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肠动物
水螅虫纲
细管真枝螅 群体高15~30毫米,分枝不规则。茎、分枝和芽体柄的基部有环轮,有时芽柄全有环轮。芽体较大,有喇叭状的吻部,其周围有20个触手,雌性孢子囊卵圆形,固着在芽体顶端,固着在芽体顶端,雄性孢子囊成串珠状,固着在柄部顶端。生活在青岛沿海浅水区,以及港湾、码头、船底和贝、藻类养殖筏等处,是一种常见的污损生物。
灯塔水母 伞钟形,伞径2.5~2.7毫米,高与宽几乎相等,伞顶有一钝圆突起。伞缘有90~150条边缘触手,圆形的触手球排成2~3列,其腹面有眼点。垂管宽大,约占伞腔一半。
棍螅 青岛海区有粗棍螅和小棍螅两种。其共同特点是头状触手散生在芽体上,不排成环,生殖体为固着的孢子囊,着生在芽体基部触手之间。主要区别是前者群体不高,为15~20毫米,芽体粗短,生殖体较少;后者群体较高,常为40~50毫米,芽体细长,生殖体较多。小棍螅分布较广,在胶南一带沿海较多,常栖息在石花菜丛中,对藻类养殖有一定危害。粗棍螅仅分布在胶州沿海。
筒螅 青岛海区有两种,较常见的是中胚花筒螅,群体高4~6厘米,水螅茎上端粗、下端细,除基部有少数环轮外,大部光滑,茎部顶端与芽体之间相连接处膨大。芽体基部触手(17~25个)少于围口触手(18~26个)。另一种为海筒螅,比较稀少,其外形与上述筒螅相似,主要区别是这种水螅茎粗细相等,每隔一段有4~5个环轮,其顶端有一个细腰,芽体基部触手(20~26个)多于围口触手(16~26个)。筒螅是重要的污损生物,在浮标、码头、船底、贝藻养殖筏上、水下工程设施上经常见到,在岩石岸潮间带也常出现。
杜氏外肋水母 伞钟形,伞径0.9~1.33毫米,中胶层厚,外伞部有4对刺细胞带,具4条细窄的辐管,环管简单。伞缘有4条发达的触手,触手有许多刺细胞束,触手球发达,亮黄色,中央为红色。胃囊很大,基部圆形,表面有生殖腺围绕。口圆形,口缘有刺细胞。
真囊水母 伞钟形,有顶突,伞径1.2~1.9毫米,触手4条,其中3条很短,1条很长。辐管4条较宽,环管细小。垂管纺锤形,近口端呈红色。生殖腺绿色,围绕在锤管上。
马来侧丝水母 伞颇扁平,伞径通常为17~39毫米,有触手84~200条,其间有触手芽,但分布不规则。触手球近圆形,基部有卷曲的侧须。每两触手间有一个平衡囊。口有4个褶叠的口唇,并向上卷曲。生殖腺带形,着生在4条辐管上。
瘤手水母 伞超过半球形,伞径通常为25~42毫米。中胶层顶部厚,向伞缘渐薄。伞缘有发达的触手29~36条。第二条触手间有2~3个触手芽。触手和触手芽之间各有1个平衡囊。触手球为棒形。胃柄较长,伸出伞外。生殖腺呈带状扭曲,着生在4条辐管上。伞缘发达。
羽螅 青岛海区有4种羽螅,较常见的有佳美羽螅和毛状羽螅两种。前者群体较大,外形很美,高5~9厘米,茎成束,分枝不规则。芽鞘杯形,完全固着。在芽鞘正面有1个中央刺丝鞘,伸向芽鞘中央齿的上前方;在芽鞘上方两侧各有1个侧刺丝鞘,向外延伸,超出芽鞘口。这种羽螅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口西及薛家岛一带浅海区,它的刺细胞毒性较强。毛状羽螅水螅茎单管,分节,每一节间的上端生出1个水螅枝,互生,排成羽毛形。每一水螅枝的第一节间均较短,无芽鞘,其余部分为有鞘节和无鞘节交替构成。每一有鞘节上有1个芽鞘和3个刺丝鞘,芽鞘小、杯形,鞘口光滑。该种羽螅在青岛海区极为常见。在贝类和海带养殖筏上常大量出现。
桧叶螅 主要特征为芽鞘口缘有两个齿和两个口盖。青岛海区有叉状桧叶螅和圆形桧叶螅两种。前者芽鞘对生,大部分固着。后者芽鞘互生,大部分游离。
