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王城遗址鲁王城是元代弘吉剌部长兴筑的城郭,城址在今克什腾旗达里诺尔西南的达尔罕苏木。弘吉剌,或译作弘吉列、翁吉剌、雍吉烈等,复数译作翁吉剌歹、瓮吉剌惕等。弘吉剌部是蒙古高原上的一大部落,最初游牧地在今呼伦贝尔地区的根河、得尔布尔、额尔古纳河流域。后来,因为这片地区分封给了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哈撒儿,所以对弘吉剌部另行赐给封地。《元史.列传第五.特薛禅》记载:特薛禅,姓孛思忽儿,弘吉剌氏,世居朔漠。本名特,因从太祖起兵有功,赐名薛禅,故兼称特薛禅。女曰孛儿台,太祖光翼圣皇后…子曰按陈…子斡陈…子册陈…子纳陈…
《元史》说明,特薛禅原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协从成吉思汗起兵,其女为成吉思汗的原配夫人。
1214年,成吉思汗在达里诺尔湖驻军,将赛罕坝、达来诺日、热水塘以北,西拉沐沦河以南至围场北部分封给特薛禅的儿子们。
1214年成吉思汗在进攻金王朝时驻在迭蔑可儿,即今达里诺尔北面锡林浩特市以东的失儿古鲁河一带,便下令将今锡林郭勒盟的东北部、赤峰市的西北部一带分赐给弘吉剌部特薛禅后代按陈、册、火忽、唆鲁火都等4人。
成吉思汗家族所在的乞额部与弘吉剌世代都是姻亲关系,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称弘吉剌部长特薛禅为亲家。少年时代的铁木真就与特薛禅之女孛儿帖定了亲,数年后便娶了孛儿帖,后来尊称为太祖光献翼圣皇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特薛禅之子按陈、火忽为首的弘吉剌部军队,为成吉思汗家族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蒙古军进攻金王朝时,弘吉剌部与亦乞列思部、兀鲁兀惕部、忙冗惕部组成了著名的“五投下”,所向披靡。由木华黎统率的探马赤军中,就有弘吉剌部按陈率领的三千骑兵。1237年蒙古窝阔台汗正式颁布圣旨:“弘吉剌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确立了弘吉剌部与元朝皇室的世婚关系,受到种种殊遇,享有很多特权。
弘吉剌部在中原地区还有分封的食邑,在行政上有管辖权力,在经济上享有收取赋税田租等特权,通过任命自荐的官吏、建立官府,进行有效的统治。但作为弘吉剌部的根据地,仍然是在其封地内,可以兴筑城郭、任命官吏、管领军队和百姓。先后兴筑了应昌路和全宁路两座城郭,分别作为夏季和冬季的住所。
1270年(至元七年)弘吉剌部斡罗陈万户和其把囊家真公主请求在其封内兴筑城郭。1270年动工兴建,建成后赐名为应昌府,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升为路。斡罗陈万户,特薛禅曾孙、按陈之孙、纳陈之子,所尚公主有3人,先尚完泽公主,完泽公主死后,又尚囊家真公主。囊家真公主为世祖忽必烈之女,因此兴筑应昌城的工程,在朝廷的支持下,很快就完工了。囊家真公主后改嫁给斡陈弟帖木儿,再嫁给帖木儿弟蛮子台。成宗即位时,封蛮子台为济宁王,囊家真为鲁国大长公主。《元史.诸王表》中记蛮子台由济宁王进封为鲁王,但未记载时间,本纪和传令也没有记载。《元史》记载封为鲁王的有:帖木儿长子、按孙之孙雕阿不剌,封于1307年(大德十一年);雕阿不剌之子阿里嘉世利,1311年(至大四年)袭封;雕阿不剌之弟桑哥不剌,1334年(元统二年)由郸安王进封;马某沙约在1354年(至正十四年)之前就已封为鲁王。弘吉剌部自建立应昌城后,至少有4位首领都封为鲁王。因此又称应昌城为鲁王城。
元王朝为了加强对各投下的控制,在各投下领地内设置与全国行政系统相应的统治机构,应昌城先设府,后改为路,属于下等路,设置达鲁花赤、总管等官职。在各投下所辖的城郭内,还设置有王傅府,实际上是由投下领地内的怯薛执事官演变下来的,负责管领封地内的一切事务。《元史》中只有应昌路记载了王傅府下属机构和人员情况,包括管领钱粮税收的钱粮都总管府、管理不属于国家户籍人口的怯怜口都总管府,以及管领人匠、鹰坊、军民、军站、营田、稻田、烟粉等的官署,总计有官署四十余个,官员共七百余人,可见其机构的庞大。这种封建领地内的统治机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如处理官司不当,也要受到朝廷的按问。
鲁王城兴筑在达里诺尔西南岸边的平滩上,有一条小河自城南面流过,注入达里诺尔。这是一处富饶美丽的夏季牧场,夏日水清草茂,牛羊撤满了草原,在此瞭览湖光山色、饱览草原风情,别有一番情趣。元人杨允孚咏应昌城诗云:“东城无树西起风,百折河流绕塞通。河上驱车应昌府,月明偏照鲁王宫。”对鲁王城的地理环境、鲁王府的建筑,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来。
在元代,应昌路与大宁路、全宁路同为塞北三大历史名城。路是元代仅次于行省的第二等地方行政区划。
