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明

何向明

中文名 何向明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目录导航

简介

生年: 籍贯:云南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职位:室主任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核研院获在职博士学位。从事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工作。1989年进入清华大学核研院工作至今。期间1992-1993到德国进修1年。1997年核研院成立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任研究室副主任,2008年起任主任。在先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领域中有15年的研发和工程经验。主持研究课题主要来自973、科技部国际合作、国家专项和企业等,共30多项。主持包括锂离子电池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内的多项产业化工作。申请发明专利100多项,其中申请美国日本发明专利40多项,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项[1]。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10多篇,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140篇、EI检索收录108篇[2]

发表SCI论文[3]:共140篇

主要

学术贡献

生年: 籍贯:云南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职位:室主任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期刊论文

2003年至今,围绕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及安全性重大需求,以材料化学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同的创新解决关键材料、关键设计及关键技术。

(1) 研发出了新型高比容量负极材料及规模化制备技术,即聚丙烯腈低温热解复合法制备纳米合金负极材料和原位碳热还原法制备球状微纳包埋合金负极材料;

(2) 研发出系列聚合物基高稳定性电解质,提出了相转移法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新技术,设计并合成出星形及梳状聚合物电解制添加剂

(3) 研发出了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安全性改性技术,通过吸附反应技术实现了纳米非晶层对氧化物颗粒的完整包覆,克服了现有颗粒堆积包覆技术对材料性能造成的影响;

(4) 研发出了高安全性、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技术体系,集成课题组及国际上在材料、电池结构、电池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攻克了大型安全性动力电池制备及应用的关键难题;

(5) 设计提出新型硫基电池结构,通过研发预锂化技术,回避金属锂负极的使用,解决了现有锂硫电池电性能差及安全性能的巨大缺陷;

(6)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以低成本的红磷为储锂负极材料、并开展了无机/高分子杂化硫基储锂正极材料的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IF=13.4)等领域一级刊物上, 6项发明专利已获授权;

(7) 研发出高性能磷酸铁锂可规模化制备技术,实现了纳米片自组装高密度球形磷酸铁锂的可控制备,提出了纳米片状及多级结构磷酸铁锂的制备技术及工艺,产品电化学性能优异,研究结果发表于Nano Lett.(IF=13.2),已申报多项发明专利。

1991年首次设计出适合于机械手操作的热室用微型离心萃取器,如下图,并首次实现了德国和英国相关研究机构的出口,为国家赚取了宝贵的外汇。

1994年首次在701热室中成功安装50级紧凑型微型离心萃取器,该萃取器可用机械手在热室中自动取样,如下图。为完成TRPO流程的首次热验证,提供了设备保障。该图发表在当期人民日报头版上,该成果后来发表于《化学工程通讯》(Xiangming He, Development of compact miniature annular centrifugal contactor for hot cell placement,Chem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 2008, 195, 1227-1239)

1998年首次提出印刷成像技术解决核径迹防伪膜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制备出核径迹防伪商标,见下图,成果发表于《辐射测量》(Xiangming He, Chunrong Wan, Manufacture of anti-bogus label by track-etching technique,Radiation Measurement, 2006, 41, 120-122)

部分国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