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街道1973年东区成立后,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众多随迁家属和下乡回城知识青年强烈要求组织起来变消费者为生产者。1975年4月22日,区革筹制定《关于发展东区街道工业的暂行办法》,提出“发展工业、以钢为纲;就地取材、就地销售;拾遗补缺、当好配角;为钢铁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大干快上,努力办好街道工业”的方针。当年各街道办事处纷纷发动群众,因陋就简先后办起五金、化工、皮革、建材、服装、食品等作坊式街道生产组织19个,工业总产值仅18.3万元。1976年发展为42个,职工增至711人,主要有酯胶清漆、铁架椅、马赛克、煤渣砖、预制板、玻璃制品、白铁制品、棉絮、衣帽、布鞋、蜡烛、玩具、铁屑压块等10多种产品,工业总产值56.1万元。
1977年增至79.14万元,并成功试制出皮鞋、墨汁、登高板等新产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区委批转区工交局《关于扩大街道集体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意见》,加快了街道工业发展速度,街道工业企业增至52家。1980年企业发展到69个,职工800余人,工业总产值150.47万元。1983年企业增加为80家,职工达1172人,产值291.66万元,利润24.68万元。产品从日用生活品饮料、肥皂、面条、豆腐、沙发到工业建设急需的砖块、钢材、炭黑等。1990年以后,东区先后制定8个经济发展目标奖惩办法和18条措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采取给企业放权、松绑、减亏承包、财政收支包干等办法,街道工业异军突起,1992年总产值上升至3237.13万元,占区属工业总产值的47.22%,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有11家。
1994年街道工业产值突破千万元的街道有大渡口、密地、攀枝花、向阳村、长寿路和弄弄坪。是年东区街道工业产值首次上亿元,达13950.49万元。2000年街道工业企业115家,工业总产值达49081万元,利税1861.03万元。从业人员2732人,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有191人。金江冶金化工厂、东区乙炔厂、红杉钒制品公司、阳城脱硫剂厂、永力弹簧厂、永发钢模板厂、攀枝花市电器厂等街道工业技术装备不断提升,已成为东区地方骨干工业企业。产品由一般生活用品、工业原辅材料上升到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急需品,如五氧化二钒、脱硫剂、脱氧剂、乙炔、各种机械弹簧及高低压电器控制柜等,不仅满足市内需要,有的还销往省外或出口。东区主要街道工业企业有:
攀枝花永力弹簧厂东区瓜子坪街道办事处兴办的工业企业,1990年建厂初期设施简陋,职工仅8人,产品结构单一,产值53.82万元。1991年由瓜子坪搬迁至下密地变电站,占地11亩。2000年注册资金287万元,从业人员82人,固定资产3000万元,工业总产值5081万元,为攀西地区唯一生产各类链条、工业弹簧和机车、汽车板簧的专业生产厂家,产品销往攀西地区和云南、西藏、陕西等地。1994年中汽公司重庆汽车研究所质量检测认定永力弹簧厂的产品适用交通、冶金、煤化、轻纺、建筑等行业。主要产品曾获国家科委、省政府两项金奖、一项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