1368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出大都,宣告元王朝的灭亡。元顺帝先退至上都,第二年又退至应昌府,仍继续奉元朝正朔,执行既定的政策,史称为北元。1370年(至正三十年)四月,元顺帝病逝于应昌,由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改元宣光,同年五月,李文忠率军直袭北元朝廷所在地应昌路,攻入城中,爱猷识理达腊逃往和林。爱猷识理达腊待明兵退回后,又一度占据了应昌城。1378年卒,由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位,改之天元。在明王朝军队的打击下,北元势力只得远退至漠北蒙古高原,应昌被明军设置应昌卫,宣德以后此城被废弃。
应昌城城墙用土夯筑,现今残高3至5米,下宽10米,顶宽2米,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50米。在东、南、西三面城墙中部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内南部为街区。自南门内为一条南北向大街,以南街为中轴,在其东120米、西220米处,各有一条与南街平行的大街。自东门至西门之间为东西向大街,此街南120米处,又有一条东西横街与之平行。这几条街道十字相交,将城内南部划分为8个街区,在东门内路南的街区东南隅有一处大院,在此院内残存有“应昌路新建儒学记”碑额一块,此院应是儒学遗址。城内其他街区内也见有一些大院落,主要是作坊、寺庙和居民。城内北部中央,即在东西大街的北面为一座大型院落,土筑围墙残高约1米,南北长240米,东西宽220米,东、南、北三面围墙正中设门,南门址豁白宽约20米,只有石柱础,应是一座宏伟的门址。院内大型建筑物共三进,都建筑在高1.5米的台基上,前殿长宽各30米,中殿长宽各70米,后殿长宽各30米,各殿址上整齐布置有石柱础,其中中殿址上的石柱础为覆莲瓣花纹,宫殿两侧对称布置有亭树建筑基址各5处,最后一排为平房基址和北门殿址。这座院落应是应昌路总管府遗址。
在这座大院落的东北方,另有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残墙高1.5米,南墙正中开门,院内建筑物共三进,在第一、二进之间加筑有回廊,形成大院中的小院。后院正中为院内主要建筑址,东西两侧还建有配殿及亭台遗址。这座院落的南墙与大院落后殿呈一条线,就是较大院落后退了不少,应是王傅府遗址。城内西北隅还有一处大院,只筑有东、南两面围墙,其西、北两培则是利用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30米。南墙正中开门,院内建筑物有三进,第一、二进之间建有回廊,第三进建筑平面如品字形,在第二、三进建筑址之间,东、西对称布局有亭台建筑址各1处。在这座院内,曾见有玲珑石、黄绿两色琉璃瓦件等残片,反映这处建筑物为蒙古贵族所居的鲁王府遗址。城址南门外,分布有一条宽约10米,长400米的大街,大街两侧分布许多小型建筑址,应是鲁王府所属百姓居住地带。城址西面的小山上,有覆钵式石塔l座。城址东南方的达里诺尔南岸的小山,元代名叫曼陀山,山下建有龙兴寺,寺庙已倒塌,现存有石碑通,汉字楷书十分清楚,字体工整,记该寺建于1325年(泰定二年)。
为加强应昌路(鲁王城)遗址保护,赤峰市和克什克腾旗文化局积极组织专家制订了遗址保护规划。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与元大都(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昭乃门苏木)同处南北垂直线上的北元首都,将得到为期17年、耗资2亿多元的有计划保护。根据北京建工学院设计的保护规划,古城及周边50平方公里的范围将受到不同程序的规划保护,这对于这座草原名都的本体及环境风貌,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专家认为,北京建工学院设计的元代应昌路遗址的保护规划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符合国家、自治区文物政策法令,利用17年时间完成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考古研究与生态建设等多项内容,科学合理,对于保护应昌路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于鲁王城,清咸丰九年恩科举人(翁牛特旗人)赵玉丰(字蓝士号庚伯)有《乌丹城怀古》诗曰:
大元王气起开平,北建雄藩馆帝甥。
四面楼台公主第,万家灯火鲁王城。
当年战垒巡刁斗,此日荒田拾破铛。
落马河边重回首,满山禾黍自纵横。
元代诗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写道:
东城无树起西风,百折河流绕塞通。
河上驱车应昌府,月明偏照鲁王城。
赤峰 达里诺尔湖勃隆克沙漠贡格尔草原达里湖乌兰布统林东曼陀山庄巴林右旗巴林蒙古部落巴林左旗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