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皇姑地区是一片农田,有几个村屯,几十户农家。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奉铁路设皇姑屯车站,从此,这一地区兴起工业、商业和运输业,居民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城镇。
民国二年(1913年)有属沈阳县第九区管辖的新市村、保合堡、东沙河子、北牌、新安村、皇姑屯、塔湾、御花园、北沙河子等9个村和第七区管辖的三台子,共计10个村。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划归沈阳市第六区管辖,有顺城大街、工程司大街、兴隆大街、皇姑屯前街、皇姑屯中街、皇姑屯后街(今亚明、克俭一带)处。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属伪奉天省沈阳县第九区管辖,有皇姑屯、塔湾、北牌、新市村、北沙河子、东沙河子、新安村、保合堡等8个主村;属第七区有三台子,共计9个主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末,皇姑地区划归伪奉天市辖城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皇姑区,包括当时的皇姑、北陵两区公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1日沈阳市由17个区改划为24个区,将皇姑区西部划出,设塔湾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0日,沈阳解放后,沈阳特别市政府命令,将原皇姑、北陵、塔湾三个区合并为皇姑区,成立皇姑区政府,同时在皇姑区内设北陵分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成立皇姑区人民政府。
1955年5月,改称皇姑区人民委员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皇姑区曾更名为红卫区。
1968年6月24日沈阳市革委会决定恢复皇姑区名称。
1968年7月皇姑区人民委员会改为皇姑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改称皇姑区人民政府至今。
2021年4月7日,民政部关于同意将皇姑区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5]
名称由来
关于“皇姑”的由来,历来有两种说法:
1、皇姑区以皇姑坟得名,为简仪亲王坟。简仪亲王属镶蓝旗,是努尔哈赤之弟庄亲王舒尔哈齐的第八子,亦称硕简亲王。因简亲王本名芬古,故其坟也称芬古坟。时间一久,便误传为皇姑坟。
2、皇姑区名称由来努尔哈赤之干女儿(也有说法是干妹妹)葬于寿泉地区,此地故名为皇姑坟。1911年修建京奉铁路时,把原来的皇姑坟改名为皇姑屯。1938年,伪市公署以皇姑屯车站为名,定为皇姑区。
截至2019年12月,皇姑区下辖10个街道:四台子街道、三台子街道、黄河街道、华山街道、明廉街道、新乐街道、舍利塔街道、北塔街道、陵东街道、鸭绿江街道。
皇姑区位于沈阳市西北部,东临沈河区,西邻于洪区,北与沈北新区接壤,南至和平区。东西最长约8.25公里,南北最宽处约8.8公里,中心位置位于东经123°42',北纬41°82'。总面积66平方千米。
皇姑区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很小,海拔最低点为39米,最高点为45米。北部是从天柱山延绵而来的一条低矮的丘陵地带,南部是古浑河的河道。地质为第四代冲击平原,地表普遍覆盖0.1-1.5公尺表土层,表土层下部为砂土层,黏土层或夹杂黏土层。
皇姑区在古浑河道和丘陵地带之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新开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区,流长约8公里。
皇姑区属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温润大陆性气候,风沙较多,年平均温7.8℃。年平均最高气温13.7℃,极端最高气温为38.3℃,年平均最低气温为零下26℃,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0.6℃。夏季多西南风,最大风速29.7米/秒,平均风速3.1米/秒。年平均降水量715.5毫米,最多为1064.9毫米,最少为341.1毫米。气候特点是四季风明,雨热同季。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多晴天。春季回暖快,日照辐射充足,多西南风,蒸发量大,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空气湿润,多阴雨天。秋季为短期,由暖转凉,天高云淡,凉爽宜人,霜降前后,气温骤降。
皇姑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截止2020年1月13日,皇姑区户籍人口84.6万(32.1万户),常住人口119万,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大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皇姑区常住人口为877287人。
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31个民族。
区委书记 |
李盛 |
皇姑区委副书记、区长 |
牛群 [4] |
副区长 |
韩玉芹、李玉国、闫曦、王卫东、张晓航 |
区委书记 |
李盛 |
皇姑区委副书记、区长 |
牛群 [4] |
副区长 |
韩玉芹、李玉国、闫曦、王卫东、张晓航 |
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66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7.6 亿元,下降2.7%;第三产业增加值 468.4 亿元,增长 2.7%。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17.2:82.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 GDP 为67501 元。[1]
2012年,皇姑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201万元。地膜使用量17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0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2公顷,其中稻谷22公顷,玉米11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98公顷。粮食总产量1100吨,其中稻谷120吨,玉米980吨。肉类总产量122吨,奶类产量165吨,蔬菜产量6138吨。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8.3 亿元,比上年增长10%。汽车制造、造纸和纸制品、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五大优势产业工业产值 15.4 亿元,增长9.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91.3%。工业产品产销率99.8%。
