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

霞浦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霞浦县霞浦县(3)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

晋太康三年(282年),划侯官县东北部置温麻县,隶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温麻县并入原丰县(后称闽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以原温麻县地改置长溪县(一说复置温麻县,详见《附录·唐温麻县建置考略》),隶属泉州(今福州,下同)。同年,长溪县移治连江,改称连江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与连江县以白鹤岭为界,复置长溪县,仍属泉州。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长溪县升为福宁州,辖福安、宁德县,隶属福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福宁州,以州本部境域置福宁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县复为福宁州,直属福建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同时置霞浦县为附郭县,霞浦县属福宁府。

民国元年(1912年),下东区分设中东(青皓)区,全县共10个自治区,主要村庄(境)574个。

民国2年(1913年),废福宁府,霞浦县属福建省东路道(翌年改称闽海道)。民国14年,废除道制,霞浦县直属省辖。民国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划分4省、2特别市,霞浦县属闽海省。民国23年7月,全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10月,改为7个行政督察区,霞浦县先后属第二、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9月,增设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福安),霞浦县属之。民国36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霞浦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霞浦解放前夕。

民国23年4~12月,在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在霞浦、福安、福鼎等县的边界地区,先后建立福霞、霞鼎、安福、霞鼎泰4个县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属苏区,实行红色割据。

民国25~26年,实施分区设署,全境改划4区,第四区为柘洋特种区,霞浦县3个区辖40联保、394保、4035甲。

民国27年,第一区县下塘、鸥港、松山3联保改属第二区,各联保改用办公处所在地名为名,保甲缩编为314保、3210甲。

民国28年,从第三区分设第四区,下辖长春、大京、闾峡、下浒、东冲5联保、59保。

民国29年,实施新县制,撤销联保,改置8镇、13乡,下辖314个保。

民国30年,全县改设3区,县直辖长溪、松南、关东3个乡镇。

民国32年,撤销大南区,全县改设7乡镇、99保、2126甲。

1949年10月,全县成立5个区,区以下利用原保甲开展工作。

1949年10月,全省设立8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霞浦县属第三专区(专署驻福安)。1950年3月,第三专区改称福安专区,霞浦县属之。1970年7月起,福安专区专员公署移驻宁德,改称宁德地区,到1990年底,霞浦县属宁德地区。21世纪,属宁德市。

霞浦霞浦(18)

1950年6~10月,进行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并从第一区、第三区分设第六区(沙江),从第二区分设第七区(下浒塘)。全县划分7区、105乡,除未解放岛屿外,建立102个乡(街)政权。

1952年6月,第一区分设城关区,第五区分设第八区。同年9月,城关区改称第一区,原第一区改称第九区,全县为9区、98乡、1镇、3街(不含待解放岛屿)。第一区区公所驻万贤街,辖3街5乡;第二区区公所驻长春,辖12乡;第三区区公所驻盐田,辖10乡;第四区区公所驻水门,辖15乡1镇;第五区区公所驻溪西,辖10乡;第六区区公所驻水潮,辖13乡;第七区区公所驻下浒塘,辖12乡;第八区区公所驻柏洋,辖10乡;第九区区公所驻后港,辖11乡。

1954年11月,成立海岛区,区公所驻三沙,辖东角、芦竹、三沙、古镇、浮鹰、北礵、大澳、烟台8个乡镇。

1955年5月,海岛区分设三沙区,海岛区公所迁浮鹰(后迁西洋),下辖4个乡。同年12月,第九区撤并于第一区,改设城关区,全县行政区划为10个区、131个乡镇。

1956年2月,五、八区合并为溪西区,城关区改为城关镇,复设后港区,其他区改按驻地命名,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9区、5镇(含1个直辖镇)、87乡、3街。

1958年3~5月,实行撤区并乡并社,除保留海岛区外,撤销长春等8区建制,乡镇调整为2镇46乡。同年9月起,48个乡镇先后合并为城关、长春、盐田、牙城、水门、崇儒、溪西、柏洋、溪南、沙江、下浒、三沙、海岛13个乡镇,按乡镇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管理体制。

1959年12月,撤销溪西、沙江公社,其所辖大、小队并入附近公社和国营场,全县共11个公社、190个大队、919个小队(后称生产队)。

1961年5月,恢复沙江公社建制。嗣后恢复区建制,12个公社改为12个区,下辖90个公社(俗称小公社)。后城关区墓斗公社分设青福公社,崇儒区横江公社分设洋里公社,全县为92公社、533大队、2939生产队。

