死的。而且还有被活捉的。2007年1月25日,在东京湾有一条剑吻鲨被活捉,被送到东京海洋公园展览,两天后死亡。2月,又有一条剑吻鲨被活捉,在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科学博物馆养了一周后才死亡。它们也都不是自爆死的。

当然,像所有其他动物,剑吻鲨在被捕获时,也会猛烈挣扎,试图咬破渔网逃生,在挣扎中往往会让它们的头部发生一定的变形,这曾经导致某些剑吻鲨样本被当成是新发现的物种。

类似生物

 

“深海异形”哥布林鲨“深海异形”哥布林鲨2014年5月3日,墨西哥湾捕虾船上的渔民意外地网到一只长着史前样子的剑吻鲨,这是人类至今看到的最罕见的鲨鱼。

基佛罗里达韦斯特岛外捕到的这只剑吻鲨,长18英尺(5.5米),粉红色,一个长长的吻状突出下藏着尖尖的利齿,它是这个海湾第二次捕到的这类鲨鱼。

人们知道剑吻鲨生活在日本海域的深海中,在这处海湾出没非常少见,这是10多年来第一次出现。[1]

相关传说

欧氏尖吻鲛是以在其吻的电子敏感器官来侦测猎物。一旦欧氏尖吻鲛发现它的猎物,它们突然伸出其颚,以像舌头的肌肉来将猎物啜入前齿。它们会吃深海石头鱼、头足纲及甲壳类等猎物。

当它被围入鱼网几经挣扎不得脱身时,会通过自身类似鱼鳔的肌体压强变化,而膨胀起来,最后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块,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捉到过一条完整的欧氏尖吻鲛。人们通常见到的不过是欧氏尖吻鲛的尸体碎块罢了,断口都参差不齐,极像砖块或瓷器破碎后的样子。它们厚厚的皮肉很少有韧性和弹性,特别是鱼皮就像陶瓷制品一样硬。爆炸后的魔鬼鲨鱼片就像我们平时打碎了一件瓷器,断口完全可以拼接在一起,分毫不差。

这当然是捏造出来的,和旅鼠的传说不同的是,它不是国外传入的古老传说,而是国内的某个文人2010年才炮制出来的,以《加布林鲨鱼的悲情母爱》等为题刊登在多家报刊上,虽然号称是“编译”,但国外文献中找不到这种说法的任何痕迹;虽然文章声称是在叙述2004年一次科学考察的经历,而其实是百分之百的幻想作品。但这样一则无稽之谈却被许多人当成了纪实而深受感动,乃至据此批评科学研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