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懋

董德懋

中文名 董德懋
职业 医生,中医内科学家
出生地 直隶房山(今属北京)
代表作品 《中医基础学讲义》、《中医药物学讲义》、《董德懋医话》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主要经历

   董德懋出生在 北京 房山县 曹章村。一九二六年在 良乡县高小毕业后,由于家道贫寒,无力继续学业,由人介绍到一家商店 学徒,以维持生计。因胞弟患病,贻误于 庸医,不胜悲恸,遂立志从医。董德懋学医的 启蒙老师是其岳父赵廷元先生,他开始教董德懋习诵《雷公药性赋》、《 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 医宗金鉴》等书。当时年青 好强,常发愤攻读,即更衣亦 手不释卷。有一次到姑母家,犹不忘 背书。其姑母深为感动,资助董德懋报考华北国医学院,开始自己真正的医学生涯。   董德懋在 华北国医学院的第三届学习,毕业后又随施老学习 内科。当时先后随师的同学有哈荔田、祝谁予、 李介呜等。在这样优越的环境熏陶下,使他的学业大有长进。从一九三六年他就在施老诊所 襄理业务,并从事针灸临床,时达五载余。毕业后开业行医。曾任华北国医学院副院长、总务长。先后创办《中国医药月刊》、《 中华医学杂志》、《北京中医月刊》,并任社长、主编。建国后,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广安门医院内科副主任,《 中医杂志》副 总编辑、总编辑, 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对脾胃学说有深入研究。编著有《中医基础学讲义》、《中医药物学讲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   在施老亲自教诲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董德懋当时学习的主要方法;清晨背书,白天随师诊病抄方,晚间整理脉案,阅览医书,他把老师的脉案按病、按证、按方分剐归类,并查阅相应的文献,作笔记,加按语,还常试用治疗,把个人体会也记下来。如此温故知新,反复验证,从中省悟老师的学术经验。

董德懋内科经验集董德懋内科经验集

医学理论

    脾胃为 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且与五脏、四肢百骸有密切关系,因此脾胃有病势必影响其他四脏,故提出“调理脾胃以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之论断,了解其辨证关系,对提高临床诊治大有帮助。   脾胃病的 证候分类是为了便于 辨证论治而分立,临床上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诸方面的 病理变化来判断证候,辅以寒热虚实。胃主纳,脾主化。 胃纳反常,则病纳减、不能食,胃中嘈杂,或多食善饥;脾化失常,则病 食后作胀,或食后思睡。升降反常, 胃气不降则为噎、膈、胀、脘痛;胃气不降反升,则为呕吐、呃逆、反胃,病在血分则呕血。脾气不升则脘闷,食后困倦,腹胀腹泻,乏力消瘦;脾气不升反降,则 中气下陷而致脱肛、 阴挺,内脏下垂, 泄泻、大便滑脱不禁等。内湿多由脾虚而生,外湿亦可由外入内伤脾而生; 脾阳虚易从寒化, 胃热者易从热化,可见 寒湿困脾、胃蕴湿热、脾虚 阳衰、湿邪内渍,为泄、为饮、为肿,胃 滞胀满,邪从燥化,则为“ 胃家实”。   脾胃贵在健通和畅,脾 运宜健,胃纳宜和,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故总结出十种治法运用于临床:①益气用 四君子汤;②举陷用 补中益气汤;③温中用 理中汤或吴 茱萸汤、 良附丸;④ 固涩用 真人养脏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诃黎勒散;⑤养阴若养胃阴用 麦门冬汤、 养胃汤,滋脾阴用 慎柔养真汤或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等;⑥理气若行气用加味 乌药汤、 越鞠丸, 降气用 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 半夏泻心汤;⑦祛湿若芳香化湿用 藿香正气散、 藿朴夏苓汤、 五加减正气散, 苦温燥湿用 平胃散、 二陈汤, 清热利湿用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温化水湿用 苓桂术甘汤、 实脾饮;⑧ 消导用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枳术丸;⑨泻下若寒下用诸 承气汤、 凉膈散,温下用大黄 附子汤、 温脾汤,润下用 麻子仁丸、 济川煎;⑩清热用 泻黄散、 清胃散、 黄芩汤、 白头翁汤、 玉女煎、 左金丸。应用上法必须针对具体病情,单用或数法合用,才能获效。   对于 泄泻,董老分为11种进行证治:寒湿泻用藿香正气散;湿热泻用 葛根芩连汤; 暑湿泻用 六一散,可加 玉枢丹;湿泻用 胃苓汤; 伤食泻用保和丸; 脾虚泻用 参苓白术散;虚 寒泻用 附子理中汤;肾泻用 四神丸;痛泻用 痛泻要方;滑泻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久泻用补中益气汤。对症加减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他的验方“宁胃止痛胶囊”,药用枳实、槟榔、麦芽各30克,砂仁、 白蔻仁、厚朴、党参各15克,香附20克, 高良姜10克,制成胶囊剂内服。本方为 香砂枳术丸合良附丸化裁组成,适于胃脘胀满,脘腹作痛,呃逆嗳气等证,有理气和胃、温中止痛之功。