1966年6月,城关区分设城关镇,三沙区分设三沙镇。同年10月,撤销区建制,实行一区一社,全县设2镇、12公社,辖294个大队、2747个生产队。1968年4月,城关公社改称城郊公社。1969年11月,三沙镇撤并入三沙公社。

1971年12月,城关镇与城郊公社并为城关公社,全县复为12个公社,下辖246个大队、2599个生产队。1980年3月,城关公社又分为城关镇和城郊公社。年底,全县共1镇、12公社、287大队、2844生产队、14街道。

1981年,城关镇和城郊公社分别改称松城镇、州洋公社。1983年11月,三沙公社改为三沙镇,全县复设2镇、11公社,下辖293个大队、3080个生产队。

1984年,贯彻《各级地方政府组织法》,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全县设松城、三沙、牙城、溪南、沙江5镇,州洋、长春、下浒、盐田、崇儒、水门、柏洋、海岛8乡,下辖293个行政村、3080个村民小组、14个街道。1986年7月,撤销下浒乡,分设下浒镇和北壁乡。1990年底,全县行政区划为14个乡镇、295个行政村、3078个村民小组、14个街道、156个居民小组,自然村2099个。

2000年,霞浦县辖7镇4乡3民族乡:松城镇、三沙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长春镇、洲洋乡、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

霞浦县霞浦县(3)2003年7月14日,撤销松城镇,设立松城、松港2个街道:(1)松城街道办事处辖万贤、俊星、中乘、西关、龙贤5个居委会和万贤、俊星、中乘、西关、青福、墓斗、涌山、马洋、宝清、七宝洋10个村委会。松城街道办事处驻原松城镇政府驻地。(2)松港街道办事处辖东关居委会和东关、古岭下、赤岸、利埕、松农、松渔、北岐、青岐、后岐、塔下、竹下、下村、八斗坝、佳湖、章家侗、江边、桥头、沙头、小沙、大沙、长沙、后港、水坑、利洋、岭头25个村委会。松港街道办事处驻后港村。

2003年底,霞浦县辖2个街道、6个镇、3个乡、3个民族乡。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霞浦县下辖3个乡、3个畲族乡、3个街道、6个镇。[7]

区划详情

3个街道:松城街道、松港街道、松山街道。

6个镇:长春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三沙镇。

3个乡: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

3个畲族乡: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

行政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宁德市
街道 松城街道 松港街道
长春镇 牙城镇 溪南镇 沙江镇 下浒镇 三沙镇
北壁乡 海岛乡 盐田畲族乡 水门畲族乡 崇儒畲族乡 柏洋乡

自然环境

行政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宁德市
街道 松城街道 松港街道
长春镇 牙城镇 溪南镇 沙江镇 下浒镇 三沙镇
北壁乡 海岛乡 盐田畲族乡 水门畲族乡 崇儒畲族乡 柏洋乡

地理位置

季风气候

霞浦县地图霞浦县地图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连接沿海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必经之地。福宁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横贯全境,军用机场投入使用、民用机场即将动工建设,三沙港并入宁德港扩大开放,距离温州、福州的陆路交通里程均为160公里,凸现闽东北“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的雏形。

水系水能

霞浦县年平均气温16℃—19℃,春多雨水,夏多台风,冬暖夏凉,霜雪少见。受海洋气候影响,季风特点明显。灾害性天气以台风、暴雨为主,有影响的台风年平均出现3次。

台缘深厚

境内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干流长1公里以上的河流24条,多年平均径流量13.3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杯溪、罗汉溪、长溪三河,总流域面积635.2平方公里,干流长134.5公里。杯溪以流域面积广、干流长居首,罗汉溪以落差大、水能丰富称优。

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7.42万千瓦,可开发量4.5万千瓦,地下水年蕴藏量近亿万立方米,潮汐能量巨大,开发条件优势。

山海兼备

霞浦县霞浦县三沙港距台湾基隆港仅126海里,西洋岛离台湾西引岛仅10海里,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渔民长期同海区作业,人员、货物来往十分频繁。1979年,省政府在三沙镇设立全省首个台胞接待站,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和渔工劳务输出业务;2004年,三沙口岸被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六个台货海上快运试点口岸之一;2005年,三沙口岸又被省政府确定为台轮停泊、维修点;2006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在三沙镇建设“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

