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誉
孟津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由晋皇宫芳林苑传出。质优味甜,芳香怡神,故称“芳梨”。晋潘岳《金谷集》诗有“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之赞。贾思勰《齐民要术》称:“洛阳北邙有张公夏梨,甚甘,海内唯有一树。”孟津梨历史悠久,能与其媲美者甚少。清《孟津县志》记为名产。
口感
孟津梨色艳味美,皮薄质细。汁多渣少,酸甜适度,清脆可口,早熟耐贮,久负盛名。曾流传“贡梨得赏银千两”的故事。相传明末某年夏天,孟津老城铁炉村有一姓徐的梨农,载梨两船,运销外地。因世乱民贫,购者甚少,加之酷暑盛夏,热气蒸腾,梨子大量烂掉,卖梨者心焦如焚。此时,皇太后病重,很想吃梨,百官奉旨四处寻找,他们历经艰难,费尽周折。遇到了这位卖梨人。经过翻拣,选出一个好梨,太后用后,豁然病愈。皇帝欣喜,重赏卖梨者。此后,孟津梨年年进贡,供皇家食用,被誉为“贡梨”。梨熟季节,人们外出旅游,身携梨子,防暑止渴,探亲访友,也多以梨馈赠。
产量
清末至民国初年,孟津梨的生产规模很大。在老城东部的下古、双槐、铁炉、小集、台荫、东良、花园、扣西、扣马等九个村,梨园面积3000余亩,有梨树52000多棵。每年三、四月间,千树梨花。洁莹如雪,势若云海,蔚为壮观。金秋八月,果满枝头,金光闪烁,香溢村巷。民国后期,战乱连年,黄河堤岸失修,梨园横遭摧残,梨树剧减。1949年,全县梨树不足万株,占地数百亩,年产梨仅64万斤。
1949年后,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梨的生产有所恢复,出现产销两旺。1950—1959年,其中除1958年梨遭虫害减产外,梨年产量保持在100—200万斤之间。当时,除供销社组织购销外,汉口,长沙等地客商也来收购。1960年后,新栽梨树进入盛果期,梨业生产出现繁荣局面。1963年,收购132万斤,比1956年上升5.6%。1966年,收购219万斤,比1963年上升65.9%,外贸出口占年收购量的70%。孟津梨远销港、澳、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洛阳金桔”和“中国金桔”。
是洛阳名产,栽培历史千余年,自古即为贡品。因它味甜汁多,细脆无渣,形圆色红,故又称为“洛阳金桔”。清代时,孟津梨已有夏梨、伏梨、平梨、雪梨、五香梨、秋落白、马蹄黄等7个品种。现在已增至30多个品种。孟津梨主产于孟津县会盟镇及周边地区,古时曾为贡梨。这里地处黄河冲积滩区,土深肥沃,光照充足,排灌方便,适宜梨树生长。孟津梨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齐民要述》记载:“洛阳北邙,有张公夏梨,味甚甘,海内唯有一树。”孟津梨树面积过去多达3000多亩,后因黄河南浸,川区种稻,原梨树面积减少。
进入90年代后,该县把恢复和发展孟津梨作为一项富县富民的重要林果产业,建立了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1995年和日本农林水产交流协会在会盟镇建立了中日友好梨树示范园。目前,全县梨树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0余亩,年产量1000多万公斤,产品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远销北京、西安、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
孟津梨在洛阳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史。味甜多汁,细脆无渣,形圆色黄,被誉为"洛阳金桔"。封建时代,是洛阳地方官向皇帝进贡的主要名产之一。公元3世纪时,史书《广志》就记载着"洛阳北邙山有张公夏梨,甚甘,海内唯有一树"。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孟津县志>载,当时栽培较多的品种就有夏梨、伏梨、平梨、雪梨、五香梨、马蹄黄等。1949年后,人民政府很重视这一历史名产的培植,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接枝杂交,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发展到30多个品种。孟津梨每年都大量出口,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孟津梨品种很多,据专家调查有22个之多。天生伏梨,为孟津梨的当家品种,就是传说中的贡梨。别看样子不强,果点小,单果重200克左右,最大可达300克。果肉鲜美,汁多,味甜,石细胞少,质地细脆,落地即酥。所以又叫“雪花脆”,也叫“落花酥”。被誉为“洛阳金桔”。长得虽不周正,吃着确实香甜。果肉细腻,入嘴就化,更兼汁水多且甜,咬过的地方直往外流水儿,水儿滴到地上,能凝结成晶莹的糖粒儿。肉细、汁多、渣少、清脆、香甜、甘美,能让你把犁核都吃完,还舍不得丢掉。
现在这种品种很少,多是近年来引进的优质矮化品种,个大、色鲜、晶莹、味甜。加之科学种植和管理,梨农们坐果不久,就用纸袋把幼梨一个个套起来,这种生长在纸袋里的品种梨,既无病虫伤害,也无药物侵袭。较之“雪花脆”“落花酥”,品质就更好了,特别是生长在孟津老城铁炉的土地上,“叶图相似,其实味不同”,品质就更为上乘了。古人云:“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叶图相似,其实味不同”,“离其土,则失其味也”,“水土异也”。
