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县壤塘的“壤”系藏语音译,源自山前有一平坝,“坝”藏语谓“塘”,“壤塘”由此得名,意为“财神的坝子”。此亦即“壤塘”地名形成之理据。
公元前310年,壤塘称牦牛徼外。
秦汉时期,即为羌人生息之地,为中央王朝徼外之地。
汉武帝统一西南少数民族之前少被人所知。
隋末,为西山微外之地。唐蕃时期,属剑南西山。
唐代属吐蕃地,后为蜀郡之西域,属安多三十六氏部落之一。
元代,沿其旧制推行土官制。
明代以来绰斯甲为嘉绒藏区十八土司之一,历经41代土司。
1378年,嘉绒扑龙人宗然拉西日喇嘛在中壤塘始建错尔基寺。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错尔基寺活佛晋谒皇帝,归顺明朝,诏封错尔基寿良足嘉和尚为“弘教禅师”。
明正德四年(1509年),诏封错尔基寺若尔坚于为国师。
壤塘县地图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错尔基寺二世活佛杰瓦僧格进京朝贡,晋谒嘉靖帝,受封为“大善法王”,降旨委其领辖八大坪、五大山。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第33代土司于赴京,归顺清王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受封安抚司。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授宣抚司,隶阜和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改隶懋功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赵尔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拟设县,未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成立格勒得沙中央政府,下辖绰斯甲等地,置绰斯甲县。翌年7月,红军北上离绰,县废。
民国二十八年,国民党南京中央政府批准,划绰斯甲归西康省,建“周来县”未果,原属甘孜州色达县,系阿西部落领地。
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将色尔坝、上寨、杜柯、南木达合并设置壤塘县。辖1镇、11乡。
2016年底,壤塘县行政区划面积6863平方公里,辖1镇11乡:壤柯镇、蒲西乡、宗科乡、石里乡、吾依乡、岗木达乡、上杜柯乡、茸木达乡、南木达乡、尕多乡、中壤塘乡、上壤塘乡,共60个村,131个村民小组。
202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总数47058人,其中:男性23763人,女性23295人;农业人口41391人,非农业人口5667人;少数民族44532人,比重94.6%(藏族44121人,占比93.75%,羌族314人,占比0.67%,回族82人,占比0.17%,其他少数民族15人,占比0.01%),汉族2526人,占比5.4%;全年人口出生率16.95‰,人口死亡率4.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62‰。
职务 | 姓名 |
---|---|
书记 | 张德发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王甲[2] |
副县长 | 杨勇、更仁磋、杨福强、王基、朵强、马玉勇、钱莉、王辅川[1]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刘木滚 |
副主任 | 闵胜、凌悦、王东、周春香[1]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张万贵[3] |
副主席 | 班玛灯、甲央洛州、王鸣涛、侯治刚[3] |
职务 | 姓名 |
---|---|
书记 | 张德发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王甲[2] |
副县长 | 杨勇、更仁磋、杨福强、王基、朵强、马玉勇、钱莉、王辅川[1]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刘木滚 |
副主任 | 闵胜、凌悦、王东、周春香[1]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张万贵[3] |
副主席 | 班玛灯、甲央洛州、王鸣涛、侯治刚[3] |
壤塘县位于阿坝州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地理坐标:北纬31°298′—32°41′,东经100°31′—100°294′。与青海省班玛县和州内金川县、马尔康县、阿坝县及甘孜州的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接壤,东西宽89.6公里;南北长134.4公里。总面积6863平方公里。
壤塘县地形以丘状高原为主,相间河谷平地和高山,有较大的山7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60余座。
壤塘县最高海拔杜拉甲格则山5178米,最低海拔2650米,县城所在地壤柯镇海拔3285米,县境中南部杜柯河流域山脉成西北—东南走向,河谷深切山谷相对高度为1000—1500米,北面的则曲河流域地势由东向北倾斜,河谷开阔水势平缓,为丘状高原,丘谷相对高度200—400米。
壤塘县主要河流有杜柯河和则曲河两大主流,杜柯河有支流宗科、色曲、日科等40余条,另有则曲河等6条河流。杜柯河在县境内流长180公里。其它有溪沟1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沟有28条。有湖泊10个、沟432条。[4]
壤塘县壤塘县属高原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2.2℃—7.5℃,从河谷到高山,有明显的气候垂薇变化,多为小区域气候。
则曲河一带和上杜柯为高山草原气候区,社柯河流域为山地气候和山地森林气候混合区。年均气温分布为南高北低,相差约2~8℃。
县城壤柯镇年均气温4.8℃,7月最高气温29.4℃,最低-23.4℃。年平均降水量763.1毫米,中部偏多,南北略少。
壤塘县形成两个主要的土壤植被分布区。杜柯河沿岸土壤为山地棕褐土、山地棕壤土、山地棕色灰化土、高山草甸土。典型植被以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的云冷杉和混交林为主,间有青木冈、、桦林和白杨。河谷地带为植被集中区。则曲河沿地土壤为亚高山、高山和高山灌木丛草甸土,次为山地棕壤土和少量的沼泽土、局部山脊为高山寒漠土。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次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在河谷阴坡有块状分布,主要为云杉和冷杉。[4]
壤塘县土地总面积6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2万亩,草场面积628.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34万亩。
全县分8个土类、13个亚类、24个土属、32个土种。分为冲积土、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土、暗棕壤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沼泽土、高山寒漠土。壤塘土壤以垂直分布为主,分布带谱为:山地褐色土分布于海拔2700~3600米,山地棕壤土分布于海拔3000~3650米,暗棕壤土分布于海拔3700~3900米,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海拔3600~4100米,高山草甸土分布于海拔4100~4600米,高山寒漠土分布于海拔4500~5000米。