霞浦地处中国海岸中部、福州与温州中点,上海经济区与珠江经济区之间,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闽浙要冲”之称。霞浦的三沙港距台湾的基隆港126港里,渔船朝发夕至, 而且三沙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同海区作业、交往频繁。三沙是福建省对台经贸四个重点区域之一,是闽东唯一的台轮停靠、台胞签证和外贸运输装卸口岸,三资企业产品可直接在三沙进出口。三沙镇还被列为全国57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霞浦全县14个乡镇街道有10个靠海,海洋优势尤为突出,境内海岸线长404公里,占全省八分之一,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有大小岛屿196个,港口138个。

自然资源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状下降,西北峰峦耸峙,最高峰“目海尖”海拔1192.4米;中部丘陵连绵,低山、平原、盆谷交错;东南港湾众多,主要有“两洋三湾四港”(东吾洋、官井洋,三沙湾、福宁湾、牙城湾,三沙港、东冲港、吕峡港、盐田港)。海岸线长度480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大小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特别是:拥有溪南、三沙、北壁等宝贵的天然深水岸线和充裕的土地后备资源,蕴藏着发展石化加工、船舶修造、能源生产等重化产业的战略优势。

溪西水库

海洋资源

溪西水库溪西水库霞浦地形从北向南倾斜,呈三阶梯状。境内河流自成流域,自北向南入海。七都溪,罗汉溪,杯溪,三河,长溪等五大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溪西水库和柏洋引水配套工程以及一、二、三级梯级开发的电站,改善了农业的灌溉条件,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县电厂实现微电脑遥测、遥讯和“梯级电站优化调度”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矿产资源

霞浦县风景霞浦县风景霞浦山海资源丰富。海域占全省海域面积的21.76%,海洋渔场28897平方公里,浅海、滩涂69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30.17%和23.76%,捕捞、养殖、航运等海洋经济在闽东地区属首屈一指。耕地27万亩,占陆地面积的12%。林业用地149万亩,森林覆盖率36%,杉、松等优势树种蓄积量83万立方米,还有三尖杉、四季千年桐、千年银杏、桫椤等珍贵树木。东吾洋沿岸晚熟荔枝为历史名贵水果,官井瓜(大黄鱼)、三沙 (石斑鱼)、七都蟳、沙洽蛎、盐田蛤、牙城蛏、霞浦文蛤、沙江对虾、沙塘剑蛏、崇儒李干、福宁清水绿茶等名优土特产饮誉海内外。[8]

霞浦是闽东最具潜力的沿海大县,海岸线绵延曲折,大港口水深面阔,在闽东环三都大开发中,霞浦具有其他沿岸无法替代、一方独有的核心地位与地理优势。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 104万亩,大小岛屿194个,海岸线长48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60.6公里,可建造1-50万吨码头泊位183个。

渔民在海边工作渔民在海边工作霞浦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9]海洋鱼类700多种,滩涂生物200余种,主产大黄鱼、石斑鱼、弹涂鱼和海带、紫菜、牡蛎及蟹、蛏、蛤、蚶等,沙江剑蛏、牙城七都、盐田花蛤饮誉省内外。年水产品总量均在30万吨以上,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第二位。东吾洋沿岸晚熟荔枝、龙眼和沙江榨菜、崇儒李干及元宵茶、富锌茶等特产闻名遐迩。

霞浦是远近闻名的海洋大县,海水养殖和捕捞量名列闽东各县市之首,副热带海洋物种齐全,具有“八闽海鲜出霞浦”的美誉度。全县海洋捕捞年产量15.9万吨,海水养殖年产量24.3万吨,主要由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四大类构成。鱼类年产量21万吨,有大黄鱼、白鳓鱼、鳗鱼、乌贼、目鱼、鲳鱼、石斑鱼、鲈鱼、龙头鱼、弹涂鱼、真鲷鱼、鲈鱼、鮸鱼、美国红鱼等;虾蟹类产量4259吨,有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红虾、梭子蟹、青蟹、毛蟹等;藻类年产量79083吨,有海带、紫菜、龙须菜、麒麟菜等;贝类年产量108867吨,有鲍鱼、牡蛎、花蛤、泥蚶、贻贝、缢蛏、腾壶等。并拥有其他海域所稀有的海参、龟足、剑蛏等海上珍品。[10]

