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处理器的速度跟外围硬件设备的速度往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如果内核采取让处理器向硬件发出一个请求,然后专门等待回应的办法,显然降低内核效率。
既然硬件的响应这么慢,那么内核就应该在此期间处理其他事务,等到硬件真正完成了请求的操作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它进行处理。想要实现这种功能,轮询(polling)可能会是一种解决办法。可以让内核定期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查询,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不过这种方法很可能会让那个内核做不少无用功,因为无论硬件设备是正在忙碌着完成任务还是已经大功告成,轮询总会周期性的重复执行。更好的办法是由我们来提供一种机制,让硬件在需要的时候再向内核发出信号(变内核主动为硬件主动),这就是中断机制。
中断使得硬件得以与处理器进行通信。举个例子,在你敲打键盘的时候,键盘控制器(控制键盘的硬件设备)会发送一个中断,通知操作系统有键按下。中断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电信号,由硬件设备发向处理器。处理器接受到中断后,会马上向操作系统反映此信号的到来,然后就由os负责处理这些新到来的数据。硬件设备生成中断的时候并不考虑与处理器的时钟同步——换句话说就是中断随时可以产生。因此,内核随时可能因为新到来的中断而被打断。
不同的设备对应的中断不同,而每个中断都通过一个惟一的数字标识。因此,来自键盘的中断就有别于来自硬盘的中断,从而使得操作系统能够对中断进行区分,并知道哪个硬件设备产生了哪个中断。这样,操作系统才能给不同的中断提供不同的中断处理程序。
在它执行程序的时候,如果有另外的事件发生(比如用户又打开了一个程序)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由计算机系统的中断机制来处理了。
中断机制包括硬件的中断装置和操作系统的中断处理服务程序。
让硬件在需要的时候再向内核发出信号。
虽然人们在谈到中断(Interrupt)时,总会拿轮询(Polling)来做“反面”例子,但中断和轮询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呃,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CPU执行完每条指令时,都会去检查一个中断标志位”,这句话是所有关于中断长篇大论的开场白,但很容易被人忽略,其实,这就是中断的本质。
举个例子,CPU老板是一家公司的光杆司令,所有的顾客都要他亲自跑去处理,还要跟有关部门打点关系,CPU觉得顾客和公关这两样事它一个人搞不来,这就是轮询;终于这家公司升级发展了,CPU老板请了一个秘书,所有的顾客都先由秘书经手,CPU心情好的时候就去看一下,大部分时间都忙着去公关了,这时它觉得轻松了很多,这就是中断了~~
也就是说,中断和轮询是从CPU老板的角度来看的,不管怎样,事件都还是有人来时刻跟踪才能被捕获处理,不过是老板还是秘书的问题。所有的中断(或者异步,回调等)背后都有一个轮询(循环,list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