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9月1日)丛书名: 国学名著讲读系列 平装: 246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561771211
《礼记讲读》内容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
《礼记讲读》: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所编定,因同时又有戴德编定的《大戴礼记》,故也称《小戴礼记》。它与《周礼》、《仪礼》并称“三礼”,是一部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汇编,是全面反映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大学》、《中庸》两篇在宋代从《礼记》原书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影响尤大。
《礼记》之文,大都博达雅丽。《冠义》……诸篇,则序跋文之正宗也;《投壶》……诸篇,则典志文之正宗也;《曲礼》……诸篇,则杂记文正宗也;《礼运》……诸篇,则论著文之正宗也。昔北齐颜黄门之推著《颜氏家训》,其诔箴铭之文,亦以《礼记》为正宗矣。世人学文词,徒知求文,尤不可及。……况乎《大学》、《中庸》、《礼运》、《乐记》、《儒行》、《学记》诸篇,义理之宏深,文词之粹美,他经罕有其比。此其所以江河长流,万古不废也。
——黄寿祺《群经要略》
《礼记》导读
一、《礼记》的名称
二、《礼记》的内容
三、《礼记》的成书
四、《礼记》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五、《礼记》的价值
六、怎样学习《礼记》
《礼记》
曲礼上第一(节选)
曲礼下第二(节选)
檀弓上第三(节选)
檀弓下第四(节选)
王制第五(节选)
月令第六(节选)
礼运第九(节选)
内则第十二(节选)
大传第十六
学记第十八
乐记第十九(节选)
祭义第二十四(节选)
经解第二十六
坊记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三年问第三十八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学第四十二
昏义第四十四
主要参考文献
《礼记》导读
一、《礼记》的名称
《礼记》者,《礼》之记也。“记”的任务就是解释《礼》所未明和补充《礼》所未备。《礼》,在西汉时是五经之一,所以又叫做《礼经》;又因为《礼经》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士的阶层,所以又叫做《士礼》。晋代以后,《礼》、《礼经》、《士礼》之名被《仪礼》之名所取代。须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仪礼》只有十七篇,它只是《礼经》流传下来的一部分。《史记·儒林列传》说:“《礼》同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而据《汉书·艺文志》,西汉时的《礼》还有五十六篇,其中的三十九篇,因为没有师说,到了魏晋时期也就散佚了。我们今天在阅读《礼记》时,会发现其中的有些篇是和《仪礼》有关系的,而有些篇则似乎与《仪礼》不搭界,原因何在?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至于迷惑不解。答案就是,《记》所要解释或补充的对应的《礼》没有流传下来嘛。
《礼记》的别名甚多,或日《礼》,或日《记》,或日《礼记》,或日《小戴礼》,或日《小戴礼记》,达五种之多。这些名称,或同一时间而单行,或同一时间而共行。再加上其中的某些名称与《仪礼》一书的早期名称同名(早期《仪礼》,亦或曰《礼》,或日《礼记》。详下),其结果,不仅使初学者眼花缭乱,就是有的大学者由于一时不慎,也曾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汉书·艺文志》礼家著录“《记》百三十一篇”,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早期的《礼记》只称作《记》。例如,清代学者黄以周在其《礼书通故》卷一说:“西汉之时,于《礼经》,但日《礼》;其《记》,但日《记》。”笔者也曾经人云亦云。实际上,“其《记》,但日《记》”的说法是错误的。
为了探寻《礼记》的早期称呼,笔者曾经在十种古书中作了一个实地调查。这十种古书是,《孟子》、《荀子》(以上两种,先秦)、陆贾《新语》、贾谊《新书》、董仲舒《春秋繁露》、桓宽《盐铁论》、《淮南子》、《汉志》礼家中的《石渠议奏》辑本、司马迁《史记》(以上七种,西汉宣帝以前),另外加上《汉书》(仅使用其宣帝以前的史料)。我调查了上述十种古书在征引《记》文时的称呼,结果如下:《孟子》征引《记》文37次,其中34次是暗引,3次是明引。明引的3次,均将征引的《记》文称之为《礼》。《荀子》征引《记》文39次,其中38次是暗引,1次是明引。明引则称之为《礼》。《新语》征引《记》文15次,都是暗引。《新书》征引《记》文26次,其中21次是暗引,5次是明引。5次明引,皆称之为《礼》。《春秋繁露》征引《记》文29次,其中26次是暗引,3次是明引。3次明引,二次称之以《礼》,1次径称《王制》之篇名。而检视《春秋繁露》全书,凡明引五经文字者,皆称以书名,未尝以篇名相称。此其一。且《春秋繁露》征引《王制》凡6次,其它5次皆暗引,何独1次径称《王制》?此其二。因疑称《王制》篇名者,盖后人所为,原书不如此也。《盐铁论》征引《记》文53次,其中51次是暗引,2次是明引,明引皆以《礼》称之。《淮南子》征引《记》文38次,都是暗引。《史记》征引《记》文13次,其中10次是暗引,3次是明引。3次明引,均称之为《礼》。《汉书》宣帝以前史料征引《记》文18次,其中11次是暗引,7次是明引。7次明引中,6次称之为《礼》,1次称之为《传》。
空口无凭,姑以《孟子》一书为证:
1.《公孙丑下》:“《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按:“父召无诺”,见《礼记·曲礼上》。
2.《滕文公下》:“《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按:《礼记·祭统》:“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孟子》所引,盖节引《祭统》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