人口

非金属矿产品种众多,硅石、石岗岩、沸石、蛭石、高岭土、紫砂土和石英砂、矿泉水等均占有一定优势。

政治

2021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5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1.9%,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出生率8.06%,死亡率6.84%,人口自然增长率1.22%。年末户籍人口总户数17.16万户,户籍总人口54.93万人。[2]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郭文胜
县委副书记 罗义春、陈向汉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罗义春
副县长 周文玲、温从先、陆鸣、刘亮、陈文颂、雷长兴、郑金思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陈健
副主任 林旭东、陈永生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韦大兴
副主席 蓝丽萍、洪仕忠、蔡霁、林冰炎

以上内容参考来源:腾讯新闻[11]、霞浦新闻网[12][13]

综述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郭文胜
县委副书记 罗义春、陈向汉

第一产业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罗义春
副县长 周文玲、温从先、陆鸣、刘亮、陈文颂、雷长兴、郑金思

第二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陈健
副主任 林旭东、陈永生

第三产业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韦大兴
副主席 蓝丽萍、洪仕忠、蔡霁、林冰炎

文化

交通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8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93.04亿元,增长28.7%;第三产业增加值136.34亿元,增长9.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0.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0%。

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人18.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3.52亿元,增长23.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65亿元,增长2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支4.61亿元,增长12.3%。全县税收总收入13.07亿元,增长24.2%,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的比重为71.0%,地方级税收收人8.08亿元,增长26.1%,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人的60.3%。[2]

社会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51.17亿元,比上年增长3.93%。粮食播种面积12.65万亩,同比增长1.87%,其中稻谷种植面积5.99万亩,同比降低0.16%,甘薯3.37万亩,同比增长5.16%;油料种植面积1.14万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蔬菜瓜果类种植面积11.77万亩,同比增长1.13%。

2021年,全年收获粮食产量4.26万吨,比上年增1.86%;蔬菜产量11.68万吨,同比增长2.7%;水果产量8.27万吨,同比增长15.9%;茶叶产量0.91万吨,同比增长24.5%。

2021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1.55万吨,同比增长22.4%。肉类总产量1.07万吨,同比增长18.9%。其中,猪肉同比增长24.62%,牛羊肉同比增长4.04%,禽蛋产量同比增长31.40%。

2021年,全年木材产量7.9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6.93%。

2021年,全年水产品产量47.92万吨,同比增长3.16%。其中海带产量15.63万吨,同比降低1.8%;海参产量2.35万吨,同比增长29%。

2021年,建成设施渔业项目6个、渔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个,培育省级水产良种场1个,成功举办“海洋文化论坛”“海带新产业发展论坛”。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农民田间学校7所。溪南镇入选国家农业部2021年农业产业强镇,柏洋乡董墩村(葡萄)上榜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长春镇武曲村获评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2]

教育事业

工业

县城一角县城一角

2021年,全年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73.25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全县工业化水平23.6%。其中1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6%。

2021年,规上工业产值从增速方面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同比下降18.7%;私营企业同比下降18.2%。大中型企业产值同比增长880.3%。分轻重工业:轻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9.8%;重工业产值同比下降8.3%。分行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下降26.1%;橡胶和塑料制品同比下降7.8%;黑色金属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23.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5067.6%;电力生产和供应同比增长16.7%。

2021年,时代科士达储能设备(北区)实现投产,时代一汽动力电池(二期)、国网时代储能工程动工建设,正阳汽车部件、闽宏纤维评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众源机械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82.6%,比上年增长9.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3.9%,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29.0亿元,同比增长19.7%。

建筑业

2021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0.09亿元,比上年下降2.7%。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9.01亿元,增长4.3%。[2]

科技事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从产业划分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4.1%,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2.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9.3%。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控股投资下降11.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4%。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8.6%。其中,国家预算资金下降39.3%,国内贷款增长286%,无利用外资,自筹资金下降44.3%,其他资金增长62.2%。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1.46亿元,比上年增下降4.1%。其中,住宅投资40.58亿元,增长4.8%;办公楼投资0.04亿元,下降67.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7亿元,下降52.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1.13万平方米,增长13.8%;销售额58.03亿元,增长20.2%。