孟津梨的发展几经起伏。1974年收购53.9万斤,1975年收购67.8万斤。1976年收购88万斤,较1963年下降33.4%。1977年,仅收购12.2万斤,优势受挫。1979年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全面实施,梨树实行承包,平均分树到人,但因承包期限偏短,承包者重收益,轻管理,有的毁树种田,使梨树面积逐年减少。金县原有梨树面积3000多亩,1982年为1347亩,1983年为1119亩,1984年为830亩,1985年仅存692亩。大部分梨园树萎枝枯,病虫害严重,濒临绝种,孟津梨的优势,再次受挫。
为了重新开发孟津梨,县林业部门曾派人到河北省著名产梨区赵县学习经验,回来后,采取边研究、边规划、边实施的办法,进行育苗。1980年,开始嫁接,同时整顿完善了梨园承包责任制,延长承包期、建立万亩丰产梨基地。
孟津开发商品梨基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老城、平乐、送庄、白鹤、朝阳等5个乡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温度和降水量都完全符合梨树适生区的要求。特别是大于10℃的积温高出适生要求,其稳定通过10℃积温的平均日期是3月31日和4月1日,较其他地区为早,这里的实际温差高于适生要求2.5℃,这一重要因素,使孟津梨能够早熟品优。4月下旬,孟津有一相对多雨阶段,旬雨量为28.6毫米,这对梨树生发新梢,幼果膨大极为有利。加之中州、黄河两渠的水利条件,完全能够满足梨树生长的要求。土壤的构成及养份供应条件。孟津属上中等梨的高产优质地区。
技术力量方面,有果树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5人,园艺技术员5人,农民技术员100多人。1980年,县林科所从19000株梨树中,选出优良单株4株,在22亩密植速生园内通过嫁接、育苗等试验,至1983年实现了“一年栽树、二年挂果”的计划,亩产1400公斤。1984年亩产梨5530公斤,每亩收益2000元以上。
开发孟津梨业生产,建立商品梨基地,在社会条件、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
1、读过晋朝潘岳“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的诗句吗芳梨,就是如今的孟津梨。这种梨,与别的梨不大相同。皮青肉细,滋味甘美,咬一口香醇沁脾,唇齿留芳,所以古称芳梨。为什么如今叫孟津梨,这里有个来历。
芳梨原生在皇帝的芳林园之内,只有皇上和他的亲眷们才能享用。洛阳乃兵家必争之地,朝朝代代战乱不息。宫苑遭焚,名园废弃,芳梨树也屡次遭劫,渐渐绝种了。
孟津有个果农孟老汉。他平生酷爱芳梨树,也是种梨的行家。看到名苑被毁,芳梨无存,常常为此长嘘短叹。这一天,他路过芳林园,突然发现废墟上发出了三棵寸把高的梨树苗,真是喜出望外,小心翼翼地把它移回家中,细加培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几年的功夫,三棵幼苗变成了50余株梨树的果园。由于终日劳累,加上年老体衰,老汉患了重病,茶饭难进,便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辛勤一生,总算积累下一点家产。现在我快不行了,把财产分成三份交给你们。一是500两银子,二是50石粮食,三是50棵梨树。这三样东西,你们兄弟三人各挑一样吧。
老大比猴还精,抢先开口:“爹,500两银子我要吧!”
老二比鬼还机灵,也急忙接了腔:“爹,我就要那50石粮食吧!”
老三是个实诚人,他说:"爹,两个哥哥的话正合我意,我就是要那50棵梨树哩!”
孟老汉点点头,一蹬腿去了,三个儿子就这样分了家。老大老二认为自己在分家时占了便宜,心里十分得意。自恃家底雄厚,又没有老人管束,乐得清闲自在,天天啃老本,什么活也不干。老三夫妻则和往常一样,每天在梨园施肥、浇水、耕耘、除草,辛勤地劳动着。
这天,老大和媳妇吃饱喝足,到城里游逛。路过梨园时,见三弟和弟媳正在给梨树施人粪尿,忙捂起鼻子紧催毛驴快跑,还讥笑说:“三弟妹呀,咱爹说过,梨树是摇钱树,赶快摇吧,一摇银子就下来了!”老三和媳妇自得其乐,笑着答道:“梨树会结金银的,不信咱们走着瞧吧!”
常言道:“创业犹如针挑土,败业好似浪淘沙。”过了二三年,孟家三兄弟家里都发生了大变化。孟老大银子花光了,房地产业也卖吃了,只好住进了破庙里,靠偷鸡摸狗混日子。孟老二夫妇是懒汉对懒婆,手不提四两,肩不挑半斤,把分得的粮食连吃带糟踏,踢腾得一干二净,仍不愿干活,便拉起打狗棍要饭吃。老三和媳妇力没白出,汗没白流,梨树长得枝繁叶茂。春天一片翠绿,秋天硕果累累。金黄色的大梨,咬一口酥脆,吃起来蜜甜。
收获时,老三和媳妇把梨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然后装进筐,运到城里,换回银子和粮食,一家人吃用不尽。后来,老三夫妇又将梨园逐步扩大,形成了千余棵树的梨林,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老三富而不吝,不忍心看着哥嫂沿街乞讨,就把他们接回家来,劝他们参加劳动。哥嫂们又愧又恨,都表示要好好干活。老三说:“梨树是摇钱树,咱们要永远种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