壤塘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横断山系北段,属川西高山高原区。境内河流、溪沟纵横密布,大小支流约有450余条,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40条,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79.20万千瓦,可开发量62.70万千瓦。杜柯河和则曲河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对长江源头的水源涵养起着重要作用。杜柯河境内流程180公里,流域面积12923.9平方公里。则曲河县境流程100公里,流域面积1624.7平方公里。湖泊21个,分布于海拔4000~4500米以上地带,湖泊四周普遍遭到古冰川严重浸融。最大湖泊容纳错湖,位于县境内上壤塘乡.距县城97公里,海拔4539米,呈长方形,长0.5千米,宽0.2千米,面积0.03平方公里。
壤塘县已发现金、银、铅、锌、锑、锂、铌、钽、锡等10余种金属矿藏,岩金主要分布于壤塘县东北部翁沟金矿,经北部至东部休部沟金矿这一成矿带;铌钽矿分布于本县南部蒲西乡俄勒、斯跃武一带;砂金主要分布在南木达乡三郎沟至上壤塘乡协木达的河漫滩、阶地中。
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200余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各类珍稀动物有白唇鹿、黑颈鹤、白尾海雕、玉带海雕、胡兀鹫、金雕、班尾榛鸡、水獭、藏原羚等26种;一、二类野生动物有豹、藏羚羊、豺、黑熊、林麝、水鹿、绿头鸭、高山兀、蓝马鸡、白马鸡等;属国家级一类濒危野生动物的兽类有4科5种,鸟类有5科10种;二类保护动物兽类有12科31种,鸟类有9科45种。全县有木本植物35科、109属、207种,中草药122科、218属、24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科1种,二级有2科3种,三级有1科4种;一、二级野生植物有秃杉、岷江柏、白皮云杉、康定云杉、长苞冷杉、麦吊云杉、铁杉、紫果云杉等。植被覆盖率较高,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境内还分布有红豆杉、紫果云杉等珍稀树种,以及冰川茶藨子等古生物,紫茎小芹、细穗玄参和掌叶大黄是中国特有濒危植物。
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08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093万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26万元,下降17.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8470万元,增长1.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88.5%、-110.2%和121.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0个、-1.2个和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5:5.5:70调整为28.8:4.2:67。预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576元,增长0.8%。单位GDP能耗下降1.75%。
2020年末全县民营经济主体1589户,比上年增长9.6%,占市场主体总量91%。按登记注册分类:企业242户,比上年增长16.9%,占市场主体总量13.9%;个体工商户1347户,比上年增长8.4%,占市场主体总量77.1%。按行业分类:农、林、牧、渔业26户,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4户,采矿业4户,制造业90户,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户,建筑业27户,批发和零售业706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户,住宿和餐饮业381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2户,金融业1户,房地产业3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5户,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户,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81户,教育5户,卫生和社会工作6户,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2户,其他10户。
2020年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0081万元,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81万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5265万元,下降14.4%;第三产业增加值29635万元,增长0.5%。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4.6%,占GDP比重37.9%。
壤塘县
2020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629万元,增长4.7%,其中:农业总产值3564万元;林业总产值664万元;牧业总产值55557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844万元。
【种植业】2020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56万亩,粮食总产量4139吨。减产3吨,下降0.07%。
【生态林业】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329179.83公顷,草地291560.69公顷,林草覆盖率93.4%。森林面积220949.29公倾,森林蓄积量2589.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全年实施森林管护面积242.409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7.0947万亩。2020年共审批22宗农牧民生产生活用材采伐,采伐蓄积共1688.6立方米,出材量834.3立方米。组建了48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全县1549人参加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81人,占合作社总人数的76%。
【畜牧业】2020年全年出栏牛45364头,下降6.3%,出栏羊39548只,增长19.8%。出栏率40.4%。肉类总产量6493吨,下降9.7%,其中,牛肉产量5978吨,下降9%;羊肉产量515吨,下降4.1%。奶产量11270吨,下降4.1%。年末牛存栏161007头,下降5.9%;羊存栏49118只,下降14.1%。