2021年,122个在建项目中(不含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项目47个。中核示范快堆工程2号机组设备采购项目、宁德至上饶国家高速公路福建霞浦至福安段、时代一汽年产20gwh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建项目、时代一汽动力电池项目、霞浦东冲半岛外海道路工程、年产3180万米超纤合成革生产线建设项目、国省干线联七线霞浦东冲至火车站段公路工程、林虾水产养殖及水产品深加工一期、霞浦县福宁湾滨海新城及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霞浦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霞浦县县医院新院二期医疗综合楼建设项目、霞浦县污水处理厂三期及配套设施建设ppp项目、国网时代福建吉瓦级宁德霞浦储能工程、隽和实业年产1000万吨机制砂机建筑用碎石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一期、霞浦县田螺岗水库工程、G228纵一线霞浦沙江沙塘里至溪南德士鼻段公路工程、霞浦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园一期、霞浦县下岐山视界园旅游开发项目、霞浦县罗汉溪流域城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霞浦东冲半岛风景名胜区大京景区旅游项目一期、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园区配套设施项目、示范快堆工程应急进厂道路工程、东冲半岛风景观光道积石至闾峡段、霞浦县松港街道后港村老旧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霞浦核电进厂道路工程项目、霞浦县东冲半岛风景观光道积石至闾峡段附属配套工程、霞浦县台水中心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霞浦县滨海学校(小学部)、霞浦台水集散中心加工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一期、霞浦县东利路(长溪路一空海大道)道路工程、霞浦县护城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二期)项目、三沙古桶国际摄影文化艺术村、年产5万吨PET再生纤维生产线项目、福建霞浦福宁医院二期外科大楼、霞浦龙首山公园项目、牙溪线水潮至台江段公路改建工程、时代科士达储能项目(北区)、霞浦绿源农牧标准化生态环保猪场、下浒乡村康养休闲文化旅游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

内外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13亿元,增长10.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5.69亿元,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4亿元,增长10.0%。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零售业零售额94.31亿元,增长9.5%;住宿餐饮业收入13.82亿元,增长16.8%。

2021年,全年限额以上零售额14.62亿元,增长24.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13.5%;限额以下零售额93.51亿元,增长8.4%。

2021年,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56.0%;粮油食品类增长45.0%,其中水产品类增长52.5%;烟酒类增长74.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0.3%,家具类增长41.6%。全年进出口总额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5%,其中,出口28.6865亿元,增长10.8%。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0个,比上年增长400%。合同外资总金额34400万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00万元。

旅游

2021年末星级酒店2家,全年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711.66万人次,同比增长22.9%,旅游总收人65.28亿元,同比增长12.4%。新增东壁、花竹、长沙、上水等2A级景区4个、樱花谷3A级景区1个,福宁文化公园国际摄影展区加快建设,三沙镇和三沙镇东壁村、长春镇大京村、溪南镇半月里村分别荣获“福建省全城旅游生态小镇”“省级金牌旅游村”和“宁德市旅游小镇”称号,新增授牌民宿27家,成功举办首届霞浦渔旅融合发展论坛、“山海画境。行摄霞浦”中国旅游日等系列活动。

金融业

2021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3.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33.17亿元,增长7.9%。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83.90亿元,增长30.2%,其中短期贷款66.89亿元,增长23.3%;中长期贷款216.99亿元,增长32.4%。[2]

三沙港三沙港

文化事业

闽东北的闽南部落

别具一格的教堂别具一格的教堂霞浦三沙镇地处福建东北沿海突出部,三面环山,一面襟海,陆地面积63.6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0人。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和东澳、西澳等,民房多数依山而建,是个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

闽南人是这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大多数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他们的先辈讨海来到三沙后,就像“海加定”(红树林)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的“祖”都是“闽南祖”。最早移居三沙的闽南人是漳浦渔民,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三沙。他们发现三沙港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花、小黄花、带鱼、目鱼等近海经济鱼类,便经常驾船到此捕鱼、避风;他们看不到什么人烟,就在岸上搭简陋的木房作为落脚点,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慢慢就习惯了,成了“常住人口”,随后就有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陆续在三沙定居下来。

