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

草业科学

中文名 草业科学专业
专业类别 草学类
专业层次 本科
一级学科 农学
学制 四年
目录导航

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1938-1957年,草业科学的教学在高等学校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建立独立的学科,只是在农学或畜牧本科开设了属于草业科学范畴的牧草学、草原学和饲料生产学等课程。

20世纪30年代末,孙逢吉于浙江大学开设牧草学。

1942年,王栋开始在西北农学院开设牧草学并进行了牧草栽培和玉米+苜蓿的混合青贮等教学实习。

1945年,贾慎修在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开设牧草概论课。

1946年以后,王栋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农学院讲授牧草学和草原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各农业院校的畜牧专业根据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普遍开设牧草学和草原学。

1954年,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苏联的专业进行了全面修订,畜牧专业的教学计划开设饲料生产学和草原管理学;在教育部的主持下,由王栋、贾慎修和任继周制订了《草原管理学教学大纲》。

形成阶段

1958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

1964年,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草原本科专业。

1966年开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八一农学院停止草原本科专业招生。

1971年开始,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和新疆八一农学院相继恢复草原本科专业。

1972年,甘肃农业大学的草原专业由畜牧系分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草原系。

1977年,全国草原专业教材会议召开,制订了中国草业本科教学的第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基本配套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国试用教材,规范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定了基本的教学条件。

发展阶段

1993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原专业改称草学专业,草学专业成为教育部对该专业确定的第一个法定名称,属于畜牧一级学科。

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学专业被升格为本科一级学科。学科门类为农学,属草业科学类专业,下设草业科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90201。[3]

在教育部2012年、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科门类为农学,专业代码为090701,为草学类专业。[4]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草地及草资源、生态环境、草地畜牧业生产等方面的系统知识,能 在现代草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领域从事草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与推广、草产品市场 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草业学科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植物学、植物分类学、遗传学、土壤学、草地学、牧草学、草坪 学、牧草及草坪草育种学、草地调查与规划、草地畜牧业、草地生态学、草产品生产与经营等方面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草地调查与规划,牧草及草坪草育种、栽培,草产品生产等方面的基 本能力。[1]

培养规格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素质要求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索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业务要求

(1)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创新精神和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与综合、文字表达与人际沟通的能力。初步具备对草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系统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初步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业能力,与时俱进,适应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

(3)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草原资源保护与利用、饲草繁育与生产加工、农牧场经营、草坪建植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体育要求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开设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草坪学、草地学、树木学、草坪草与牧草遗传育种学、草坪与牧草病虫害、草坪灌排水学、草坪机械、草坪杂草、草坪营养与施肥、园林绿地规划等。[1]

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草地学、牧草学、草坪学。

核心课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遗传学、土壤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草地学、牧草学、草坪 学、牧草及草坪草育种学、草地调查与规划、草地畜牧业、草地生态学、草地保护学、草产品加工、 草业经营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教学实习包括植物 学、土壤学、牧草及草坪草育种学、牧草栽培学、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地调查与规划、牧草及草坪草 病理虫鼠害、草地与草坪杂草、草地畜牧业、草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实习。

主要专业实验:牧草及草坪草栽培技术实验、牧草及草坪草育种技术实验、种子学与种子检 验实验、草地调查与规划实验、草地管理实验、草地生态评价实验、草坪建植与养护实验、牧草病 虫鼠害及杂草调查实验、草产品加工实验等。[1]

教学规范

师资队伍

  • 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

专任教师和主讲教师人数不少于10人。折合在校生数大于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相应增加1名专任全职教师。

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1/4。

  • 教师素质要求

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拓展自身知识面、丰富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按照培养多学科融合型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育人工作。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原则上要求有相关学历教育背景,或经过一定的草学专业的培训,有指导实验和实习的经验以及实践创业能力。40 岁以下的专业课程教师,应具有博士学位。

  • 教师培养

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教学难点重点研讨等机制。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和任课试讲制度;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海外和国内培养计划与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能力、野外实习实训技能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教学条件

  • 教学设施

实验室、教室、学生活动空间、图书资料等条件必须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建立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少于300万元,且生均不少于1万元。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现有设备总值的8%。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2%。

  • 实践基地

应根据区位特点、学科特色和学生培养要求,建立具有一定教学水平和特色的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校外均须建有自有的或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要与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社区及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以便能够满足“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和创新创业需求。草业科学专业须有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实践基地,以及绿地公园、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等实习基地。最大限度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 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重视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议采用国家规划教材,其余课程可以自选国家规划外正式出版的教材,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积极创造双语教学环境。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共享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人应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000元(以2014年不变价计算),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质量管理

应在国家、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及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设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建立各教学环节的监督和保障体系;建立专业的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建立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测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能力;强化学生评估的主体地位,完善评教制度,改善教学效果;具有完善的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机制;建立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研讨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的机制,使人才培养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建立联系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效渠道,能够定期征求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评价信息应能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和改进教学质量。

  • 专业持续改进机制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和目标与专业定位的机制。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截至2019年9月,草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战略资源,其面积是耕地的3.3倍、林地的2.6倍。草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通过种草养畜,实现藏粮于草,保障食物安全,发展高质量草业,既能助推现代农业,支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还是草原牧区、贫困边远地区科技扶贫的重要抓手。

按照2019年草学人才培养规模和速度,中国未来草业科技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与草地面积相比仍然严重不相匹配,这就急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强、懂草业、爱草业、爱农牧区的草学复合型人才,以为草牧业发展、农牧区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5]

专业衔接

考研方向

草学、草业科学、生态学、植物学[1]

就业方向

城建类企业:城乡绿化、人工草地建植、草坪管理; 农业类企业:牧草育种、牧草生产、草产品加工、饲料研发; 政府、事业类单位: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1]

开设院校

地区 开设院校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河北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山西 山西农业大学
安徽 安徽农业大学
江苏 扬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湖南 湖南农业大学
广东 华南农业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云南 云南农业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
四川 四川农业大学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
宁夏 宁夏大学
黑龙江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吉林 吉林农业大学
辽宁 沈阳农业大学
西藏 西藏农牧学院
新疆 塔里木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4月9日)

培养模式

地区 开设院校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河北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山西 山西农业大学
安徽 安徽农业大学
江苏 扬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湖南 湖南农业大学
广东 华南农业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云南 云南农业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
四川 四川农业大学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
宁夏 宁夏大学
黑龙江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吉林 吉林农业大学
辽宁 沈阳农业大学
西藏 西藏农牧学院
新疆 塔里木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词条图册

  •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创新创业为基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把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搭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等措施,培养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草业科学人才。

代表院校:兰州大学

  • “科研助理”培养模式

学校首先发布科研项目助理岗位,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助理岗位,教师对申请人进行面试、选聘,最后上报审批。学生通过助理岗位进行一定的实(试)验,完成部分科研任务,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促进学习与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择业竞争能力及较宽的就业适应能力。

代表院校:甘肃农业大学

  • 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教育理念,创新优秀学生选拔方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小班化、国际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提升学生参与中国内外草业科技交流合作能力。

代表院校:新疆农业大学

  • 复合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该模式针对草业科学学科知识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区域性明显等特点,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制定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相应的课程设置体系。该模式重在体现“按需设置、分类培养”的思路,注重课程设置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代表院校:四川农业大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