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顺

李吉顺

中文名 李吉顺
职业 书法家
现居地 攀枝花市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李吉顺汉族,作家、书法家。其诗歌清新明快,寓情于景,寓景于情,饱含哲理;散文自由洒脱,充满智慧的表达;社会题材小说凝重、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充满魅力;青春校园、玄幻玄奇小说更是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他很沉稳地走来,经过沉寂之后,尽显风华,是近年来极具潜力、人气较旺的70后作家之一。其书法宗法李斯、钟繇、张旭、蔡邕、羲之、赵孟頫等书坛先贤。甲骨、金文、小篆、隶、楷、行、草均有涉猎。俊朗飘逸,质朴自然,一如其诗文一样清新典雅,自成特色。

李吉顺个性空间

血型:AB

身高:自己喜欢的高度

民族:汉

别号:野沙

星座:自己不喜欢的

属相:狗gou

爱好:骑马、开车、做梦和写作

喜欢的一句话:心若在,梦就在

最喜欢做的事:什么也不想或天马行空的遐想

喜欢的作家:在心中

喜欢的人:在心中

最喜欢的朋友:真诚的

最喜欢的运动:开车、骑马

最喜欢吃的东西:能进嘴,对生命没有威胁的

性格:开朗是沉默的一部分

最讨厌的事情:失眠

最不喜欢的东西:虚名

最难忘的事:等人,人不来

最高兴的事:天晴了

喜欢欣赏的东西:竹子、轻音乐和高山流水

最眷恋的事情:心动和心痛的时光

最喜欢的职业:写作/书法

喜欢的意境: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春雨梦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李吉顺年表

1970年7月出生在四川米易县坪山乡茂佬村,排行第四。

1986年在坪山中心校初中毕业,当过农民、公务员、编辑,创作员,文艺管理人员;

1987年10月--1989年9月,参加《春风》第六届青年文学讲习所函授学习;

1989年3月--1990年3月,参加《星星》诗刊青年诗人函授班,研习诗歌创作;

1990年2月--1991年1月参加《诗刊》社全国青年诗歌刊授学院第六期学习;

1991年8月--1992年8月,受聘于《中国开发报》作特邀采编;

1992年1月--12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文学新人创作研习班学习;

2005年1月--12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高级函授班学习,主要研习小说创作。

其间:

1994年12月被评为助理农技师;

1998年10月至2000年11月参加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考试毕业;

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1日攻读海南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带果树专业(专科),毕业;

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参加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西南师范大学现代文化与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班,毕业;

2003年10月至2005年7月攻读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

2005年11月至今业余自修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1992年10月,散文诗《山村月》发《世界散文诗作家》;

2002年6月出版出版第一部抒情诗集《想你》(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11月出版第一部散文诗集《情缘未了》(四川民族出版社);同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

天眼天眼2003年5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悄悄走进你的梦》(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年12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天眼》(重庆出版社);

2003年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发现米易》(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年,散文作品《春游龙吟峡》先后在攀枝花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四川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欧洲台、江苏卫视国际频道、美国ECHOSTAR卫星电视网等多家电视网台转播。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诗集作品

抒情诗集《想你》(2002年6月,中国三峡出版社);

散文诗集《情缘未了》(2002年11月,四川民族出版社);

抒情诗集《悄悄走进你的梦》(2003年5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散文作品

散文集《发现米易》(2003年5月,中国电影出版社);

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天眼》(2003年12月,重庆出版社);

青春悬疑长篇小说: 留学生的绝密隐私《四川仔儿在哈佛》在腾讯网原创频道连载;

李吉顺即将授权某网络媒体连载的长篇小说李吉顺即将授权某网络媒体连载的长篇小说最新青春言情长篇小说《指尖上的青春年华》将授权某网络媒体连载;

最新玄幻玄奇长篇小说神秘的外星妹:《外星妹可可琪》,将授权某网络媒体连载。

现在状态

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生活、学习、创作、工作、生活、学习。

书法作品

李吉顺顺书法作品选辑李吉顺顺书法作品选辑(14)李吉顺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二十多年来一直潜心研习书法,甲骨、金文、小篆、隶、楷、行、草均有涉猎。其书俊朗飘逸,质朴自然,一如其诗文一样清新典雅,自成特色。