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汇聚了惠安、晋江、安溪、漳浦、龙海等地的渔民,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腔调,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

而众多的风俗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渔船的“敬重”了,因为那是渔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渔船年前回港后都要披红挂彩。除“令旗”外,渔船的每个重要部位都要装饰。船头贴“福”、船眼贴“龙目光彩”、主桅贴“送风得利”、船尾贴“海不扬波”、舵贴“万军主帅”等,水仙门(船舷两侧供货物进出的门)要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驱邪。渔船有了现代装备,但源于木帆船的风俗还是继承下来了。

同闽南沿海的民众一样,三沙渔民最敬仰的“神”也是海上女神妈祖。林瑞枝说:“闽南话有句俗语叫‘走船跑马三分命’,从前的渔船小,抗风浪能力差,‘天气预报’只能靠经验,但毕竟有局限性,他们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妈祖的庇护。”据林瑞枝介绍,三沙民间除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外,还有关帝庙、九使宫(供奉广利王)等。

元宵、清明、端午、冬至等重大民俗节日,三沙人的过法和闽南如出一辙。农历七月廿九,三沙人要过“普渡”,这也是典型的闽南风俗,整个霞浦县除了三沙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至于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过风炉、米筛,小孩满月要送红色“剃头蛋”等习俗,三沙同样是闽南的翻版。

杨家溪民俗文化

杨家溪沿岸居聚着许多畲族村民,畲民的生活与风俗在这里尤为浓厚。位于中游的观音亭寨,是霞浦、福鼎、福安及浙江省的平阳、泰顺、苍南等地畲族青年盘诗对歌的主要聚会场所。畲族每年有2个专门“对歌节”节目,分别在正月十五和封龙节(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每逢佳节,周边地区的畲族姑娘和小伙子,都要刻意打扮一番,穿上艳丽的畲民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早早赶来,或盘诗、或对歌,并以歌定情,挑选各自的意中人。

而半岭观音亭寨是全省唯一的畲族现存古建筑。该亭建于明洪武二年,距今已600多年。大门横匾“观音亭”和对联,为已故霞籍书法家游寿所书,对联是“半岭亭迎闽浙客,普陀佛佑福宁人。”殿中央安放一个八角亭,亭内立一观音像,高1.2米。前竖一碑为“奉宪勒碑”,正文记述此乃福宁府通津之道,境界异常,梵宇洁净。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及迦蓝、达摩祖师等。亭外东南依山绕亭垒砌一座寨堡,全长148米、高5.4米,沿城垛至南端有一方形敌楼,东端沿通津石阶路中建一仿宋代悬臂式条石干砌圆形城门。门内高2米,门楣石刻楷书“观音亭寨”,清时福宁府曾屡派士卒在此驻防。

卫生事业

境内交通条件较好,水路四通八达,内河、内海水道与外海航道贯通,东至台湾,北达沪宁,南抵港澳。陆路纵横交错,古道贯连闽浙。晋置邮传令,隋、唐开通港口,宋设驿置渡,明设铺递,清创邮政、辟航班,民国开通电话、电报,首辟福(州)温(州)客运班轮。抗战期间,海运中断,邮政受阻。新中国成立后,海运、邮电迅速恢复,1953年开办市话,1956年,小浦线公路通车,结束霞浦公路空白历史。“大跃进”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次掀起修建公路高潮,全县公路基本形成网络。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1987年,先后建成3000吨级古镇客货运码头,开辟福州—上海客轮停靠点,建立闽海关三沙办事处,开通县级1000门程控电话。1990年,全县有公路64条,其中省道2条,通车总里程539公里,比1956年增加22倍,三级公路占22.3%,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6.2公里;码头24座,靠泊能力在100吨以上的有18座;邮路总长2267公里,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比1978年增加4倍,为1953年的50倍。

2021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0.04亿元,增长21.6%。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667万吨、177796万吨公里、303万人和17903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9.6%、33.6%、-22.6%和-8.1%;港口货物吞吐量75.21万吨,较上年增长201.9%。

2021年年末全县民用汽车保有量35622辆,民用摩托车保有量64822辆,农用运输车60辆,挂车73辆。[2]

