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1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2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3,弥望4入青云,新翠5照人如濯6。松上薜萝7,纷纷8披披9,横敷10数十寻11,嫩绿可咽12。松根茯苓13,其大如斗,杂以黄精14、前胡15及牡鞠16之苗,采之可茹17。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18庵庐19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20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21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22,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23,气势欲连霄汉24,南望闽中25数百里,嘉树26帖帖27地上如荠28,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29苍30润空翠31,沉沉32扑人,阴飔33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34,使人翛翛35有挟纩36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37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38,令人爱玩忘倦39,兼可琴40、可奕41,可挈42尊43罍44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45亭”。
君诗书之暇,被46鹤氅47衣,支九节筇48,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49髯松,如元夫巨人50拱揖51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52,恍53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54,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55,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56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57,当闽寇压境58,尝树旗鼓,砺戈矛59,帅60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62勋业以自见63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64鄙世之胶扰65而不之狎66耶,抑67以斯人不足与68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69。夫植物之中,禀70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71思之:一气方伸72,根而蕴者, 荄73而敛者,莫不振翘74舒荣75以逞76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77而无余矣。其能凌78岁寒而不易行改度79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80,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81也,与松为伍,则嶷然82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83,刚贞自持84,不为物议85之所移夺86,卒能立事功87而泽生民88,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89也。或90者不知,强谓君忘世91,而致疑于出处92间,可不可乎?
濂家青萝山93之阳94,山西老松如戟,度95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96燹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栖97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98兴怀99。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100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101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102其103亦迟104君久矣。
[1]
1、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
2、窊(wā):地势陷下。
3、髯(rán)松:大松树。髯,大。《淮南子·精神训》:“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
4、弥望:满眼。
5、新翠:初绿。
6、濯(zhuó):洗涤。此指松树之绿如洗涤过一样。
7、薜(bì)萝:薜,指薜荔,亦称“木莲”,常绿藤。萝,指女萝,一种植物,一说为菟丝,一说松萝。
8、纷纷:茂盛的样子。
9、披披:枝叶交错的样子。
10、横敷(fū):横布。敷,扩展。
11、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2、咽:吞食。
13、茯苓(fú líng):别名松腴,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淮南子·说山》:“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
14、黄精:又名黄芝、菟竹、鹿竹、救穷草、野生姜。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故名黄精。东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多寿,意甚信之。”
15、前胡:叶似野菊花而细瘦,根可入药。
16、牡鞠(mǔ jū):牡菊,《本草纲目·菊·集解》:“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即蛙)。说出《周礼》。”
