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孤村

不孤村

中文名 不孤村
别称 岭南状元村
目录导航

地理位置

nbsp;

不孤村位于广西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324国道)转上林至宾阳二级公路至白圩,沿白圩至覃排公路可达。距南宁市110千米,是人文风景旅游区。

历史渊源

 

不孤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相传刚建村时,仅有两户蓝娃和一户潘蛙人家,方圆数里无一村毗邻,称孤村。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形成了几十户数百人的大村,改名为不孤村。村口竖立着一座端庄的“汝南门”,两侧刻着笔迹强劲、文气高古的对联“:汝水清流士读农耕绳祖武,南山挺秀门仁里萃人文”。此门建于清代,展现了村民乐耕好读,重教崇学的风尚。仅清朝年间,就出了庠生、秉生、贡生、武举20多人。

村后山有个鼓岩书院遗址,清光绪年间,不孤村进士周泰公中举不愿做官,回村创办书院,教授村民弟子,日种稻夜读诗书,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代代相传,蔚然成风。

周边环绕着“笔架山”、“书山”、“印山”、“金山”、“榜山”,分别形成了绝妙的“文房四宝”和“金榜题名”的景观。村前的陈列馆中,记载了不孤村的发展历史、“状元”学子名册以及所上院校名称。

现状荣誉

 

不孤村是上林县白圩镇高长村的一个自然屯,全村共有82户,540人,素以崇教尚学闻名。共有“状元户”76户,年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大中专生,被自治区政府誉为“岭南状元村”。

1997年不孤村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村;

1998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称号;

1999年获自治区文明村标兵称号;同年被中央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3年,荣获南宁市生态文明村称号;

2005年,获自治区绿色环境教育基础称号,同年,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农业经济

 

不孤村水稻育种工作始于1987年,近年来村民们水稻育种每年达600多亩,育种每年创产值90万元以上,全村83户,户均由此收益1.1万元。此外,不孤村还注重充分利用土地——每年早稻收割完,村民们便开始忙于育种,水稻育种结束后,村民们又开始因地制宜种植油葵。每亩油葵可榨出40至50公斤油,能带来直接经济收入1400元;而油葵12月中旬开花后,每年举办的“油葵文化旅游节”,以花作媒,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加可观。不孤村从1998年开始种植油葵,后来逐渐发展壮大规模,2005年该村利用油葵资源,开发观光生态旅游农业,通过观光农业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全村平均纯收入保持在33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万多元。

人文风尚

 

村子有一条不成文的村风家训:大年初一,小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念诗、读书、温习功课,而长辈见到小孩的第一句话是:“你读书了没有?”当孩子回答“读了”,家长才发给压岁钱。长期以来,不孤村形成了不比财、不比权、只比学的浓厚风气。村民传承祖训并将其发扬光大。

不孤村对于子女的学习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要求子女不但在校要遵守校规,在家在外亦要言直身正,遵纪守法。如果子女犯错违规,家长首先要承担责任,主动公开向村民检讨,然后耐心引导子女,发现错误所在并彻底改正。为了使该村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该村还推选了4名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督学小组,每日在村内巡查,发现有逃学者,及时汇报家长,并由家长对其进行责罚,使其规范对子女的管理。另外,在该村,每年一度的“状元户”评比活动也极其隆重,评上的光荣无比,评不上的羞愧难当。该村还设立奖学基金,对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进行奖励。由于有这样的浓厚风气,村里干活的人多,闲聊的人少,士读农耕,自得其乐,形成了一派村风正、民风纯、家风严,干群间、兄弟间、妯娌间和睦相处的局面。

不孤村农民家庭每年至少将1/4的收入投入教育。近些年来,不孤村每年投入教育上的费用至少都在20万元以上,多的一年高达50万元。近年来,该村累计投资近200万元建起村小学校、修缮“鼓岩书院遗址”,“育才亭”,建立陈列馆、图书馆、灯光球场等。在不孤村,漂亮的楼房并不多见,但与文化建设有关的设施却比比皆是。

多年来,不孤村以其独特的文化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以及日本、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参观。不少望子成龙的父母携子到此参观游览,感受村里浓郁的学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