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正德《大同府志·山水》载:“在府城西三十五里石窟寺左。”是指 云冈石窟第二洞“寒泉洞”北壁脚下,有一清泉流出。明代“石窟寒泉”,是大同八景之一。因窟左为1窟称石鼓洞,故当地又有“石鼓寒泉”之称。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载,“……此则制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说的正是石窟寒泉。清·雍正《朔平府志》将此称为“石窦喷水”曰:“石佛寺有石窦喷水,清澈可饮,行道多藉也。”明大同府学训导,后累官翰林侍讲学士王达善有“题石窟寺寒泉”一诗曰:
一脉元从石罅来,湛于秋镜绿于苔。
羌胡不解煎茶法,下马争分涤酒杯。
明人邢哲的《石窟寒泉》更写出此景的特色:
乾坤灵异信非常,石窦泉流水自香。
尽日澄天涵素影,终宵漾月吐寒光。
味甘不羡姜诗井,意适应同德裕庄。
地脉一源应有自,尘缨何必濯沧浪。
可见寒泉之水“味甘”“自香”,可与“姜诗”井水相比。当年此水汩汩而流,流量颇大。《云中郡志》郡属图中,将“石窟寒泉”之水导入武州川?今十里河?,可见当时此泉之盛。1986年,国家投资将此水由洞窟引出,以岩石雕回旋图案流杯渠为泉水出口。
石鼓寒泉(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