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Squalus megalops命名者 (Macleay, 1881) 栖息深度 30 - 750公尺 中文名 大眼角鲨 有毒鱼类 否 科中文名 角鲨科[1]
体细而延长;头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尾细长,有尾前凹洼和侧脊;吻短,前缘广圆,侧视尖突;眼长椭圆形,前端圆,后端尖而有一缺刻,无瞬膜,眼到吻端距离小于到第一鳃裂距离,眼前吻长小于两倍眼径;鼻孔颇小,几乎横平,外侧位,侧缘向外突出,吻端与外鼻孔的斜线距离小于外鼻孔与上唇沟外角的斜线距离;鼻孔较接近吻端而远离口裂,鼻孔间距较宽,比鼻孔长约大2.5倍;前鼻瓣中部具一个三角形分枝突起;口裂浅弧形,近于横列,口前吻长约为口宽之1.3~1.4倍;口侧具一斜行深沟;唇褶扁狭,上唇褶长,下唇褶较短;上下颚齿同型,宽扁,略呈长方形;喷水孔颇大,肾形,位于眼睛后上方,距眼甚近;鳃裂下部转入腹面,前三个大小相同,最后两个稍大;盾鳞细,呈尖枪形,具一棘突一纵脊。背鳍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起点约与胸鳍内缘中部相对,棘长约等于鳍前缘的3/5,约为基底长的1/2;上角钝缘,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未深达腹鳍起点垂直线上方;第二背鳍小于第一背鳍,距尾鳍起点与距腹鳍约相等,硬棘长,高度高于鳍高,硬棘长小于全长之6%;上角尖,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尾鳍上叶发达,后缘无缺刻;腹鳍低平,基底中点较接近第一背鳍而远离第二背鳍,前后缘连续,呈半弧形,后角尖而微突;胸鳍大于第一背鳍,后缘深凹,外角钝圆,内缘尖而突出。背面灰褐色,腹面淡白色;第一和第二背鳍顶端黑色,胸鳍后缘浅色。
主要栖息于温带和热带大陆棚及岛屿上层斜坡的常见小型鲨。栖息深度在30-750公尺处。底栖性,常成大群。卵胎生,每产2-4子,妊娠期据估计约2年;雄性性成熟长约40-42 公分,雌性性成熟长约53-57 公分。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澳洲及台湾南部海域和东北海域。
主要为底拖网及流刺网捕获,一般被利用加工为鲨鱼腌或制成鱼桨、鱼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