三沙港

位于三沙镇东北角的古镇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是闽东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该港港面宽800米,长2500米,主航道水深达15-44米。港内风平浪静,可停泊数万吨位的轮船。已成为上海往返福州的大型客轮的挂靠码头。三沙与台湾隔海相望,人民语言相通,血缘相同,习俗相近,两岸渔民常在同一渔场捕鱼作业。台胞来三沙避风修船,海上经商者不断增多,使三沙成为福建省对台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

体育事业

人民生活

唐代始兴,宋代,县学、书院、私塾俱全。元代设州学,清代创府学和宁郡中学堂(后改为福建省立第三中学),长期为闽东最高学府。民国22年(1933年),省立第三中学迁往宁德三都后,霞浦教育事业受到影响,至民国38年,全县有县立中学1所、小学79所,在校中学生340人、小学生3548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接办中、小学,1955年,全县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挫折,教学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提倡“教育兴县”、集资办学和尊师重教,普通、专业、成人教育全面发展,公办、民办和私人办学齐头并进。至1990年,全县有幼儿园26所、小学775所、中学15所,比1950年分别增加7.7倍、17倍和14倍;入园儿童12059人、在校小学生51168人、中学生11645人,比1950年分别增加108.6倍、14.5倍和56.4倍。专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长足进步,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获省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教育设施明显改观,中小学基本实现“一无二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入学难”问题基本解决,学龄儿童普及率达97.51%。

2021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56所,在校学生数91799人,毕业生21844人。其中,小学47所,招生数7600人,在校学生数46195人,毕业生7086人,普通中学23所,招生数9588人,在校学生数26232人,毕业生7321人;幼儿园84所,在园幼儿1688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20人。2021一2022学年度,幼儿园适龄幼儿人园率98.1%;小学学龄人学率100%,小学毛人学率100.3%,小学六年巩固率99.2%;初中学龄人学率98.9%,初中毛人学率101.0%,初中三年巩固率101.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7%。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12所、省级文明校园6所。霞浦一中、宏翔高级中学分别创建省示范性高中和省一级达标高中,顺利接受省级评估。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午托”“四点半托”学校达47所、覆盖面100%。县民族小学荣获“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

社会保障 

1952年,成立县、区农业技术指导机构后,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建立试验田、丰产片,科学技术首先在农业方面推广。后因“文化大革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充分重视,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至1990年,全县形成四级科技网络,有县、乡(镇)级科技机构35个,学术团体27个,科技示范乡1个,示范村95个,联合体、示范户1090个,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37人(不含社会科学),其中高级职称的25人、中级职称的236人,分别占科技人员的2.2%和20.76%。东吾洋水产开发技术等5项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2项科研项目列入“星火计划”,16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22人。其中高级职务1093人,中级职务4250人。

2021年,全年检查2450家生产、经销企业的产(商)品;抽检28大类食品1474批次,总体合格率97.42%;共抽检海上塑胶产品、防疫物资、成品油、食品用塑料容器物资、合成革等174批次,总体合格率96.5%;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067台件次。[2]

资源环境

县内文学艺术创作发展较早,散文、诗歌、书画,代有佳作,但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民国11年(1922年)后,陆续创办民间剧团、县图书馆、民众教育馆、《霞光报》、《导报》、《民报》等,但规模很小,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书店、广播站、剧团、电影院、俱乐部、档案馆、报社先后建立,呈现“百花齐放”局面。“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文化多被当作“封、资、修”批判。通过“拨乱反正”,文化事业逐步恢复,1981年《霞浦报》创刊,为全省首家县级报刊。改革开放以后,电视、广播、新闻事业全面发展,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多元化文化网络。1990年,全县有县、乡文化馆、站13所,电影院17所,电影队43个,县、乡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12所,卫星地面接收站1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65%;中波广播、有线广播各1所,通有线广播行政村占74%;还有图书馆、新华书店、《霞浦报》、闽剧团、工人俱乐部、公园和县城与主要乡镇的录像厅、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业余剧团等,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021年,全县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2个、县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场次65场,观众7.1万人次;图书馆藏书量22.2万册,年外借量15.8万册次;组织文化活动44次。全县电影放映单位4个,放映场次2.43万场,观看人数28.35万人次。年末拥有广播电视台1个,村通播率98%;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全年播出新闻1844条次,其中被中央台录用播出21条次,省台播出80条次,市台播出270条次。[2]