17、茹(rú):食。
18、结:构造。
19、庵(ān)庐:简陋的茅屋。
20、深渊:深水。
21、英英:云起的样子。《诗经·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营茅。”
22、津涯:岸边峭。
23、峭刻:陡直。
24、霄汉:天际。
25、闽(mǐn)中:今福建省一带。
26、嘉树:材质优良的树木。
27、帖帖(tiē tiē):帖伏,整齐的样子。
28、荠(jì):荠菜。
29、林樾(yuè):林荫。樾,树木交聚而成的树荫。
30、苍:深青色。
31、空翠:泛起的翠色。
32、沉沉:浓郁的样子。
33、阴飔(sī):阴凉的风。飔,凉风。
34、烈火流金之候:比喻极其炎热的季节。
35、翛翛(xiāo):象声词,犹言“萧萧”。本为羽毛凋零的样子,这里是感到寒冷的意思。
36、挟纩(jiā kuàng):披棉衣。纩,丝棉絮。
37、明迥(jiǒng):明亮旷远。迥,远,这里是宽阔的意思。
38、献状:展现出各种姿态。
39、爱玩忘倦:欣赏、品味而忘了疲倦。
40、琴:弹琴。
41、奕(yì):下棋。
42、挈(qiè):提。
43、尊:酒杯。
44、罍(léi):酒壶。
45、环中:指超脱了世俗是非之境。《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46、被:通“披”。
47、鹤氅(chǎng):羽毛编织的外套。
48、九节筇(qióng):九节筇竹杖。筇,竹,可制杖,故杖也称为筇。
49、回睇(dì):回眼望。
50、元夫巨人:身躯魁伟的大汉。元,高大。
51、拱揖(gǒng yī):躬身作揖。
52、精神凝合,物我两忘:精神高度集中而与髯松合二而一,感到我即松、松即我,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物,外物。
53、恍:恍忽。
54、谢公屐(jī):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游山特制的一种木底鞋。《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55、合节:合乎音乐的节拍。
56、唶(jiè):感叹。
57、负济世长才:怀抱造福社会的大才。
58、闽寇(kòu)压境:章溢曾集乡民为义兵,当福建盗贼包围台州,攻陷龙泉时,章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闽寇,从福建来的盗寇。
59、树旗鼓,砺戈矛:指组织队伍,准备武器。砺,磨砺。
60、帅:率领。
61、捣退:打退。
62、植:树立。
63、自见:自我表现。见,通“现”。
64、将:表反诘意的副词。
65、胶扰:动乱不安。
66、不之狎:宾语前置,即“不狎之”,不接触他。狎,亲近。
67、抑:表选择意的副词。
68、不足与:不值得接近。与,相与,相处。
69、窃不谓然:私下想不是这样。窃,谦词。不谓然,不以此种议论为正确。
70、禀(bǐng):天然具有。
71、昧昧(mèi):深切。
72、一气方伸:刚刚得到舒展的时机。一气,指天地混然之气。王充《论衡·齐世》:“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73、荄(gāi):草根。
74、振翘:茂盛。
75、舒荣:舒展开枝叶。
76、逞:显示
77、黄陨:枯黄凋落。陨,坠落。
78、凌:胜过。
79、易行改度:改变行为态度。度,意志。
80、自厉:自我勉励。厉,通“励”。
81、处:兼有居处、隐处义。
82、嶷(yí)然:道德高尚貌。
83、为时而出:顺应时势而出仕任事。
84、刚贞自持:刚毅贞洁自守。
85、物议:议论。
86、移夺:放弃改变(态度、志向等)。
87、立事功:建功立业。事功,事业功绩。
88、泽生民:泽惠百姓。
89、悖(bèi):背。
90、或者:不定代词,有的人。
91、忘世:忘去世事,喻指超然物外。
92、出处:做官与隐居。出,出仕。处,家居。
93、青萝山:在浙江省浦江县。宋濂曾居于此。
94、阳:南面。
95、度(duó):估计。
96、第兵:战火。
97、栖栖(xī):心不定的样子。
98、慨然:感慨叹息。
99、兴怀:伤感。
100、石鼎:以石制成的煎烹器具。
101、洞云:洞穴、云彩。
102、灵:神灵。
103、其:大概。
104、迟:等待。
龙泉有许多高大的山峰,距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其他山峰更为高大,有座四周突起中间低洼的其形状像萁筐的,人们因此称之为“匡山”。山上多生长髥松,远远望去高入青云,清新翠绿,光彩照人,就像水洗过一样,松树上杂乱地攀附着薜荔和女萝,纵横扩展几十寻,嫩绿可吃。松根的茯苓,形状其大如斗,又杂生着黄精、前胡和牡鞠,采下就可吃。
我的好友章三益非常喜欢这里,在山中刚修建了庙庵,庵的西南几十步的地方,有两个深渊,蛟龙就潜藏其中,云蒸腾而上,不一会儿就覆盖了整个山谷,白茫茫的如同大海苍茫无边际,大风从东面吹来,云被吹散了,章君又建造了烟云万顷亭。庵的东北几十步的地方,山更高,更峭拔险峻,气势直冲霄汉,向南望闽中数百里的地方,秀美的树木紧贴在地上就像生长的荠菜,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庵的正南几十步,明亮高远,清朗洁净,东西北三面的山峰,都竞相以形争秀,让人喜爱玩赏忘记疲倦,更可以弹琴、下棋,也可以举杯而饮,没有不可以的,君又建造了环中亭。
章君吟诗读书闲暇之余,身披鹤氅大衣,拄着九节杖,在三座亭子间赏玩,回来坐在庵中,四周髥松就好像元夫、巨人左右拱手作揖。注视很久,精神融合,物我两忘,就好像与先贤豪杰畅谈,于是更为高兴起来穿上谢公屐,每天在万松间歌吟,木屐的锵锵作响和歌声相应和。髥松似乎理解了章君的想法,也轻轻地发出笙箫的声音与之互相娱乐。章君赞叹道:“这是我看松的乐趣。”于是以此命名庙庵。
龙泉的文人志士听到后怀疑他说:“章君有救世立邦的大才,当闽南倭寇侵扰边境,曾经竖起旗帜、擂起战鼓,磨砺兵戈长矛,率领军队击退了他们,这样做大概是有意树立自己伟大的功业来表现自己。今却以看松命名庙庵,好像隐居之士的行为,是鄙薄世间搅扰而不愿接近,还是这些人不足以相交,才去寄意于松树?”金华的宋濂私下却不认为这样。那些植物当中,禀性坚贞刚正的气度,只有松树。曾经私下思考:一旦气势可伸,根部有含蕴,没有不借此机会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临之后,都变黄陨落没有剩余,那些能冒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难道不是松树吗?因此昔日君子常常借它来勉励自己,推求章君的品质,大概也像这样罢了,章君处世与松为伴, 则端庄自立;等到应时而出,刚直忠贞而自持,不被外物议论所改变,最终能成就功业泽被百姓,起初并没有和松柏精神相悖,有人不理解你,强词说君遗世独立,而怀疑出世,可不可以呢?
