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性行为

中文名 生殖性行为
过程 引诱异性、交配、育幼
目录导航

简介

  营有性生殖的物种有性别或接合型的区别,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成熟方出现生殖行为。生殖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又可分为几个阶段,如迁徙、占域、寻偶和求偶、交配、受孕、产出下一代等,内容极为丰富。育幼行为是生殖行为的继续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动物尤其是低等动物,产出下一代后即弃之不顾,任其自生自灭;而许多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亲体对幼体照顾周到,但当幼体发育到能独立生活时便将其逐离(如狐)。

  在引诱异性、交配、育幼等过程中,动物利用视、听、嗅、味及触角信号来传递信息。在生殖形式、交配制度、受精后的行为等方面,不同的动物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进化策略

  从进化策略上看,物种可分为K选择物种和r选择物种。K选择物种生活于较为稳定的可预知的环境,发育较慢、世代周期长、竞争能力较强、体型较大、学习的行为较多、生殖较迟、产出的后代个体数较小,常有育幼行为,一生中可反复生殖后代。r选择物种生活于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生长发育较快,世代周期短,体型较小,本能行为多,生殖早,生殖投资大,产出的后代数量多,有的种一生中仅生殖一次即死亡。脊椎动物多为K选择物种,而昆虫则为r选择物种。

性成熟和发情期

性成熟

性成熟和发情期性成熟和发情期  营有性生殖的动物发育到一定程度,生殖器官才能发育完善,称为性成熟,性成熟后才能有生殖行为(单营无性生殖者无性成熟的问题)。动物在性成熟后除生殖腺能产生配子外,又出现第二性征。鸟类及哺乳类常是雄性体格较魁伟,色彩较艳,动作较活泼,且富进攻性。如雄鸡羽色鲜艳,鸡冠大,有距;雄孔雀有美丽的尾复羽;雄鹿有大而分叉的角;雄狮有长鬃;雄海象具獠牙;亚洲象雄体具突出口外的上门牙。上述特征不但用以吸引异性,在求偶斗争中,距、獠牙还可作武器。

发情期

  鸟类和哺乳动物性成熟后,在一年中的某些季节会规律性地发情称为发情期,此时有交配的要求,雌兽亦出现排卵,而非发情期动物对异性不感兴趣,雌体对雄体反抱敌意。多数哺乳类一年仅出现1~2次发情期,如某些单孔类、有袋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而啮齿类及灵长类具多发情期。许多家畜的雄体一年到头可以交配。人无固定发情期,旧大陆猿猴类和人有月经周期,但可终年交配。家禽(如鸡)亦终年可交配。

交配与受精

  求偶行为的结果是精卵结合,而这个结合过程(受精)有赖于一些使精子能与卵接触的行为。受精的方式有两种: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进行体外受精的多为水生动物,尤其是海生动物,海水是匀质的等渗液体,对精子无杀灭作用。进行体外受精的有部分腔肠动物(如一些海葵)、多毛纲环节动物、大部分棘皮动物、斧足纲动物、前鳃类、半索动物、头索动物、鱼类、两栖类。体外受精的缺点是精、卵必须几乎同时排出,这点靠环境因素及信息素调节。体内受精的动物有多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节肢动物、某些软骨鱼、有尾目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有的雌雄同体动物能自体受精,如涡虫、华枝睾吸虫(但亦可行异体受精)。但许多雌雄同体的动物仍赖异体受精,并有各种机制以防自体受精,如海鞘个体内精、卵不同时成熟。异体受精增加合子基因型变异的机会,利于适应环境,又减少了由隐性基因决定的不利于生存的性状的表现。