小桧叶螅 主要特征为芽鞘口缘有4个齿和4个口盖,青岛海区有桃果小桧叶螅和广口小桧叶螅两种。前一种水螅枝上每一节间有两个以上的芽鞘。鞘口之下不窄,生殖鞘壁表面有数条纵肋。后一种每一节间只有1个芽鞘,鞘口下方稍窄,生殖鞘壁表面有数条横肋。
薮枝螅 该属有三种:双齿薮枝螅、曲膝薮枝螅和双叉薮 枝螅,青岛沿海均有分布。外形很相似,但也容易区分。双齿薮枝螅芽鞘口缘光滑,鞘壁有双刺小齿;曲膝薮枝螅芽鞘口缘光滑,鞘壁加厚;双叉薮枝螅芽鞘口缘有波纹或矮而圆的齿。
薮枝螅水母 薮枝螅水母呈盘形,有退化的绿膜,伞缘有8个触手和8个平衡囊。在沿岸水域浮游生物样品中很常见。
双生水母 泳钟为卵圆形,高11~15毫米,其5条棱边下部有锯齿突起,口外有3个尖突。泳囊为纺锤形。体囊在干室上方,长约为泳囊的1/3,比干室短。干室开口处近方形,四角有4个齿状尖突。胶州湾内有此种水母。
钵水母纲
海月水母 伞圆盘形,伞径常为100~120毫米,伞缘有8个缺刻和8个缘瓣。每一缺刻内有一个感觉器,每一缘瓣上有许多短小的中空触手。口十字形。从口的四角伸出4条口腕,口腕上生有许多触手。辐管16条,均为环管相通,其中4条主辐管和4个胃囊相间排列。4条间辐管从胃囊中央发出,都分枝。彼此相连成网状。8条从辐管不分枝,排在前两种辐管之间。生殖腺4个,马蹄形,在胃腔内。
海蜇 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伞径通常为250~600毫米,最大的可达1米,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8个感觉器,每1/8伞缘有14~20个缘瓣。口腕8条,呈三翼形,每条口腕的末端有一条特殊的棒状附属器。肩板8对,其上有许多小吸口、小触手和丝状附属器。16条辐管都延伸到伞缘,多分枝,彼此相连成网状。环管不明显。成体颜色多样,多为褐红色、乳白色和青蓝色,少数为黄褐色或金黄色。青岛海区是海蜇渔场主要分布区之一,渔期为8月中旬到10月底。
口冠海蜇 又称沙海蜇,也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伞径可大于1米,体重达150公斤。与上述海蜇主要区别是伞表面密布粒状突起;每1/8伞缘有12~14个缘瓣;口腕8条,为两翼形。
珊瑚虫纲
石花虫 匍匐档网状。茎有少数分枝。轴生水螅体细长,侧生水螅体短小。体壁骨针密集。群体生活时黄色。在胶州湾口一带硬质海底区有分布。
桂山厚丛柳珊瑚 群体由疏松的细长分枝组成。基部皮壳着生于贝壳、岩石上。胃针白色,形态多样,多卵形多棘状,短而小瘤状和少疣纹盘状。群体生活时白色,栖息于胶州湾内。
海仙人掌 群体棍棒形,柄部细短,轴部长而粗壮,其周围着生有许多营养体,管状体散布其间。柄和轴交界处通常有1个纺锤形或棒形小骨轴,长仅几毫米。骨针密布全身。生活时为黄色或橙色,充分伸展时可长达300毫米,使整个群体很像仙人掌而得名。遇刺激时,能发鳞光,是海洋中著名的发光动物。
沙海鳃 群体细长,柄的基部膨大,轴部两侧有许多叶状体,营养体成行地着生在叶状体上,管状体生在叶状体的基部或叶状体之间。群体中央有一根白色的石灰质胃轴。
海葵 青岛海区海葵种类较多,较常见的有太平洋侧花海葵和纵条肌海葵两种。太平洋侧花海葵体柱呈圆筒形,高通常为15~25毫米,宽为12~20毫米,在充分伸展时,体高可达30毫米以上,宽超过25毫米。体柱上部为绿色,中下部呈暗红色,体壁上有疣状突起,为绿色,边缘疣为白色带红,排成行列。口盘上有60~80个触手,其基部为红色,上部为绿色带有白色条纹。纵条肌海葵体柱也为圆筒形,高约20~30毫米。体壁平滑,通常为暗绿色,表面有12条橙黄色纵条纹,并有许多小壁孔。口盘为褐色,有黄色辐射线。口唇淡红色。触手灰褐色或褐色,排列不规则,为12、16、24、48,共排成4环。足盘直径大于口盘。