2019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 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5.1%。[1]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 133.1 亿元,比上年增长14%。从产业分布看,第二产业投资 1.5 亿元,比上年下降53.6%,其中工业投资 1.5 亿元,下降 53.6%;第三产业投资131.6 亿元,增长15.9%。全年新增固定资产 35.9 亿元,比上年增长378.7%。
2019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115.4 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住宅投资 97.4 亿元,增长 39.5%。房屋施工面积435.1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7.2%;房屋竣工面积84.9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 71.2 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07.4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 96.3 万平方米,下降2.4%;商品房销售额 119.9 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住宅销售额107.3亿元,增长 4.1%。
国内贸易
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61.3 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 70.9 亿元,比上年下降1.8%。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 31.8 亿元,增长 2.6%;汽车类零售额11.5亿元,下降 9.2%;中西药品类零售额 5.6 亿元,增长45.1%;粮油、食品类零售额 5.1 亿元,增长 2.9 %;日用品类零售额5.1亿元,增长 3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5 亿元,下降15.2%;饮料类零售额 1.7 亿元,增长 22.3%;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4亿元,增长 33.1%。
2019年,全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2 个,交易额39.8亿元。
对外经济
2019年,全年出口总额 5.6 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年新签外商投资合同项目 5 个,合同外资额7241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4029 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0.4%。
金融
2019年末,全区共有传统金融类机构225 家,新增金融及金融服务机构 7 家。其中银行机构142 家,保险机构73家,证券类公司 8 家,财务公司 1 家,资产管理公司1 家。中基协登记资格的基金管理人 5 家,基金产品备案数量8 支。金融企业纳税3.6亿元,占全区税收的 11.3%。
财政及税收
2019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7.5 亿元,比上年下降6.4%,其中税收收入 32.2 亿元,下降 3.9%。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10.6亿元,下降 9.4%;企业所得税 5.9 亿元,下降6.2%;个人所得税1.4 亿元,下降 47.2%;土地增值税4.1 亿元,增长67.4%;契税5.1 亿元,增长 20.5%。
2019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33.5 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教育支出 9.5 亿元,与上年持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亿元,增长 17.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9 亿元,下降4.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4.2 亿元,下降 5.2%。[1]
皇姑区内拥有6横6纵12条交通主干道,一级公路7条,二级公路18条沈阳北站和500多条三、四级公路及二、三环高速公路。已经竣工的沈阳地铁二号线贯穿皇姑区南北。皇姑区北部的三台子出口是北京、大连、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进出沈阳的重要通道。[6]
皇姑屯站有11条火车运营线路经过。
沈阳长途客运总站是国家一级车站,长途客车线路方向经过新民、彰武、康平、康平(东)、桓仁、法库(东)、法库(西)、法库等地方。
沈阳市有公交运营线路140多条,营运车辆三千多台,可以通达城区中的沈河区、皇姑区、铁西区、和平区和大东区。
皇姑区内毗邻沈阳北站和长途汽车客运总站。距桃仙机场仅40分钟路程,距渤海湾有2个小时路程。著名的沈大高速公路使本区与港口城市大连、营口相贯通。区内以黄河大街、北陵大街、长江街等主要干道。
截止2015年,皇姑区启动“智慧皇姑”建设。完成光纤入小区工程,全皇姑区新貌区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9.3%。组建区大数据管理局和区公共服务中心,开通“96185”民生服务热线,政府网上协同办公平台正式启动建设,民生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投入1.3亿元,完成舍利塔盛京碑林公园建设。启动改造北塔公园、克俭公园,实施北陵大街等4条重要街路景观提升和崇山东路等6块精品绿地建设工程。完成主要街路节点和城市出入口的雕塑景观亮化工程。皇姑区天山路等14条街路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实施蔷薇河街北段等3条小区配套道路建设工程。对17台大型燃煤锅炉实施高效除尘脱硫改造,对19台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对58台20吨以下燃煤锅炉拆除并网,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90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50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为2.5%。