甲骨,尽得原始镌刻之古意,以毛笔柔软,创造出甲骨之刻痕,自然古朴;金文,从铸刻的古文字和大篆中感悟到古篆之笔意,自然、典雅而不失古韵;小篆,结构端庄,法度谨严,线条匀衡畅达,深得秦篆之精要;隶书,融汉隶之精华,自成清丽古拙之风,俊秀中不乏古意,清新中不失巧拙;楷书,形体自然,神质兼具,遒劲峻拔,既有晋唐之风,又有明清之气;行书,自然挥洒,气韵生动;草书,线条流畅,劲道内敛,纵横驰骋,神采悠然。

李吉顺书法 甲骨 上下求索帖李吉顺书法 甲骨 上下求索帖

李吉顺书法 金文 吉祥如意帖李吉顺书法 金文 吉祥如意帖

李吉顺书法 小篆 利泽长久帖李吉顺书法 小篆 利泽长久帖

李吉顺书法 楷书 厚德载物贴李吉顺书法 楷书 厚德载物贴

李吉顺书法 行书 风云帖李吉顺书法 行书 风云帖

李吉顺隶书风雅颂李吉顺隶书风雅颂李吉顺草书黄河之水帖李吉顺草书黄河之水帖

李吉顺书法 草书 精气神帖李吉顺书法 草书 精气神帖

人物评价

李吉顺与编者的会话

《长路》(网络连载封面)《长路》(网络连载封面)编者:你是70后作家中的实力写作者,从网络上反馈的信息来看。你最近在搜狐原创连载的小说多色青春《长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反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想法? 李:一部作品出来,就交给读者。读者是有思想,有眼光的,好与不好读者最有权力评说。 编者:有人说《长路》是一部糟糕的作品,也有人说是史诗性的小说,你感觉是怎样? 李:说实在的,《长路》可谓耗尽心力,是我写作生涯中创作时间较长,篇幅较长的一部小说,也是我刻意沿着《平凡的世界》所反映的年代(1975--1985)一路写下来的,《长路》从1986年开始到2006年,我想用20年的时空,给自己、给社会一个交待。这是小人物的情欲爱恋经历和挣扎成长的红尘往事。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情爱欲望和挣扎生存发展的历程,书写了一个时代青年沸腾的青春。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开拓创新、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理想和精神。我自认为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一本书出来,就像产妇生产一样,生个什么样的子女和别人喜不喜欢,都不是自己说了算。 编者:我看过《长路》,知道一些大概,你在简介中这样提到:懵懂少年在无常岁月的磨砺中成长,寻梦男女冲浪多色的青春。一个是兄弟众多,父亲残废的清贫农家子弟;一个是天生丽质,富闻一方的富家“千金”,一个从山村小子到市政府要员,一个从淳朴青年到囚犯,一个从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到疯颠女人,一个多情多才却英年早逝,一个痴心美人甘为情人独守空房。一段青春风流,一寸断肠相思。梦想使人迷醉,追求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人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鉴证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青春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馈赠,一种享受,一种冰与火的考验,跌倒与爬起都是一种挣扎,一种抗争。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长路》以少年张清明的曲折成长和张、李两家的兴衰为主线,背景时间跨度为20年(1986年--2006年),在20年的广阔空间,反映了一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人性的无常变化,城市和乡野的纷繁变迁。热血与柔情,肉欲与梦想交织。情场,官场,商场波澜起伏,激烈争锋,让人心跳、辛酸、心痛。两性摩擦,悲欢离合,催人泪下。青春男女事业与情爱风波此起彼伏,家事、国事、天下事,纷纷扰扰、缤纷绽放,生存与发展的摩擦碰撞不断,城市乡村的反差,官场、商场、情场的苦雨秋风都在书中的青年人上飘飘洒洒,青春年华由此在岁月的磨砺中得到升华。这是青年奋斗的励志篇章。应该说是一部容量大,有价值的小说。那你这部小说有多少字? 李:《长路》为青春三部曲,分三部九卷,初稿时140万字,最后修订稿109万字的样子。 编者:还有多少才连载完? 李:只在搜狐连载三分之二。 编者:为什么? 李:主要还是要出实体书。不会连载完。 编者:你现在出版和正在几家大网站连载的作品一共有多少字? 李:呵呵,粗略算来,大概有300多万字吧,但,这不重要。 编者:你的《长路》多久出版? 李:还不能具体定,但我想它总会有婆家的。 编者:你希望《长路》能为你带来一个什么奖或怎样的效益? 李:顺其自然吧。 …………………………………………………………………………………………………………