齿珊瑚 为非造礁石珊瑚,附生于岩石或死贝壳上。珊瑚环矮,多呈圆筒形,隔片4轮,头两轮隔片大而突出,珊瑚助随生长由薄变粗。栖息于胶州湾湾口及湾内石块、砾石贝壳硬底区。
二、软体动物
多板纲
红条毛肤石鳖 身体长椭圆形,长28毫米,背部八块壳板。环带宽具密集的棒状棘刺,并有18丛针束。鳃21~24对。鳃列长为足长的2/3。生活于潮间带岩石间。
朝鲜鳞带石鳖 身体扁长椭圆形,灰黑色,长22毫米,背部八块壳片上具不规则斑点。带窄,满布小鳞片。鳃约24对,鳃列长与足长近等。潮间带岩礁常见。
腹足纲
皱纹盘鲍 壳长椭圆形,长120毫米。壳顶低,体螺层几占壳全部。壳面粗糙不平,左恻3~5开孔,内面具珍珠光泽。栖于低潮线至10数米深潮流通畅、水清、藻类丛生岩石底。
嫁★ 贝壳笠状,长50毫米,壳顶位近前方。壳面细放射肋30~40条。壳面通常暗灰或黄绿色。壳内面银灰色,有环鳃。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托氏★螺 贝壳低圆锥形,高13毫米,光滑,色有变化,通常淡棕色,具紫或紫棕花纹,无脐。潮间带细沙滩上常见。
单齿螺 贝壳梨形,高26毫米,壳面有绿、褐色相间方块组成的螺肋,如石叠,故有石叠螺之称。内唇具1齿。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锈凹螺 贝壳圆锥形,高25毫米。壳面具细的螺沟和粗大倾斜的放射肋,黄褐色,脐深。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朝鲜花冠小月螺 贝壳近球形,高21毫米,黄褐色。壳面有由小株状联成的螺肋,缝合线下结节突起较大。厣石灰质。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短滨螺 壳近球形。高13毫米,具粗、细不均匀的螺肋,黄褐色,杂有褐、白和黄色云状斑及斑点。高潮区岩石上常见。
珠带拟蟹守螺 贝壳塔形,高32毫米,壳表满布串珠状螺肋,壳口左侧常具纵肿脉。壳黄褐色,具1条紫褐色螺带。潮间带泥、泥沙滩上常见。
古氏滩栖螺 贝壳塔形,高25毫米,壳表具低平而细的螺肋和纵肋,纵肋有变化。壳黑灰色,常有一条白色螺带。潮间带有淡水注入的泥沙滩上常见。
玫瑰履螺 贝壳强布梭形,长14毫米。壳面平滑,有浅细的沟纹,背中部不明显,白色至淡黄褐色,两端淡玫瑰色。壳口几与壳长。生活于低潮线至水深20米处。附着在桂山厚丛柳珊瑚枝叉上。胶州湾产。
微黄镰玉螺 又名福氏玉螺。贝壳卵圆形,高42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突大。壳面灰黄色或黄褐色,上端部青灰色,潮间带泥、泥沙滩常见。
扁玉螺 贝壳背腹扁而宽,近半球形,高62毫米。螺旋部低小,体螺层突大。壳面淡黄褐色,缝合线下有一条紫褐色螺带,基部白色。低潮潮区至水深10米沙质海底常见,常潜入不深的沙内。
斑玉螺 俗名香螺。贝壳近球形,高28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大而膨圆,灰白色,密布紫褐色斑点。潮间带至水深10米泥、泥沙海底常见。
脉红螺 又名角泊螺。贝壳略近梨形,高100~140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壳面密生低而均匀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壳面黄褐色,有棕色点线花纹,壳口桔红色。胶州湾产较多。