  假交配是雌雄生殖孔接近,几乎同时排出卵、精,在体外受精。纽形动物及某些多毛纲环虫的雌、雄体共同分泌一堆粘液物质,精、卵在其中受精。真交配见于体内受精动物(雌雄个体间或雌雄同体动物两个个体间)。其方式多样。轮虫的雄体将精子从雌体体表的任何部位注入。雌雄同体的蚯蚓两两倒抱,将精液从雄性生殖孔排出,输入对方的受精囊。蛭的阴茎将精荚送入雌性生殖孔。头足纲动物雄体有交接腕,用以将精荚送到雌性外套腔内。节肢动物雄体腹部有附肢变成的交接器(如虾)、抱雌器及阳茎(如昆虫),用以将精荚送到雌性的受精囊。板鳃类雄鱼腹鳍上有攫握器,交尾时合并插入雌鱼的泄殖腔孔。两栖类交配时,雄体伏在雌体背上,鸟类交配时雌体蹲伏,尾偏向一侧,雄鸟跳到其背上,双方的泄殖腔开口处相接,雄体射精。哺乳动物交配时雄体的阴茎插入雌体的阴道内,插入一次或多次即射精。雄体亦多伏于站立的雌体的背侧。但大猩猩亦偶取腹-腹姿势。交配时间长短不一,鸟类、植食性哺乳动物仅持续数秒,这也是为防敌害乘机偷袭的一种适应。其他动物可较长,尤其是食肉目动物,猫科动物长2~3分钟,而犬科动物阴茎插入阴道后,阴茎头胀大不能拔出(交锁),数十分钟阴茎方疲软。水生动物多体外受精,可在运动过程中交配。蛞蝓以粘液丝排在空中交配,蜻蜓、蜉蝣、家蝇、胡蜂、蜜蜂、蝙蝠可在飞行中交配,这样可减少被捕食的机会。在一个生殖季节中个体交配次数各不相同。有的无脊椎动物雄体排精、雌体产卵后即死亡(如乌贼、许多昆虫、蜱、螨),但硬蜱雄体一生中可交配多次,雌体于连续产卵4~30天后死亡。而雄蜂与蜂王交配后会死亡。雄螳螂及雄蜘蛛于交配后常为雌体所食。作生殖洄游的鱼类产卵后亦死亡。但多数动物一生中可交配生殖多次。在群体中占优势地位的雄体与雌体交配的机会较多。

  交配的后果不一定是精卵结合,有些单性生殖的鱼雌体产生二倍体的卵,但要精子激活才能发育,因此无受精作用发生。

  鸟类和哺乳类交配后精子不久即与卵结合。但许多动物的雌体能将精子贮藏,如有些爬行动物(海龟等)交配1次后,2、3年内都能产出受精卵。有些昆虫贮精能力极强,如蜂后交配1次,受精囊内即存近400万个精子,足够终身使用。有些雌性哺乳动物受孕后,若又为其他雄体追逐交配或闻到另一雄体的气味,受精卵便不植入,该雌体又进入另一发情期。

受精后行为

  包括产出后代(卵或幼体)、护卵行为以及育幼行为。

后代产出的方式

  ①卵生: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发育过程所需营养均来自卵中的卵黄。见于多数无脊椎动物、头索动物、圆口纲、大部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全部鸟类、少数哺乳动物(如单孔目)。

  ②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多在子宫内)发育,胎儿发育成熟或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产出,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从母体获取营养(主要通过胎盘)。见于某些蛭、某些板鳃类鱼、部分蚊和蜥蜴、绝大部分哺乳动物。有袋类的幼儿未发育成熟即娩出,在育儿袋内继续发育。

  ③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但不从母体获取营养,其营养仍靠自身的卵黄。见于田螺、部分鱼类(真鲨科等软骨鱼及柳条鱼等硬骨鱼)、部分有尾目两栖动物(如欧洲螈),部分爬行动物(某些蛇及蜥蜴)。所产后代的数目与存活率高低成反比。如多数鱼类产卵后即弃之不顾,产卵数甚多,如鲱产卵达21 000~47 000粒。而哺乳动物亲体对幼体照顾周到,产仔数便少。胎生动物从卵受精到娩出体外这段时间称为妊娠期,妊娠期的长短各异,短者如家鼠(20~30天),长者如印度象(600~660天)。松貂、石貂达10~12个月,但其中9~11个月受精卵处于潜伏状态,真正发育期仅一个月左右。有些动物交配后,精子储存在生殖道后,经一段时间后才使卵受精。

进化

  有性生殖的后代有更多的变异,更易适应不同的环境或环境的变化,因此即使是主要营无性生殖的动物也常需间断地进行有性生殖。无脊椎动物中有护卵、育幼行为者极少,鱼类产卵后亦多任其自生自灭,能发育成熟的只占小部分,这样的方式投资多而收益少,并不合算。许多哺乳动物产仔不多,但亲体对之照顾周到,成活率高。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雌雄交配后不能受精或受精后胚胎因畸形或生活力低下而死亡,对雄体来说只是损失一些精子,对雌体来说却是损失一个生殖季节,这对物种延续极为不利。因此在交配前雌体对雄体挑选十分严格,只有那些体强、占据优良领域的雄体才得以繁衍后代。这种性选择也是加速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