李吉顺李吉顺

李吉顺与梁羽生的情结

惊悉新派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先生元月22日在悉尼病世。心如针刺。

先生今年85高寿,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也是对我写作影响很大的作家之一。先生的武侠作品我几乎都读过,现在还记得作品故事的有《龙虎斗京华》、《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塞外奇侠传》、《江湖三女侠》、《冰川天女传》、《侠骨丹心》、《云海玉弓缘》、《武林天骄》、《草莽龙蛇传》《狂侠天娇魔女》、《武当一剑》、《风云雷电》、《散花女侠》、《还剑奇情录》、《冰魄寒光剑》、《牧野流星》、《联剑风云录》、《瀚海雄风》、《萍踪侠影录》、《弹指惊雷》、《游剑江湖》、《绝塞传烽录》、《飞凤潜龙》、《剑网尘丝》、《冰河洗剑录》、《慧剑心魔》、《草莽龙蛇传》、《剑气长江》、《风雷震九州》、《女帝奇英传》、《广陵剑》、《幻剑灵旗》、《龙凤宝钗缘》……如此如数来,眼界迷蒙了……

李吉顺李吉顺拜读先生作品还是我年少之时,也是迷惘之时,那时的我连读高中、中专的机会都没有,就回家种田放牛,每天上山伙伴们知道我肚皮里有故事,就缠着要我讲,我就讲先生的《七剑下天山》,伙伴们一听就上瘾了,嚷着天天要我讲,我开始推脱,伙伴们就出了很优厚的条件,只要我每天给他们讲先生的武侠故事,他们就帮我放牛,从早上牛上山到回家,他们全包了,不要我操心。这样好的条件,我就满口答应了,乐得自己有看书的时间。就这样,我就把先生写的东西照搬搬出来,一回一回地讲下去,一本又一本,一天又一天,听众越来越多,我也有很大的收获。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为了自己和伙伴们的需要,我几乎看完了先生当时上市的所有武侠作品,包括在《巴蜀曲苑》等刊物上连载的。可以说,生先生让我度过了人生迷惘、徘徊时期,在那个时期,他给我带来了愉悦,让我倍加充实。

先生的作品有厚重的历史感(当然那是艺术化的历史),语言很美,营造的境界很美。是他让我读书上了瘾,从读他的书到其他的经典名著,也是他让我对写作产生了极大兴趣,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

先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3月22日生于广西蒙山一个书香门第。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念国际经济,毕业后任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两派争执,从报纸上的口水仗最后演变成两派掌门的对擂比武。时任《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趁着比武的热潮,让先生在报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从此被公认为新武侠之始。从1954年开创“新派武侠小说”至1984年宣布“封刀”,30年间,先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1000多万字,

先生宣布“封刀”并旅居澳大利亚后,一直处于半隐居状态。这几年,身体一直不太好,2006年回香港参加系列活动时就曾突然中风。在去世前,也一直在疗养院中疗养。

先生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在此之前的旧武侠小说始终难登大雅之堂,随着“新派武侠小说”的出现以及先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大家的先后登台,其读者从最初的底层人士发展到社会各阶层,并为广大华语读者追捧,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与金庸相比,先生的作品受中国传统诗词、小说、历史的影响更深,更具吸引力和魅力。

先生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一代武侠小说大师,的确名符其实。他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这一点是事实,一点也不虚妄。

今看大师遗容,心中悲戚。再想当年自己捧读其大作之痴迷状,再多的语言也不能表达。点滴文字,不以为悼,倍觉感伤。

想起先生及作品,始知,先生还没有去啊──先生音容亦在,作品亦在,先生依在!

