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所谓“架上 雕塑”、是指雕塑家个人探索性较强、创作风格较明显、受公共环境因素制约较少的一类体量较小的雕塑,因多在轴架上完成而得名。
详情
架上雕塑,20~40年代,在各种展览会上出现了较多的肖像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与少量的浮雕。最早有 留学美国、英国攻雕塑与油画的 李铁夫,他与 梁竹亭、 陈锡钧都作过 孙中山像。较早的肖像作品有: 李金发的《蔡元培像》(1925), 江小鹣的《马相伯像》、《谭延闿像》、《胡文虎像》, 张辰伯的《梁启超像》, 潘玉良的《王济远像》, 张充仁的 《春》, 廖新学的 《少女》, 滑田友的《陈散原像》,梁竹亭的《高剑父像》, 王朝闻的浮雕 《毛泽东像》等。 抒情性作品有 黄土水的《山地牧童》,张充仁的《春》雕塑,柳亚藩的 《人类的悲哀》, 金学成的《少女》雕塑,滑田友的 《沉思》、 《轰炸》, 傅天仇的《抗战八年赞》、 《暴风雨》,叶络、 苏晖等的 民间彩塑和 滕白也、 郑可等人的 动物雕塑等。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架上雕塑创作有了新的发展。70年代以后,木、石、青铜等硬质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在雕塑语言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代表性作品有:
袁晓岑的《母女学文化》(1951)、
潘鹤的 《艰苦岁月》(铸铜,1957,见彩图《艰苦岁月》(中国现代))、 龙德辉的 《觉醒》、 郭其祥的 《百万农奴站起来》(1960)、 田金铎的《稻香千里》(石雕)、
孙纪元的《草原民兵》、 陈道坦的 《大庆人》(1964)、 刘焕章的 《少女》(木雕)、 王济达的《边防英雄》(1972)、
唐大禧的 《海的女儿》(石雕,1977)、张德蒂的《小达娃》(1979)、 程亚男的 《夏天》(木雕,1979)、
田世信的《欢乐柱》(木雕,1982)、
刘小岑的 《家乡的河》(铸铜,1984,见彩图《家乡的河》(中国现代))、 杨冬白的《饮水的熊》(石雕,1984)等。在 肖像雕塑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有:王朝闻的《刘胡兰像》(1951,后来放大型纪念碑雕塑)、
张松鹤的 《鲁迅》(1974)、 贺中令的《
白山魂》(石雕,1984)、 邢永川的 《杨虎城将军》(石雕,1984)、
钱绍武的 《
江丰》(石雕,1984)等。此外,还有
周轻鼎、
王合内、 刘政德、
周国桢、 滕文金、
郑于鹤等人创作的各类小型雕塑作品也有广泛的影响。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