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光荣入选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刘可钦现任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等荣誉。
从教以来,她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以富有前瞻性的创新,投身教育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主体教育实验,为新世纪初期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奠定实践基础;到带领中关村三小面向未来重塑学校的变革,探索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再到参与千年大计,建设雄安校区,为名校带动薄弱地区教育转型提供有效路径。刘可钦始终以其“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受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同行的认可和赞扬。
中关村三小万柳北校区
刘可钦校长与学生在一起(2)刘校长说过,对于“特色”的追求,我们还是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但是,用“某某教育”诠释一所学校的特色,解读这所学校的个性,无论多么有特点,都应该符合三个维度的考量:一是尊重儿童的特点;二是尊重教育的规律;三是要体现这个词汇背后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办学实践表达。[5]
小学阶段不能让上千名学生都去做同一件事,而应该保持基础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比如某学校是“乒乓球特色学校”,如果全体孩子不管性格、爱好是什么,都去学乒乓球,或者只能选学乒乓球,未必就是一种进步。[6]
26学时的国家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基本上没有变,普遍采用的是国家的教材内容,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以及传统的纸笔考试。这里,可以作为的空间很大——如何将国家课程的26学时变成“正餐”,而不是“点心”?如何让“正餐”全面而有营养,既好吃又健康?这可能是未来学校课程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巨大空间。[7]
在中关村三小,我们已经开始了行动,尽管很艰难。我们叫作“真实的学习”,就是希望能够将国家课程的“规定性学习内容”与“真实的生活”建立有机联系。不是另辟蹊径,而是通过真实问题的学习,在语文、数学、科学这些课程中寻求最大的融合,让孩子们有跨学科的学习经历和思维方式。我们每周都有两节90分钟的大课,不同学科的教师要在一起共同备课,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以及育人目标最大程度的融合与统一。[8]
在刘可钦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重要的、渴望成功的、需要尊重的,只要老师充满爱心地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就会在“我是重要的”信念中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逐步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一天,孩子们依恋地拉着刘可钦的手问:“你为什么要当老师呢?”刘可钦脱口而出:“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一句话,道出了刘可钦为师的幸福感和责任感。[9]
刘可钦(5)对待数学教学,刘可钦是艺术家,是思考者,又是开拓人。在她眼中,数学是魅力无穷的,课堂是妙趣横生的,教学是充满着理趣、情趣、乐趣,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渗透着奇妙的创造之美的。“教师有责任使学生信服数学是有趣的。”这便是刘可钦全部教学智慧浓缩之精华所在。
她坚持不懈地反思、学习、创造,只为将数学课程变为“思考的数学”,而不是“操练的数学”;变为“有趣的数学”,而不是“令人生厌的数学”;变为“学习者获得不断成功的数学”,而不是“可怕的,使人失去信心的数学”;变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的数学”而不是将学生的生活世界抛在一边的抽象的数学;变为带着“文化味”,闪耀着思想火花的数学,而不是作为解题工具的数学。
刘可钦(6)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刘可钦不断进行着探索和创新。大胆打破百年来教室的固有模式,超越单一的“班级”教育组织,创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和新型教育组织形态,形成跨学科、跨年龄的综合学习,为新时代的学校建设贡献了生动的经典案例,获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班组群是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一班级模式,建起了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结构:每个班组群由三个连续年级的3个班级的100多名学生组成,并由来自不同学科的7位教师组成合作团队,共同负责群里孩子的教育管理。[10]
“在群里,每个孩子可以与本班的同龄人一起学习,也可以与弟弟妹妹或者哥哥姐姐共同学习;对学习遇到的问题,既可以向本班教师请教,也可以向群里每个老师请教。”刘可钦校长说。学生间多了沟通交流,师生间多了理解包容,教师间多了互助合作,为孩子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10]
将传统的分科课程整合为六大类课程,按照单一学科整合、跨学科联系和多学科学习三种模式授课。在学时安排上,变革40分钟一节课的固定模式,以90分钟为一个学时板块,提供多种灵活的学时组合,由两个或多个学科教师灵活安排。[10]
通过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时段的整合,减少了学科间内容上的重复,开展同龄跨学科学习、跨龄跨学科学习以及多学科相融的项目学习。[10]
刘可钦(6)“教育不是一味的批评、教化,而是一种激励、引导和召唤,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的沟通。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笑着做老师、蹲着看学生、乐着做同事,以从容、平和、真诚的心态带给学生爱的感召,帮助他们排解学习、生活中暂时的障碍和困难。作为校长,应该学会适当后退,不断把老师推向前台,激发老师的教育智慧。通过自己对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握,为老师和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育人和学习的快乐,是校长非常大的成功和快乐。”
“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教育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正确的事情,它往往是在及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景当中发生,有时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在小学阶段,学校和教师应淡化功利,以长久的眼光,从容的心态,在给予孩子们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和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练就健康、强健的体魄,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可钦(4)主要著作:《大家三小:一所学校的变革和超越》《教育其实很美》《从原点出发:讲述一个教师团队的故事》《为学生发展助跑—刘可钦与她的教育实践》等。[11]
学术奖项:“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获得全国基础教育创新一等奖;《刘可钦与主体教育》获得教育部组织的20位教育家成长丛书之一;《教育其实很美》获得全国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12]“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组织生态和空间结构变革的实践研究”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3]
代表性论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21世纪,我们怎样教数学》《小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初探》《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变革问题的若干思考》等。
2020年11月24日,被表彰为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4]
2021年5月20日,被公示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15]
2021年6月17日,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