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五长制”。2018年,完成3条小区配套道路工程,整修51条背街小巷,整治22.2公里道路,改造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提升52座公厕,拆除184座旱厕。拆除违章建筑48万平方米,拆除违规户外广告等1.44万平方米,精心打造10条牌匾治理示范街路。“大棚房”清理整治任务100%完成。文官废旧钢材市场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成效初显,主要道路机扫率提高到了85%,30座露天垃圾压缩站实施加棚密闭改造,全区街路新增果皮箱2203个。升级改造6个农贸市场,规范管理37个生鲜超市,取缔11个违规街路市场。市容“十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清理露天烧烤、占道经营等4.9万处。完成14条街路行道树补植,裸露地面绿化覆盖16万平方米,路灯亮化率达95%以上。
持续实施抗霾攻坚行动,严格落实秸秆禁烧管控。完成3台340吨锅炉脱硝工程,拆联15台450吨位锅炉,整治查处“散乱污”企业96家。中央环保督察后续整改工作落实到位,完成164个交办件整改销号工作。怒江北污水处理工程按期竣工,日处理1万吨污水。完成鸭绿江北街南小河、文官村文储路、观音南路黑臭水体改造工程。
2019年末,全区共有区管道路588 条,市政道路总长度334.2公里,总面积 709.8 万平方米;区管跨河桥15 座,桥区道路面积 0.9 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 1803.1 公顷,绿化覆盖率34.4%,人均占有绿地面积 21.6 平方米。
2019年,环境治理卓有成效,废水处理率达到100%,达标率100%,噪声治理率和达标率均 100%,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100%,烟尘排放量达标率 100%,工业固投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1]
2019年,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0 家,省级备案瞪羚企业3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 29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区级以上双创载体 21 家,总面积 28 万平方米。组织科技企业申报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70 余项,争取资金1620 万元。“皇钻十六条”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兑现 15 家企业660 万元扶持资金,为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43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 家。高校、科研院所33家。[1]
皇姑区改造文化馆,文化馆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重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要求,图书馆面积增加到7000平方米,藏书90万册;少儿图书馆面积达到6500平方米,藏书量10万册。12个街道和119个社区均建有独立的文化站和文化广场。
2019年,全年组织惠民辅导 172 场次,扶持群众文化艺术团队24支,培养文化志愿者 100 余人,受益群众达10 万余人次。主办皇姑区春季游暨北陵第三届花朝节、塔湾兴顺夜市2019 启动仪式、皇姑区冬季游开幕式、皇姑区首届喜鹊节,与北陵公园联合举办“向日葵花海”活动、“金秋菊花展”活动,与沈阳天地联合举办了“风筝艺术节”等活动。依托非遗项目和非遗传习基地举办了“鹿角椅和明清窗花门板展”专题展览、“非遗创意作品展”、“创新精华 守正固本—邓守和蒙古医正骨疗法展”、“沈阳第二届剪纸节”共 4 次展览活动。手工艺类项目开展30余场次非遗传习课堂活动,中医药项目不定期开展义诊活动累计达50场次,开展非遗讲坛 19 场次,非遗活动10 场次。开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调整和重新认定工作28项。[1]
2019年,全区公立初级中学 10 所,公立高级中学6 所,民办初级中学 4 所,民办高级中学 5 所。公立初级中学在校生15386人,民办初级中学在校生 7420 人。初中入学率100%,毕业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公立高级中学在校学生6743 人,民办高级中学在校生 10083 人。小学 26 所,特殊教育学校2 所,民族教育学校 1 所,民办小学 2 所,在校生约49145 万人。小学适龄人口毛入学率 100%。全区已审批幼儿园121 所,在园儿童总数为15962 人。[1]
2018年,民生保障力度加大。投入资金1.13亿元,完成86万平方米的19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惠及居民15446户。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控制在15550人以内,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积极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养老基金收缴完成12.5亿元。救助城乡低保6.9万人次,发放各项救助金5115万元。溪湖社区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新建4所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490张。完成棚户区改造288套。加快回迁房建设,全年回迁安置居民2237户。
2019年,全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用地面积282 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约 2.4 平方米;体育单项协会及俱乐部20家,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65 场次;为广场、公园、社区、区残联康复中心、区福利院等场所安装健身器材70 件。区体育馆充分发挥全民健身中心作用,全年开馆不少于355 天,每天开馆时间不少于 12 小时,接待健身人员 10 万余人次。[1]
皇姑区有沈阳市皇姑区中心医院,皇姑区中医院等医疗机构。