【农机水利】202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3756千瓦,增长9.7%。全年农村用电量585万千瓦小时,增长4.5%。全年11个水利工程项目,1个防汛物资采购项目,1个防汛应急采购项目,总投资6945.47万元。新建自流饮水7处,维修16处,打井250口,巩固提升4199人的不安全饮水问题。
2020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57万元,增长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0.7%,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17.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1.1万元,下降3.7%,实现利润总额-25万元,增长84.8%。
【建筑业】2020年全县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以上建筑企业5户,比上年增加1户,增长25%,全年实现资质内建筑企业总产值19001.3万元,下降28.8%。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实现3369万元,下降27.6%。
2020年本年新开工项目34个,新增固定资产49660万元。全年施工项目共6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371万元,同比增长6%。按投资结构分,基础设施投资65707万元,增长18.8%;产业投资13188元,增长69.9%;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38430万元,下降5.2%;其他投资2046万元,下降77.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1111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9.3%,下降10.3%;第二产业投资16035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3.4%,增长36.9%,其中工业投资14655万元,增长35.5%;第三产业投资92225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77.3%,增长4.2%。
2020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57万元,同口径下降4%。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903万元,下降4.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354万元,下降3.8%。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616万元、27337万元、1366万元和1118万元,分别增长-7.3%、-4.6%、2.1和-1.8%。
2020年创建高原林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壤巴拉文化旅游4A景区,3A级景区2个。全年共接待游客37.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20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0%和5.4%。
2020年全年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468万元,增长6.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234万元,下降4.6%。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91562万元,增长6.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579万元,公共安全支出7277万元,教育支出22364万元,科学技术支出34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990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3276万元,节能环保支出6444万元,城乡社区支出10977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48987万元。财政自给率为1.3%。
202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3665万元,增长4.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2800万元,增长19.8%。各项贷款余额63222万元,增长5.2%,存贷款比率34.4%。
2020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藏量3万余册,阅览室座席数30个;乡镇文化站11个;全年举办文艺活动5次;县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全县有A级景区共3个,其中:3A级景区2个(棒托石刻公园旅游景区和曾克寺文化旅游景区),4A级景区1个(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区1个(“高原林海”省级生态旅游区)。
2020年末县广播电视台拥有电视台1座,调频广播台1座,中央农村无线覆盖工程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机4台。全年制作播出藏汉双语新闻1100余条,先后开设了《脱贫攻坚》、《环境整治》、《安全生产》、《重点工程建设》等栏目,开展采访报道100多次。“直播壤塘”APP同步发布本县藏汉双语新闻200余条,微壤塘发布各类信息530条。其中: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人民日报三家国家主流媒体采用36条,四川电视台采用7条,四川日报采用44条,安多卫视采用48条,康巴卫视采用104条,阿坝州电视台采用348条(电视新闻185条+新媒体272条),阿坝日报采用325条(报纸新闻189条+新媒体293条)。
2020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60所,其中小学校11所、普通中学2所、高完中1所,幼儿园46所。幼儿园在校学生总数2073人,小学在校学生总数5811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总数2067人。幼儿园专任教师87人,小学专任教师34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1人。小学师生比达到1:17,初中师生比为1:14.7,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全县中小学师生比符合国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为98.76%,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为100%。