学术成就

  董德懋崇尚脾胃学说,上溯《 内经》、《 难经》、《 金匮要略》、《 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下及金、元、明、清各家,撷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师承 施今墨先生敢于创新的精神,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脾胃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思想。   董德懋认为,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所谓特色是对国内而言,我国医学有中医、西医,中医是我国医学的特色;所谓优势是对国外而言,从总体上讲西医的优势在国外,中医的优势在国内。   融会古今,重在脾胃,调理气机,治养结合:诊察疾病 提纲挈领,抓主症。治疗疾病,外感擅用清解法,内伤擅用调理脾胃法,并注重人体内外关系,强调“外疏通, 内畅遂”“里气通,表自和”,对于疑难大症注重整体,辨证论治,并配合 站桩,疗效显著。   董德懋融伤寒和温病为一体,尤其推崇 刘河间“ 六气皆能化火”之说,及 叶天士“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论点,遥承《 黄帝内经》、 《伤寒论》、《温病 条辨》,继承了施今墨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合自己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清解外邪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善治者治 皮毛”、“ 六淫首先犯肺”、“火热致病的广泛性”等一系列清解外邪治疗外感病的重要学术观点。   董德懋的调理脾胃法是对脾胃学说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尤其推崇 《金匮要略》中“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斋“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的论述,认为脾胃病应分清虚实寒热、脾病多虚、胃病多实和脾病多寒、胃病多热等证,临床病情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治疗应以攻补为纲。归纳出调理脾胃十法,其中通下、理气、清热、祛湿、消导为攻法,益气、升举、温中、固涩、养阴为补法。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则 纲举目张,圆机活法。他遣方用药主张平和,强调脾胃病药量宜轻,用药宜精,重病轻取,用效通神。主张慎用呆补以防 阻遏气机,慎用苦寒以免损伤胃气。他常说:“勿伐天和,勿伐无过”。重视肝脏对脾胃的影响,善用疏肝理脾法。他认为 《内经》中有关摄生的内容极为丰富,应该继承发扬。同时脾胃病易治易复发,因而要巩固临床疗效,必须指导病人摄生。他钻研气功理论,总结出“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 调气 积精全神”的论点,以及练功 十六字诀,即“安神静坐,物我相忘,心息相依,呼吸自然”,运用于临床治病调神,屡起沉病。   擅长针灸,针药并施:董德懋擅长针灸,且造诣颇深,并坚持针药并施,在京津一带有“金针董德懋”之美誉。他精通 中医理论,擅长中医内、儿、针灸各科,是全国著名 中医内科专家、 针灸学家。   培养学生,薪火传承:董德懋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从师交友,厚积薄发,抚世济贫,救人无算。他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先后培养了5名硕士生研究生,并带病完成了全国首批师承制学术继承人的带教任务。他逝世后,学生们整理其经验为 《董德懋内科经验集》 。

主要著作

  董德懋毕生从事中医期刊的编辑创办工作。个人经手主办的杂志,有《中国医药月刊》(1940.6~1943.12)、《 中华医学杂志))(1947.10~1958.9)、《北京中医月刊》(1951.5~1954.12)三种。以前者较早,且办刊时间较长,放以为介绍。   该刊创办于一九四0年 六月十五日(民国二十九年),停刊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民国三十二年),共出四十二期,每期约十至三十页不等,发表文章十五至二十篇,最多时曾达三十余篇。老五号字体直排分栏。杂志还分设各项专栏,如长篇专著连载,言论(相当于「学术探讨」)、方药研究、针灸研究、治验与医话、医案、笔记、 小品、文苑、 家庭医学和读者园地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的同人,有田小石、 张慧中、周绒章(燕麟)、汪浩权(慎之)、 魏萱( 桐青)、李祖芳、潘兆鹏、 谢诵穆(仲墨)、 潘树仁等。其中以上海汪浩权先生尤为得力,汪是近代名医 章次公先生的学生。   刊物创办初期,由施今墨老师支持,诸同窗好友襄助,自筹资垒,本人任社长兼总编。董德懋在《创刊宣言》中 郑重声明:「今后愿我同道,苟能共同努力,不存门户之见,以学术为前提,不泯灭中医之长,不回护中医之短,利用科学方法,以求治疗之真理……弃其糟粕,存其精华,祛其空谈,趋于实用,使我国固有之实验医术,追列于世界医林,以发扬我东方之文化。」(见《中国医药月刊》第一卷第一期)这就是创刊的主要宗旨。   杂志要求「杂」,不仅编辑人员要成为「杂家」,在文稿的形式和内容上也要求「杂」。不仅需要高水平的「阳春白雪」,也需要通俗普及的「下里巴人」。这样才能扩大杂志发行量,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同时为发现、培养中医人才,蔚成学术民主的好风气创造条件。我们在全国各地,特别在京、津、沪、冀、鲁等地设分社,并聘请特约撰稿、特约编辑,使本刊在全国各省畅销,成为当时较有影响的中医期刊之一。   此后,董德懋还主办「中华医学杂志》、《北京中医月刊》 ,后者于一九五五年改名为《 中医杂志》,且于一九五九年并入中医研究院,成为现在 《中医杂志》的前身。   董德懋生前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著述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