--摘自李吉顺2009/1/30 博客文章

文学观点

A、创新是文学的生命,继承是文学的养分。

B、文学不是小圈子文学,文学是属于大众的,大众的喜好是对一个作家、作品的最好评判。

C、文学作品不只是精神产品,而且是高级商品。

李吉顺李吉顺D、小说是供娱乐的,但更是为读者提供智力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E、只说别人作品不好,自己作品最好的,是个人观点。

F、只能说别人作品长短是非,并能说出最高水平的是评论家。

G、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象农民种出的粮食蔬菜,有没有收入和价值由消费者和市场说了算。

H、不要在乎别人怎样评价你,也不要在乎别人怎样对待你;关键在于你自己是怎样看待你自己的。

I、创作的目的应该是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一部作品应该是对社会有益对读者有益对作者有益。

作品简介

长路青春的风雨霜雪飘洒的世界

香港 碧水南天

我在九龙读中学学国语时,就喜欢看大陆的小说。大陆的小说跟港台小说有些不一样,港台注重娱乐,大陆小说是兼顾娱乐。对我来说,大陆的小说对我的影响要比港台的大的多。我读过大陆的四大名著和古代的三言二拍、七侠五义等等,现当代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将军吟》(莫应丰),《芙蓉镇》(古华),《 河东流去》(李准),《沉重的翅膀》(张洁),《钟鼓楼》(刘心武),《平凡的世界》(路遥),《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第二个太阳》(刘白羽),《穆斯林的葬礼》(霍达),《白鹿原》(陈忠实),《战争和人》(王火),《骚动之秋》(刘玉民),还有 阿来的《尘埃落定》, 王安忆的《长恨歌》,张平的《抉择》,徐贵祥 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她们让我在阅读的时候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在阅读的时候了解大陆的社会发展变迁,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可贵精神。这些是港台作品无法比拟的。 由于受大陆小说的影响和对大陆小说的偏爱,我上网阅读也受其影响,喜欢读一些有分量能有所感所悟所悟的小说. 李吉顺的多色青春:《长路》我阅读也有一个月了,感受颇深,每天晚上不是特殊的事情都准时看,不看睡不着觉。 对于《长路》,我只能说是我喜欢的小说。对于一部小说,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完全一样。 今小说无外乎有三种:一是纯粹娱乐的,看过了事;一种是通俗的,供消遣的读物;一种是大众的、时代的,可以留存经常翻阅的。纯粹娱乐的专门捕捉人们的好奇心理来生 加工,哗众取宠;通俗的大多以个人为中心,无病呻吟,装靓扮俏, 地为牢,靡靡情调;大众的、时代的则是深深打上时代和大众的烙印,反映一个地方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最可宝贵的东西,就像酒,存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好,越醉人。《长路》应该属于后者。虽然我还没有看完《长路》,但从它作品的构架和跨越的时间和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反映的主题来看,应该是这样。 小说以张清明从一个初中 业回乡务农的小子到市级政府官员的曲折成长历程和张文山、李峰两家的兴衰为主线,背景时间跨度20年(即从1986年写到2006年),展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城乡的变迁和一代青年人艰难成长的历程,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和新时期的社会生活,通过平常人不平静、不简单的生活揭示了社会与个体,物欲与精神的主宰作用。作者用的是艺术的写实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严峻而 实、理想而不虚幻的世界。小说始终洋溢着青春的光彩,青春的魅力!始终张扬着年轻人永不言弃,勇敢面对多桀人生的积极态度。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观察准确,描写细腻,而且具有经典式的思想主题和创新的艺术手法。在广阔的空间刻划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融汇了丰富的生活“矿藏”,展现了浓郁的地域风情,云集了丰富多彩、性格各 的人物,不管是农民、工人、教师、官员、商人……都彰显出一个时代的典型痕迹,让人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时代的青年和民众的生存、生活状况和一些本质的东西。可以说《长路》的故事都是活动着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书中的主要人物一样在风雨霜雪飘洒的世界里漫游,锲而不舍地在寻找一条生存、发展之路…… 这些,奠定了《长路》的价值。 然,《长路》还有一些不足:一些章节和语言还要锤炼;一些特定场景的描绘上要斟酌……这可能是作者临屏写作的缘故吧。 这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读后感,也算不成熟的建议,供参考。 遥祝笔丰! 能把《长路》跟《平凡的世界》比吗? 陕西 风尘利人 看李吉顺的长篇小说《长路》,我看到了一些网友的文字,特别是搜狐编辑刹那阳光把《长路》点评为“四川版的《乡村爱情》,70后农村青年版《奋斗》,现代版《平凡的世界》……讲述了几个农村青年跨度20年的爱情和事业,他们淳朴、敢爱敢恨,在残酷的农村社会里从不善罢甘休地摸爬滚打。语言质朴却能尽情尽理,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四川乡野风情,颇有《边城》的诗意情怀……”心里很不是滋味。 刹那阳光怎能草率地把《长路》跟《平凡的世界》比?路遥,是咋们陕西省清涧县人, 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路遥平凡的人生构铸了辉煌的世界,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对于路遥先生及他的鸿篇巨作《平凡的世界》,我始终崇敬。路遥先生本着现实主义的精神,饱蘸一腔热血,为咋们真实再现了文革末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普通老百姓(特别是陕西老百姓)的平凡人生。为此,我倒真的要看《长路》了。我这段时间在看《长路》的时候,又重读了《平凡的世界》,两相比较,其感受还颇多。 一、《平凡的世界》是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从这一点上《平凡的世界》和《长路》还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平凡的世界》反映的年代是1975年--1985年10年间的事情,而《长路》是反映1986年--2006年的整整20年的事,恰恰又是接着《平凡的世界》反映的年代写的,这就吸引了我,这也让我有机会重温了1975年--2006年的社会变迁发展,而这也是《长路》的价值所在(当然,我还没有看完,搜狐改版、作者公告也说不会在网上连载完)。从现在《长路》的构架来看,反映的年代时间比《平凡的世界》长,虽然前者是主要反映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后者主要是反映的西南地域风情,但这点有可比性。