2020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63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所,基层卫生院12所,村卫生室48个。开放床位284张,卫生技术人员291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员6人。全县各卡点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排查车辆63501辆,排查人数143061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可疑人员226名,排查湖北等重点地区返壤人员10人,采集标本13人次送检。解除留观3487人,确保壤塘县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完成免费孕前优生优育检查510人次,完成各项节育手术388例,完成妇女病普查283人,患病168人,患病率59%,全部完成医学指导治疗用药。完成包虫病B超筛查7231人,免费药物治疗208名患者。规范管理肺结核55例,全年婴儿死亡率21.67‰。
2020年岗木达镇达日村科技扶贫药旅综合基地建设,完成中药材种植200亩;投资100万元,完成八月椒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试点项目。向群众发放八月椒种苗18万株;投资100万元,完成蒲西乡伊里村卡龙沟壤巴拉生态跑山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养殖肉鸡1200羽;投资7.5万元,完成宗科乡卧龙村、茸木达乡洞窝村共计11亩小叶羌活的试种项目。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308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150人。
2020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27398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151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324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3960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4725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9235人。参加失业保险2524人,参加工伤保险3744人,参加生育保险3695人。年末全县共有413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989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11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22人享受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县共有农村敬老院5所,养老服务设施开放的床位数763张,收养救助人数525人。
2020年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1元,增长5.2%。按常住地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49元,增长3.6%。其中工资性收入33877元,增长3.3%;经营净收入2513元,增长8.5%;转移净收入455元,增长8.3%;财产净收入704元,下降3.3%。人均消费支出17605元,下降15.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1.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76元,增长9.26%。其中工资性收入2618元,增长7.7%;经营净收入6349元,增长8.2%;转移净收入4886元,增长11.6%;财产净收入124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10079元,下降7.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6.3%。
2020年末,城镇新增就业302人,27名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建立10个见习基地,收集见习岗位43个,推荐就业见习人员43人。对1500余名城乡劳动者开展19期各类技能培训。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500人,实现劳务收入8918万元。
2020年全年共发生非生产经营性事故161起,其中,交通事故148起(国道52起,县道71起,乡道25起),下降26.7%,受伤7人,下降56.3%,财产损失170余万元,下降35.8%。消防事故13起(上杜柯4起,宗科3起,中壤塘2起,上壤塘、吾依、南木达、岗木达各1起),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150万元。
2020年修建一体化污水处理站2座,埋设污水收集管网5308米。全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削减量106吨,氨氮削减量11吨。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6天,优良天数达标率100%,土壤达标率为100%。
2020年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座。完成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59座垃圾处理室、18座消防池、17座洗衣台、11座公厕,维修公厕20座及附属设施。完成壤塘县乡村振兴配套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项目,采购钩臂式垃圾车7辆、各类垃圾桶240个、果皮箱372个、压缩式垃圾车1辆、燃油垃圾转运三轮车51辆、钉耙2000把、羊铲2000把。全面完成2020年“厕所革命”任务。[5]
壤塘县历来没有一寸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解放后,贯彻执行“修路、架桥、长港、治河”八字方针。1960年,建成了可因攘塘公路,全长164公里。
2020年末,行政区划面积内公路总里程达101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15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0.8万人,旅客周转量126.8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5.8万吨,货物周转量625万吨公里。
2020年末邮政、电信业务收入3546万元,同比增长14%。固定电话机用户达5132户,同比增长8.1%,固定电话普及率10.9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27842户,同比增长6.6%,移动电话普及率59.2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8940户,同比增长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