2019年末,皇姑区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16 个(不包括卫生新闻出版社、卫生社会团体、卫生行政机关、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的高中等医学(药)院校和军队编制内卫生机构),其中医院30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 个,卫生院0 个,村卫生室7个,门诊部 43 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19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0 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 个,急救中心(站)0 个,采供血机构0个,其他卫生机构 2 个。年末实有床位10070 张,各类卫生人员总计11532 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 4653 人,注册护士5085人,药师(士)646 人,技师(士)593 人,其他555 人。[1]
2019年,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79 元,比上年增长 6.7%。
截止到2019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征缴23.6 亿元,参保人数28.3 万人,事业保险参保人数 2.5 万人。
2019年,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4676.4 万元。5.6 万户次、7.3万人次享受城市低保及边缘户救助。[1]
2019年,全区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36203 人,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在岗职工 26570 人,增长 24.7%。[1]
2021年4月7日,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实验时间为期三年。
清昭陵
清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皇姑区昭陵沈阳城北,通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顺治八年(1651)竣工。占地面积约450万平方米。
陵墓平面布局可分前、中、后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下马碑到正红门,有华表、石狮、石桥、石牌楼、更衣厅、宰牲厅等建筑。第二部分从正红门到方城。红门内参道两侧有石雕擎天柱4个,还有成对排列的立象、卧驼、立马、坐狮、坐麟、坐獬6种石兽。康熙第二次东巡时在此建立碑楼,内立“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并亲撰碑文颂其祖先功德。碑楼两侧有华表衬托,还有茶膳房、涤器房等。第三部分是陵寝主体,有方城、月牙城、宝城相接。方城以隆恩殿为中心,东西有配殿,四角建角楼,前面正中是3层檐的隆恩门,后面是石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用汉、满两种文字镌刻。方城后面是月牙城和宝城。宝城中的宝顶下是地宫,葬置棺椁。宝城后是人工建筑的隆业山。1927年,奉天省政府曾将昭陵辟为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政府又拨款大力修缮并扩建了楼台亭榭和人工湖等。
东北大学旧址
皇姑区新乐遗址东北大学旧址,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大学旧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东侧,新开河北岸。1923年开始筹建,至1930年陆续建成。东北大学是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由奉天和黑龙江两省联合创办的高等学府,是20世纪初东北地区的规模最大的一所由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1928年张学良任校长后,实行男女同校,增设学院,延聘教授,大力发展体育,一批著名学者如章士钊、梁思成等在此任教。
北塔护国法轮寺
北塔护国法轮寺及碑林位于皇姑区崇山东路路南,建于清崇德年间(1643年-1645年),是清太宗皇太极敕建的沈阳城外的东、西、南、北四塔之一。1643年(崇德八年)动工,1645年(顺治二年)竣工。
塔的下面建有法轮寺,现保留大殿五楹,天王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五楹,寺北宝塔一座,山门三楹。四塔的建造形式,均为藏式喇嘛塔,是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构成。北塔和法轮寺保存较为完整,于1962年1月,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款对北塔进行了维修,并修复了法轮寺的大殿、山门、配殿,举办了佛教密宗艺术和盛京古城风貌陈列,新建了碑林,于198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无垢净光舍利塔
无垢净光舍利塔是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黄土岗上。建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清崇德五年(1640)重修。是沈阳市现存较古老的建筑之一。
无垢净光舍利塔为13层密檐八角形砖塔,高约33米。整体可分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5部分。地宫在塔座下,乃埋舍利之处;1985年维修时,发现此塔为空心。塔内还出土鎏金佛、舍利子、经卷、瓷器等大批文物;并发现圆形地宫,上有天花,下有地板,四壁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画阿难、迦叶、护法神等。塔中出土大型石函,盖上刻有“维南赡部洲大契丹国辽东沈州西北丰稔村东重熙十三年次甲申四月大壬辰朔冥生十五叶藏“及建塔人姓名、职务等,是研究建塔和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塔北已新建展厅,陈列沈阳古塔文物,198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大街新皇姑区新乐遗址开河北岸黄土高台之上,1973年首次发掘。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集居地约2.5万平方米。其布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新乐遗址距今有7200多年的历史。出土文物中还有极为珍贵的煤精制品和木雕艺术品。
新乐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出土的骨制品种类繁多,时代较全。其中主要是1978年新乐遗址下层房址出土的骨柄、骨锥为新石器时代骨制品。骨柄长11.2厘米,从侧面观察,很象两片骨板粘合在一起,有一道较明显的合缝,用以镶嵌细石片,作复合工具之用。骨锥长10厘米,顶端宽1.4厘米。体扁平,尖部弯曲且锋利,是钻孔工具。
2021年4月,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