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长江大堤

无为长江大堤

中文名称 无为长江大堤
类型 防洪屏障
目录导航

建筑功能

无为长江大堤无为长江大堤(2)无为大堤象一道天然屏障,又象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北岸。军二路贯穿大堤土公祠至二坝段33公里,沿堤有凤凰颈大站、土公祠、蛟矶庙、铁路通道等建筑和古迹。无为大堤保护面积4520平方公里,保护着无为、和县、庐江、含山、肥东、肥西、舒城及合肥市、巢湖市等7县2市的600多万人口、28.5万公顷耕地及交通、电力、军工等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

历史沿革

无为长江大堤历史悠久。无为、和县沿江一带,宋代筑圩垦殖,明代堤工渐多。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无为大堤形成雏形,是将沿江各圩联成四段,上起青岗寺16里,下至裕溪河雍家镇,长211里,形成了无为一线长堤的雏形,名“鼎修全坝”。但由于江岸崩坍,江道变迁往往长达20余里,于是退建江堤或改变堤线非常频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为长江大堤防洪能力很低,稍遇大汛,即溃堤成灾。

1954年大堤安定街溃口,保护区的9个县、市全部受淹,受灾面积28.5万公顷,受灾人口500多万人,粮食减产63.2万吨,人民财产损失极其惨重。大堤纵跨铜陵、黑沙洲和芜裕3个河段,河道长度为143.5公里,河道平面形态复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河势变化较大。大堤外滩一般宽200米~1000米,最宽达9公里,局部堤段外滩在200米以内,近75%的堤段堤外筑有民堤,绝大多数堤段主要靠民堤挡水。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对无为大堤进行了除险加固,特别是1983年以来,对大堤进行了加固处理,截止1999年底,共完成土方填筑2276万立方米、锥探灌浆120立方米、干砌块石11.9万立方米、抛石92.7万立方米、涵闸加固80座、防汛公路114.5公里、通线路178.6公里、房屋拆迁24.2万平方米、征用护堤地109公顷,使大堤的防洪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

截至1999年底,大堤堤顶高程已超过设计洪水位1.5米~3米。大堤上游丘陵区10.1公里堤段堤顶宽度6米,外坡1:3,内坡1:4;下游平原区堤防堤顶宽度5米~14米,外坡为1:2.5~1:4,部分堤段内坡设有顶宽3米~5米的压浸台,平台以上堤坡为1:2.5~1:3,平台以下为1:3~1:5。在总长度9.5公里的3个重点堤段堤内回填宽30米~40米、厚1米~2米的压渗盖重,堤外回填宽50米~65米、厚1.5米~2米防渗铺盖。大堤所处河段河道护岸工程长度44.2公里。大堤沿线建有各类穿堤建筑物44座。

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大堤经受了严重考验,没有决口,但出现大小险情数十处。根据1999年~2000年的地质勘探成果分析,大堤的抗渗稳定性仍显不足,岸坡冲刷破坏依然存在,沿线穿堤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大堤的防洪能力与保护区的防洪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为了确保保护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按照堤防设计规范,仍需对堤顶高程不够的堤段进行加高培厚及基础防渗、堤身隐患处理和穿堤建筑物及其与堤身结合部位进一步进行加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