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树义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劲硕、韩乃坚和一些外国摄影者在洞穴内对大足鼠耳蝠进行摄影时,意外捕获了另一种蝙蝠。经过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声学的综合比较,他们确定这是一个独立的新种,并将其命名为北京宽耳蝠。
宽耳蝠属(学名:Barbastella)是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下的一属,共包含三个物种:欧洲宽耳蝠、亚洲宽耳蝠和北京宽耳蝠。北京宽耳蝠比另外两种宽耳蝠体型大;耳朵外缘的耳突呈拱形突起,而欧洲宽耳蝠的耳突呈纽扣状,亚洲宽耳蝠则没有耳突;牙齿方面,北京宽耳蝠上齿列的第二前臼齿几乎与其第一臼齿等大,甚至稍宽,比欧洲宽耳蝠和亚洲宽耳蝠的第二前臼齿要大且强壮;回声定位叫声方面,北京宽耳蝠的超声波主频比其他两种略低。
由于新种的发现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因此该地成为新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仅在北京房山区的洞穴和隧道内发现北京宽耳蝠,有北京宽耳蝠存在的洞穴数量很少,即便有通常也只是一群,而每一群只有三五只。因此,估计北京宽耳蝠的种群数量十分稀少。
在北京郊区,很多较大的洞穴都被开辟成旅游点,洞穴内不分昼夜地点着电灯,喜欢黑暗环境的蝙蝠只能被迫迁走。某些种类的蝙蝠所栖居的空心树木被砍伐掉,废墟被拆除或者被重修得严丝无缝,使其无法生存。用于消灭昆虫的毒剂和木材保护药剂等能使它们在冬眠的时候中毒而死。由此可见,对蝙蝠进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蝙蝠的线粒体DNA的两段基因,一个称之为细胞色素b,一个叫做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1,惊人的结果出现了!原本以为的所谓的"亚洲宽耳蝠"与欧洲宽耳蝠在ND1基因上相差14.31%~ 15.31%.而在Cytb基因上相差16.90%~17I36%: 而与真正的亚洲宽耳蝠在ND1基因上相差了 12.79%.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物分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声学的综合比较,他们证实北京宽耳蝠为一个独立的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