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管理学

新编教育管理学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作者: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 主编

ISBN:10位[7561723075] 13位[9787561723074]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9-1

定价:¥20.00 元

内容提要

基于两元合一的思想,本书共分6篇16章。大体按照教育管理原理、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等内容循序编排。各篇、章内部也将宏观行政与微观管理内容一并串联论述,不再强作划分。

作为一部专业教材,本书所预想的读者虽然首先是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研究工作者,以及各级教育行政干部也在本书作者的视野之内。为适应各类读者的需要,本书作者在设计框架、拟订提纲及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力图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理论阐述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本学科的实践性和政策性,并使之有机结合。

二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任何一部教材,都不可能脱离前人研究的基础,本书亦不例外。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参阅了较多国内外的相关教材和研究资料,继承了前人丰厚的学术思想、富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和共识性的结论。当然,本书绝不仅仅满足于继承,而是希望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是规范与创新的关系。作为一部教材,本书努力遵循一些必要的诸如概念准确、表术通畅、注释完整、论证严密、结论审慎、脉络清晰、体系严谨等等,然而,规范并非一定是创新的藩篱。基本规范之下的创新,恰恰是一部教材生命力的反映。

编辑推荐

基于两元合一的思想,本书共分6篇16章。大体按照教育管理原理、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等内容循序编排。各篇、章内部也将宏观行政与微观管理内容一并串联论述,不再强作划分。

作为一部专业教材,本书所预想的读者虽然首先是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研究工作者,以及各级教育行政干部也在本书作者的视野之内。为适应各类读者的需要,本书作者在设计框架、拟订提纲及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力图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理论阐述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本学科的实践性和政策性,并使之有机结合。

二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任何一部教材,都不可能脱离前人研究的基础,本书亦不例外。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参阅了较多国内外的相关教材和研究资料,继承了前人丰厚的学术思想、富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和共识性的结论。当然,本书绝不仅仅满足于继承,而是希望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是规范与创新的关系。作为一部教材,本书努力遵循一些必要的诸如概念准确、表术通畅、注释完整、论证严密、结论审慎、脉络清晰、体系严谨等等,然而,规范并非一定是创新的藩篱。基本规范之下的创新,恰恰是一部教材生命力的反映。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教育管理学总论

第一章 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的意义和特性

第二节 教育管理活动概述

第三节 教育管理学学科分析

第二章 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第二节 西方国家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发展

第二篇 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

第三章 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 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节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

第三节 从学校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 教育组织机构

第一节 组织及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节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建设

第三节 学校组织机构及其建设

第三篇 教育政策和法律

第五章 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

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教育管理政策

第四节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

第六章 教育法律与教育管理

第四篇 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

第七章 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

第八章 老师管理

第九章 学生管理

第五篇 教育务实管理(上)

第十章 教学管理

第十一章 德育管理

第十二章 体育卫生管理

第六篇 教育实务管理(下)

第十三章 教育科研管理

第十四章 教育经费管理

第十五章 教育设施管理

第十六章 社会工作管理

序言

教育管理学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管理系或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已开设多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学科一直按照一种“两元式”的框架体系构建,即将这一学科分为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两门课程,前者着重介绍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现象和活动,后者着重介绍学校的管理现象和活动。然而近年来,这一分类方法遭到了国内部分研究者的质疑和新形势的挑战。许多在高等师范院校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感原有的两元式课程分类的不足:一是讲授内容重复。很多的内容,如教育管理的原理、教育管理的体制、教育人员管理、教育经费管理等,同时被纳入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甚至学校管理心理学的讲授范围,学生反映课程内容重复,没有新意。二是课程界限划分机械。在教育管理领域,很多管理现象和活动原本是很难以学校为界一分为二的。例如,很多教育管理原理对教育行政工作有指导作用,对学校管理工作也有指导意义;教育的政策、法律在制约和规范教育行政工作的同时,必然也制约着学校管理行为;教学管理等诸多管理实务工作,既受制于国家宏观政策、规定,也仰赖于学校操作层面的创造性劳动;国家和学校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要求和管理,也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决不可能各自为政。凡此种种,均不宜机械划分。若两相结合讲授,则更合乎逻辑。再则,为改变以往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人才适应面过窄的缺陷,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在新的目录中,原有的教育管理专业被归并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之下,并隶属于管理学门类。根据新的专业设置要求,教育类的课程今后将适当削减,普通管理类的课程将有所增加。在一些师范院校的新版课程计划中,已不再分设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课程,而是只开一门教育管理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教育管理学“两元式”框架面临了实践需求的挑战,构建一元式体系的教育管理学教材已势在必行。有鉴于此,我们一些在高等师范院校承担教育管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便设想编写一本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一元式框架体系的教育管理学教材。

基于两元合一的思想,本书共分六篇十六章,大体按照教育管理原理、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等内容循序编排。各篇、章内部也将宏观行政与微观管理内容一并串联论述,不再强作划分。

文摘

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

进入2l世纪,教育管理学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虽然我们对此很难作出精确的预测,但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提出来供参考:

第一,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本源自于个体的和局部的经验。历史上的教育管理思想很少具有跨区域推广的价值。然而,今天的教育管理学研究正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这种国际化至少可以从研究问题的相似性这一点上反映出来。例如,翻开不同国家的教育管理学著作,你都可以看到研究者在讨论相似的问题,如管理体制问题、学校效能问题、校长领导问题、教师的动机和职业发展问题、依法治教问题、校同文化问题等。此外,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所引证的理论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比如管理原则、行为科学理论、系统论、人际关系说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公共教育制度在各国普遍建立,不同地区的学校教育形式越来越接近,自然面临的管理问题也越来越相仿。其次一个原因是现代工商管理思想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推广,这为解决教育管理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研究呈现国际化倾向的同时,教育管理本土研究的传统也未丢失,因为教育管理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而应用就离不开对局部的区域性条件的探索。如果说理论是普遍性的,那么其实践条件和由此得出的实施结论就完全可能是区域性的。例如,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各国都在探讨,分析时也必然会涉及集权与分权关系等理论问题,然而将这一问题用于实践所得出的结论,却不可避免地会带上鲜明的本土色彩。如我国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对其他国家就不一定适用。这种国际研究和本土研究并重的特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几份教育报告,如《学会生存一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的使命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些报告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毫无疑问,今后的教育管理学将继续体现这种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的特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一门学科日益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