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理障碍

应激性心理障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简称 PTSD
目录导航

简介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涉及到躯体、认知、情感、人格等应激反应上。可能会有失眠、易怒、无法专心、过度警觉、惊吓、坐立不安、心跳加快、肌肉酸痛等反常的表现有时是延迟和潜在的,比如说有人会在灾难过去很长时间,仍下意识地不停地去医院检查,或反复述说当时情形。灾难的心理创伤可能使社会功能受损,所以需要灾后心理重建。[1]

  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时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但是影响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紧张;是有害于健康的。任何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遇到不幸事件,每个人也都可以学会对付应激、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方法。

解决方法

1、精神胜利法。

  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在你无端遇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精神调适一下失衡的心理。

2、难得糊涂法。

  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糊涂"一下,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紧张事件。

3、随遇而安法。

  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恬淡的、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4、幽默人生法。

  当人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5、宣泄积郁法。

  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悲伤忧郁时不妨与亲人朋友倾诉,或进行一项你所喜爱的运动,也可以作一次旅行来改变心境。

6、音乐冥想法。

  当你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不妨试看去做一次"心理按摩" 音乐冥想。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后研究

 

 创伤后压力疾患(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的三个月内出现,但也可能在事发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delay onset ),引发创伤的事件包括战争、暴力犯罪、性侵害、严重交通意外、自然灾害、技术性灾难(technological disaster)、难民、长期监禁与拷问等,罹患PTSD多为直接或接触创伤事件的幸存者(受害者)、目击者与救援者。

  症状持续视患者的状况有极大不同,一般而言,大约有50%的患者在三个月之内复原(APA, 1994),另有文献指出,约有30%的患者可以完全康复,40%患者持续有轻微症状,20%患者有较严重的症状,10%症状持续不会改善甚至更恶化(Kaplan & Sodock, 1994)。

  创伤幸存者主要困扰仍以忧郁、焦虑症状为主,研究也显示PTSD患者日后罹患忧郁症的机率较一般人高(Kulka et al, 1990; Loughrey et al, 1988),此外,其它衍生问题尚涉及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物质滥用、家庭与健康问题等层面(Joseph, Williams & Yule, 1996)。创伤事件对心理层面造成的长期影响,检视相关文献,MacFarlane(1988)对面临丛林火灾的消防队员追踪研究显示,其中约有50%的队员在事发四个月后就无心理困扰,9%队员在四个月后仍有心理困扰,但在一年内复原,6%的队员在事发后约一年内有心理困扰,但在两年半内复原,10%队员在事发至两年半后持续有心理困扰,6%队员有间歇出现的心理困扰,19%队员有延迟出现的心理困扰。

  Lima等人(1987)研究发现,在火山爆发七个月后,约有55%的幸存者有严重的忧郁,即使在五年后仍有30%幸存者具忧郁情绪(Lima et al, 1993);Shore等人(1986)指出,在火山爆发两年内,有11%男性与21%女性出现PTSD、忧郁、焦虑症状。

  针对儿童个案,Garmezy & Rutter (1985)认为儿童在事发后虽有情绪与行为障碍,但持续时间并不长。但这样的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Yule (1991)认为约有30% 至50%的孩童在灾难后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伤恸反应(bereavement reaction)会使的孩童的症状更加严重,Yule (1990)发现在船难发生六年后,当时幸存的儿童与青少年仍有情绪困扰,在Winje等人(1998)对校车意外的幸存孩童追踪研究指出,在事发一年后大部分孩童仍有闯入(intrusion)、逃避、沮丧等症状,但三年后没有明情绪显症状,Nader(1990)发现在校园大屠杀十四个月后,当时位在扫射地区的孩童有74%具严重的PTSD症状。

  对于地震灾害的研究显示,30%的幸存者在墨西哥地震后出现PTSD症状(De La Fuente, 1990),高达74%的幸存者,在亚美尼亚地震发生的三至六个月间罹患PTSD,即使在一年半之后,仍有不小比例的成人与儿童具PTSD相关症状(Goenjian, 1994),一些研究显示,即使致死人数不高的自然灾害,幸存者在发生后的三至五年间仍会出现症状,但大部分的成人与儿童可在一年半之内恢复(Cook & Bickman, 1990; Krause, 1987; Vodel & Vernberg, 1993)。

  长期追踪研究幸存者的心理状况,Klipatric等人(1987)研究结果指出,约有17%的性侵害受害者在事发十七年后符合PTSD诊断;Green等人(1990)在水坝灾难发生十四年后,对幸存者所做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28%的成人幸存者有PTSD症状,对照组仅有8%,十七年后再对当时的儿童幸存者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幸存者都没有明显的心理困扰。

  虽然引发创伤的原因不一和方法学上的问题,难以统整或比较各研究结果,但在参考研究数据时需要注意,具严重心理困扰的幸存者,可能无法自行寻求帮助,当然也不太可能被包含在结果内。所以,所有的研究都有低估创伤影响的可能,实际情形应该比这些更严重!虽然大部分人可在数年内恢复,不幸地,部分幸存者会有长期甚至永久的心理创伤。

  但是恢复的速度是否可以加快?伤恸时间是否可以缩短?长期创伤者的比例是否能降到最低?Lima等人(1993)认为,灾后的心理社会压力是影响心灵复原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减少幸存者的压力,从政府推出的安置与重建计划,实际解决灾民生活的需求,到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推动的心灵重建,有许多可以挥洒的空间。

  对于每个受灾者来说,九二一是心底最深的痛,更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对各专业人员,或是即将成为专业人员的人来说,如何协助受难者心灵重建是一条极为漫长的道路,除了热情与专业能力外,更需要长期、有系统的整合计划与配套措施,现在只是刚开始而已,你准备好了吗?

  在灾难发生之后,您可能会经历家园的丧失,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的伤害。幸存者常常会因灾难在未来数周内产生以下的一些身心反应,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过去数月之内这些反应都会自己缓解,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心理反应

  恐惧和担心

  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无助感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

  觉得世界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

  悲伤

  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

  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抒解。

   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内疚感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

   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能够避免亲人的死亡

  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

     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

   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理解自己的痛苦。

  强迫性的重复回忆

  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创伤事件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

  失望和思念

  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

   一种爱的失落感。

   对死亡亲人的怀念常有如针扎心般的感受。

  过度反应

   对于地震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感觉过敏,反应过度

   感到没有安全感,易焦虑。

  失眠,做噩梦,易从恶梦中惊醒

  身体症状不适的症状

  易疲倦

     发抖或抽筋

   呼吸困难,

   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子宫痉挛

   记忆力减退

  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

   晕眩、头昏眼花

   月经失调

   心跳突然加快

  反胃、拉肚子

  我们怎样帮助自己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我们要:

   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

   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我们不要: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一同分担悲痛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