二是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在这一点上,《长路》确实可以与之相比。凡是读过《长路》的读者可能都有同感,随著书中的青年男女的成长,一些早已在我们心中淡忘的大事、男欢女爱、幽怨悲欢、成功失败都自然而然的涌现在你的眼前,搅起你心中的思绪波澜,让人欲罢不能……

三是《长路》 也贯注了跟《平凡的世界》一样的昂扬的奋斗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读来,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确实是一部难得的青春励志小说。

由此,我觉得搜狐编辑刹那阳光把《长路》跟《平凡的世界》相比是有道理的,是他引导我读《长路》,同时,我也觉得,《长路》虽然跟《平凡的世界》有相同的价值,但绝不是《平凡的世界》翻版。

我有三点理由:

一是《长路》反映的年代比《平凡的世界》整整长10年,在时空上比《平凡的世界》更广阔,其中的人物精神风貌也比《平凡的世界》更开放、更前卫。

二是《长路》所反映的事件、故事情节和浓郁的西南风情都是《平凡的世界》没有的。书中青年男女和其他人物的经历都是属于《长路》特有的。都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青春成长故事。

三是《长路》对男女性爱的描写比《平凡的世界》放得开。我虽然敬重和几乎崇拜咋们的路遥大师,但说句不敬的话,从作品的可读性、吸引力和魅力来说,《平凡的世界》要次些。也就是说如果《平凡的世界》不是大师的作品,跟《长路》放在一起销售,买《长路》的肯定要多一点--因为路遥大师那个时代的作品受的约束太多太多了。他们的作品太严肃了。这也是那个时代作家的无奈和悲哀。

---------------------------------------

长路一部糟糕的小说

西藏 J.M.L.K200703

我不明白象《长路》这样糟糕的小说居然还有这么多人看。还不停地叫好,违心的跟着瞎吹捧。它究竟好在哪里?