疣荔枝螺 俗名辣螺。贝壳卵圆形,高38毫米。螺旋部圆锥形,体螺层大。壳面具大小不一疣状突起及紫褐色和不规则白色条纹和斑点。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黄口荔枝螺 形似前种而大,高70毫米。壳面具细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结节。壳黄褐色,有纵走紫褐色花纹。壳口内黄色,栖于低潮区。
香螺 壳近菱形,高134毫米。壳面具细螺肋和螺纹,肩角具结节或鳞片状突起。壳黄褐色,有变化。栖于水深27米泥沙底,小公岛附近有。
泥螺 贝壳卵圆形,高19毫米,薄,几无螺旋,白色。生活时体长约30毫米,不能全缩入壳内。潮间带泥滩常见。
经氏壳蛞蝓 壳长卵圆形,高19毫米,薄,凡无螺旋。生活时体长40毫米,不难全缩入壳内。模式种产于沧口海滩。
小拟海牛 壳圆薄板状,为内壳。体圆形,长约34毫米。头盾大,足宽几与体同大,黑紫色,布不规则之白点。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米沙,泥沙底。模式种采自小青岛湾。
枝叶海牛 近长梨形,长34毫米,头小,触角粗短,足几与体同长,为内壳,片状。栖于浅海大叶藻上。
微点舌片鳃 体近舌形,长80毫米,背部具有小突起。足后端尖,鳃在足两侧,体灰色至桔黄色,有小白斑点。模式种采自红岛水深7米泥底。
青岛半侧片鳃 体舌状,长8~15毫米,外套宽,前端半圆,后端尖,背部褐色,具黄色纵脊褶20条。足底灰白色至淡紫色。栖于潮间带泥沙底。模式种产于青岛。
掘足纲 青岛仅有胶州湾顶管角贝一种。壳带状,略曲,长20毫米。壳面平滑,黄白或桔黄色,并有白色环纹。从后端口内缘长出白色小管。栖于潮间带至深60米沙和泥沙底。模式种产于胶州湾。
双壳纲
泥蚶 壳近膨圆,长31毫米。壳表无棕色绒毛的壳皮,放射肋17~20条,似瓦垄,故有名瓦蛤者。
毛蚶 壳膨凸,长42毫米,表面具棕色。绒毛的壳皮,放射肋31~34条。栖于潮间带至水深20米泥、泥沙底内。
魁蚶 壳似前种而大,长86~122毫米。表面具棕色绒毛的壳皮,放射肋42~48条。栖于水深10~30米泥、泥沙底内。
紫贻贝 壳形似前种,薄,长80毫米。黑褐色,光滑,内面灰蓝色。在潮间带至水深10米用足丝固着岩石间。俗名海红。
凸壳肌蛤 壳略近三角形,薄,长24毫米,自壳顶至腹缘中部有一明显的隆起。绿色或褐绿色,并具褐色花纹。栖于潮间带至深5~6米沙中,用足丝彼此吸附,常面片生长覆盖海滩。
栉江珧 贝壳三角形,长230毫米,黑褐色,具细放射肋约10条,上具小棘。栖于潮下带,壳尖端埋入泥沙中,仅露出部分。
栉孔扇贝 壳近扇形,长75毫米,壳色浅褐、紫或桔黄等,左壳放射肋约10条,有间肋,右壳有肋约20条,上有小棘。栖于低潮区至水深20余米,用足丝固着在他物上。
海湾扇贝 壳近圆形,膨胀,长62毫米。两壳具有相同的放射肋17~20条。壳表灰白色至淡灰褐色,中部常具带状铁锈色,壳内白色。栖于浅海。原产大西洋美国马萨诸塞湾,1982年12月移来落户青岛。
中国不等蛤 曾名金蛤。壳亚圆形,长36毫米。上壳略凸,金黄或桔红色;下壳平,青白色,其上有一足丝孔。栖于潮间带,用足丝固着于岩石或其他物上。
长牡蛎 壳长形或长卵圆形,通常长70毫米。上壳平,环生鳞片;下壳凹,后端部分或全部固着在岩石上,潮间带至水深数米都有分布。
密鳞牡蛎 贝壳三角形或近圆形,长138毫米。上壳较平,有似覆瓦状鳞片;下壳中凹,顶部固着他物上。栖于10~30米海底。
西施舌 壳近三角形,薄,长88毫米。淡黄褐色壳皮,顶部淡紫色。内面亦淡紫色。栖于潮间带至深20米沙和沙底内。
中国蛤蜊 壳三角形,稍厚,长60毫米。壳面黄褐色或蓝褐色,内白色或浅蓝色。栖于浅海沙内。