安全生产 

城乡人民历来依靠中医药治病,历代名医辈出。清光绪八年(1882年),西医传入,相继创办博济、博爱男女医馆,至民国31年(1942年)合并为霞浦圣教医院,广大农村仍长期缺医少药。霞浦解放时,全县有医院、卫生院各1家,诊所、药店38家,中西医药人员226人。50年代初,政府接收圣教医院,组织联合诊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防疫、妇幼保健。公社化后,联合诊所、乡村个体医分别归并公社保健院和村保健站。1970年,推行合作医疗,开展消灭血吸虫病灭螺大会战。1979年后,恢复防疫保健,创建县中医院,整顿农村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制度,开放医药市场,卫生医疗网络遍布城乡。1990年,全县有县级卫生医疗单位4家,乡镇医院14家,厂场校卫生所(室)15个,村卫生所254所,个体开业医102家,计有中西医药人员16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04人,高、中级技术人员分别占2.29%和19.32%,病床598张,基本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城乡卫生面貌明显改变,天花、霍乱、副霍乱等多种急性传染病基本消灭,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县”和“消灭血吸虫病县”。全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2.33岁,比1981年提高3.08岁。

2021年,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97个,其中县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14家,病床位数210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84人,其中医生761人。已设置医疗点的村265个,乡村医生252人。县医院新院顺利竣工并启动搬迁,下浒卫生院动工建设;成立3个“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创建首个国家级医学亚专科中心。[2]

邮电事业

境内历来有武术、游泳、曳石、传统棋类等项目。清末,教会小学开设体育课,足球、篮球、乒乓球先后传入。民国时期,创建公共体育场后,一度掀起“足球热”,并在两届闽东地区运动会上连续夺魁。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文化大革命”初,体育比赛中断。1973年后,组织业余少体校,恢复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运动,逐渐形成足球、田径、毽球、中国象棋四大强项,1978年被列为省足球重点县,开展“足球城”活动,先后夺取省业余少体校足球赛、省首届女子足球赛、省小学生基层队足球赛、省儿童足球赛冠军,华东6省1市中学生足球赛亚军和全国“娃娃杯”足球赛第四名,获“闽东足球之乡”盛誉。80年代,兴起毽球运动,分别夺取省首届毽球锦标赛男、女队冠军。1985年,建立老年体育协会,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同年,农民棋手郑乃东在省象棋锦标赛夺魁,相继摘取全国二、三届农民象棋赛桂冠,获“农民棋王”荣誉。1990年,全县有运动员322人,裁判员29人,其中国家二级运动员80人,国家级田径裁判员1人。计夺得全国冠军3次,省冠军30次,为国家输送一批体育人才。

2021年,成功举办2021中国霞浦休闲海钓大赛、首届全国鱼拓大赛、福建省青少年帆船帆板锦标赛、福建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全年共举办运动会场次58场,参加运动员2.8万人。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得4金2银1铜;省级比赛获得24金10银7铜,分别为:足球6金、羽毛球2金2银、帆船8金4银2铜、田径6金4银5铜、篮球2金。[2]

就业情况

2021年,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41元,比上年增长10.0%;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527元,比上年增长14.6%。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1696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028元,比上年增长19.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09元,比上年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5990元,比上年增长11.8%。[2]

旅游

2021年年末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393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1381人和13012人,年投人保障资金9472万元,全年投人救济资金621万元,享受农村临时救济4214人次。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参保职工52842人,比上年末增加6157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9141人,企业单位43701人。全年共收取养老保险基金38072万元。年末领取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4817人,比上年末增加691人,全年实发养老金5667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40422人,比上年增加605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54149人,比上年增加1217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1.81万人,领取养老金的8.51万人,实发养老金1.48亿元。[2]

著名人物

2021年,全年植树造林总面积19132亩,森林覆盖率66.1%,林木蓄积量553.4万立方米。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地表水总体质量保持良好,主要河流水质大部分达到国家川类水质标准,水质川类达标率为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皿类达标率100%。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7个(含水、陆),其中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个。

2021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6778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7%。[2]

荣誉

2021年,全年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3人,受伤3人。[2]

词条图册

2021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电信类业务总量3.98亿元,同比下降1.7%。年末全县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70万户,本年增加1.9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5.01万户,减少2332户,移动电话用户数48.68万户,增加2.19万户。全县宽带用户21.13万户,增加2.33万户。[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