我认为《长路》一没有新意,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去写过去那些年代单纯的人和故事,写的青少年也是徘徊在中学、大学校园外的那一部分,而且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都没有写的价值;二是书名很一般,太平淡了,既没有吸引力,也没有诗意和张力;三是不刺激,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打斗;书中的情爱、两性描写太保守,没有细致深入的写出男女之间的真正诱人的场景,也就是说,既没有《色戒》的大胆,也没有《金瓶梅》的刺激;四是崇尚什么奋斗什么进取,说什么青春励志,现在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写这些,就是写了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起什么作用?现在,什么是真?有钱有权有势才是真;什么是美?以我为美,前卫、怪异、叛逆、自由、新潮就是美;五是把主人公理想化,在他经历重重磨难之后还坚持上进的信念不动摇,始终想要作一个有用之材。

试想,就算成了有用之材又怎样?什么材是有用的?什么材是无用之材?为哪个所用才是有用之材?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人不是都为别人而生而活着的,如果是那样,就显得太假。

李白不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吗?他自己最终落得什么下场?作者试图把主人公塑造一个自信、自强、坚毅、真诚、善良、爱国、爱家、有情有义、有成就的青年人物形象,请问: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还有吗?这太理想化了。这样的作品哪个愿意看?能给你挣钱吗?要想挣钱,就得有市场,要想有市场,就得写那些大家喜爱的拳头、枕头、下头的东西,就得写惊险、刺激、娱乐性的东西。六是书中情爱纠葛不勾人。现在三角四角恋早就过时了,五角六角见惯不惊,七角八角以上的搅得越多才越吸引人,第三者都应该是第十任丈夫或妻子的第三者了,只有踩着潮流的浪头奔跑,那才是亮点、看点和卖点。

这些,《长路》都不具备。

长路史诗性的网络小说

山东 海上君逸

俺看《长路》有几个月了,很遗憾,作者这段时间不更新了。看公告,说是赛事要求,不传完。尽管这样,俺还是说说看法。

《长路》是一部凝重的社会现实作品,是一部感人的青春励志小说,一部网络史诗性的原创小说。在现在颜色泛滥的网络文学中,应该是很难得。更难得的还是搜狐编辑有眼光给予首页推荐。不然,再好,也沉没了。这是作者之幸,俺们读者之幸。

俺看《长路》有很强的艺术性。从作者的语言的运用和布局谋篇,均成竹在胸,小说情节在平常中波澜起伏,揪人心魂,以情动人,让你觉得书中的人物就是广阔土地上的鲜活人物,他们的快乐或哭泣,都能牵动俺的神经。具有很强艺术的感染力。

李吉顺李吉顺《长路》的主要人物是7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作者把这些具有典型的青年放在农村、城市、工厂、学校、商贸、部队、官场等行业和特定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可谓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给人一种久违的精神,这正是俺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长路》有很强的历史价值。这是一些网友提到过的,俺不多说。书中人物成长的历程从1986年到2006年,在他们的生活中,俺们可以重温一些让人难以忘怀的大事,这也是最宝贵的。《长路》的容量很大,从书中的青年到社会各行各业人物,从平凡小事到国计民生大事,各种矛盾自然而然穿插在一起,读来就像微微的海波一样永不停歇,让你感觉到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生活。文学虽然不是史籍但它应该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正因为有这面镜子才让俺们记下了《人到中年》、《平凡的世界》、《芙蓉镇》、《尘埃落定》、《长恨歌》、《抉择》,才让俺们达到心灵的感动和震撼。

《长路》是多卷本小说,三部九卷,可谓工程浩大。作者写法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轻灵,语言朴实而充满美的特质。以微波般的叙事,绵密的细节,书写一种日常生活状态和男欢女爱,两性私密。对在变化发展中的中国城乡民众所面临的矛盾、苦闷、迷惘和挣扎,作了很好的反映。那些平静和平常的喧嚣之中隐藏着的滚滚暗流,冲击着每一个人,让人生更加凝重,让社会更加纷繁复杂。这一时代的青年由此拥有了不同于其他时代青年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长路》的成功就在于反映了一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就在于用20年的时空升华出一个时代的典型社会生活。见证了20年来中国一代青年走过的平凡但不平常的曲折历程,见证了20年来中国城市乡村社区的发展变迁,确实是时下网络原创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史诗性的长篇小说。

一点感受,个人之言。

相关词条

中国作家70后作家小说家作家巴 金路 遥郭沫若梁羽生四川人阿 来

安妮宝贝陈忠实周克芹贾平凹金 庸柳建伟麦 家郭敬明

(概述图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