四角蛤蜊 壳近四方形,膨凸,长45毫米,白色或黄白色,腹缘常有一黑色镶边。栖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沙内常见。
中日立蛤 壳近三角形至卵圆形,较薄。长67毫米,后端开口,被黄褐色壳皮,内白色。栖于低潮区泥沙中。
总角截蛏 又名双管蛏。壳近长方形。薄但坚,稍膨凸,长73毫米,前、后端开口,被黄色壳皮,壳皮脱落后呈白色略带彩红色。栖于低潮区沙内深30厘米。双管蛏产于汇泉湾等地。
大竹蛏 壳近竹筒状,薄,前、后开口,长140毫米,被黄褐色壳皮,内白色。栖于潮间带或稍深,深入沙中30~40厘米。
长竹蛏 壳形似大竹蛏,但细长,长120毫米,栖于潮间带或稍深,深入沙内20~30厘米。
弯竹蛏 贝壳较小,长40毫米,背缘两端向上弯曲,表面光滑,淡黄色,内白色。中潮区不深的沙内常见。模式种产于青岛。
螠蛏 壳长方形,薄,长可达85毫米,两端开口,壳顶至腹缘有一条缢痕,被黄褐色壳皮,皮脱落后呈白色。栖于盐度较低中低潮区软泥沙中。
文蛤 壳近三角形,重而厚,隆起,长122毫米。壳面平滑,通常有“W”或“V”形褐色花纹,内白色。栖于低潮区至潮下带细沙内。
菲律宾蛤仔 壳卵圆形,膨胀,长90毫米,淡褐色,花纹多变化。栖于潮间带至水深36米泥沙内,胶州湾产量很大。1957年9月13日,在沧口海滩1平方米曾获654枚(多为20毫米)。
大沽全海笋 壳薄脆,较凸,白色。长100毫米,两端开口,壳面具棘刺头纵肋和放射肋。栖于低潮区附近泥中较深(死后水管尚长70毫米)。
波纹沟海笋 壳近长方形,薄,长48毫米。壳前部有纵肋和入射肋,后部无肋,白色,在潮间带凿灰缘石及风化岩石穴居。
船蛆 壳小,长4毫米,白色,仅包被内脏。蛆体被其分泌的石灰质管包住。水管很长(约9毫米),其末端有一双铲形的铠,凿木材、木船穴居,对码头木质建筑和木船为害严重。
头足纲
火枪乌贼 俗名鱿鱼仔。胴部圆锥形,胴长58毫米,约为胴宽的4倍,两鳍相接纵菱形。壳几丁质,透明。头部腕5对,触腕长70毫米。其他腕长约20毫米,腕具吸盘。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近海常见。
日本枪乌贼 俗名墨斗鱼、笔管蛸。胴部似前种,胴长88毫米,约为胴宽的4倍。两鳍相接纵菱形,长度约为胴长1/2。壳几丁质,透明。头部腕5对,触腕长110毫米。其他腕长24~40毫米,腕具吸盘。雄性右侧第四腕茎化。近海产量多。
金乌贼 胴部盾形,胴长139毫米,约为胴宽2倍,鳍较宽,约为胴宽的1/4。背部内壳石灰质。头部腕5对,触腕长145毫米,其他腕长60~66毫米,腕具吸盘。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近海产。
针乌贼 胴部尖瘦,胴长86毫米,约为胴宽2~2.5倍,鳍窄,位于胴部两侧,壳石灰质。头部腕5对,触腕长98毫米,其他腕长24~56毫米。腕具吸盘,雄性腕同上。近海产。
曼氏无针乌贼 俗名墨鱼、屙血等。胴部盾形,胴长157毫米,约为胴宽的2倍,鳍前窄后宽。壳石灰质。头部腕5对,触腕长148毫米,其他腕长60~70毫米,腕具吸盘。雄性腕同上。近海产。
短蛸 俗名八带鱼、八带蛸、饭蛸。胴部卵圆形,表面具颗粒状突起,长35~80毫米。头部腕4对,各腕长度相近,长95~115毫米,腕具吸盘2列。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胶州湾常见。
长蛸 俗名马蛸、长腿蛸、大蛸、章鱼等。胴部长卵圆形,表面光滑,长65毫米,头部具腕4对。各腕长短不等,第一对长360毫米,其次逐渐短,第四对腕长140毫米,腕具吸盘2列,雄性腕同上。胶州湾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