章溢在匡山隐居的几年,是他一生中,政治、军事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他在匡山留下很多活动遗址。
其中看松庵是现今保存最好的遗址(看松庵在清代改为天师庙,供奉江西龙虎山张、李、叶三位天师,至今香火不断。)。章溢上匡山后,首先改建匡山顶的匡山斗,作为憩息之所。匡山斗是宋代始建的寺观,本地人又称为天山斗。章溢上山时庙已荒颓。据明·宋濂《匡山斗看松庵记》记:“章子日造山顶,扫磐石,危坐松间,玩视不知厌。以风雪雨雹之或败其趣,乃立庵以为憩,而匾之曰看松。”这就是看松庵的由来。明嘉靖(1522~1566年)间,匡山斗看松庵荒毁,清顺治(1644~1661年)间重建。清重建后称天师庙,供奉道教张天师。现存看松庵遗址天师庙,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东西长25米,南北宽24米,为石木结构,三面围墙用块石砌筑成,组成封闭式建筑。在东、南两面各开山门一个,东门为长方形,南方为圆顶。据当地老人回忆,内部木结构梁架在1958年“大跃进”时遭拆毁。现存的复鼓式柱础排列规整,符合宋营造法式。天师庙风格独特,造型别致,尤以石墙建筑富有特色。2002年6月,在浦城县政协主持下,在天师庙新立章溢、刘基、宋濂3尊木雕像。2004年,看松庵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匡山上章溢另一处重要遗迹是苦斋。明·刘基《苦斋记》记:“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建苦斋的地点比看松庵还高。苦斋名称的来由,刘基在《苦斋记》中有一大段文字道破:“先生(按:指章溢)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刘子(按:刘基自称)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苦斋今已不复存在。2001年秋,浦城县文物部门的同志根据县地方志编委会提供的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所载的《东乡匡山图》,索迹勘踏,在匡山顶南面山凹处,找到一断面有瓦砾和炭烙堆积的地层,认为这有可能就是苦斋遗址。经过局部试掘,在土层第三层发现青白釉和青釉瓷片,可确定一件为元末遗物,另一件为明代遗物,当即确定此地为苦斋遗址。2004年也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文献资料记载章溢所建的6座亭,自2000年至2003年经浦城县有关部门现场勘踏,已全部确定遗址。以现存看松庵遗址为参照物,环中亭在附近的南面,清高亭在南面约1公里处,烟云万顷亭在西面约1公里处,苍雪亭在西面约1.5公里处,坐看云起亭在西北约1公里处。唯天在上亭在北约3公里香坛处,此亭位置最高,海拔1349.9米。近几年,有识之士纷纷慷慨解囊,修复古亭。2000年上半年,浦城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先强带头捐资富岭镇乡友响应,首先恢复建成环中亭。其后众人捐资,先后在2001年建成唯天在上亭,在清高亭近处建成迎客亭,2004年建成坐看云起亭。
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咏物寄志散文。以松喻志,自古已然,是个老题目,但宋濂笔下却写出了新文章,从“乐松”、“看松”、“以松为伍”,到髯松解意“相娱”、成为章君知遇,全是自己面目。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章君结庐筐山的原因,紧扣“乐松”两字。筐山髯松弥望,新翠如濯,上有为隐者所尚服的薜荔、女萝,下有能安神和气的茯苓之属,环境特宜养生养性,蓄志律身,因而结庐其间。第二段写“看松庵”命名原由,围绕“看松”两字,先写庵之四周建有四亭,点明其地既有能生万顷烟云的深潭,又有高入霄汉、视野广远的峰峦,既有清寒空碧的林荫,又有众峰环翠、宛如仙人所居的虚静之区,庵庐就是结在这高、远、清、空的环境之中;继写“看松”之乐,从忘我入神而“看”到“行歌松间”自乐,再到髯松解意“相娱”,层次分明。在章君眼里,松树根深叶劲,寒暑不惊,是“元夫巨人”以及“古豪杰”品格的像征,因此敬慕不已,久视不舍,以致主观精神与客体之形凝合为一,“物我两忘”;而章君行歌松间,髯松奉笙箫之音以“相娱”,则是以拟人手法点出髯松对章君之知遇。第三段议论,就松树的“正刚之气”结合章君生平行实进行阐发,笔端饱含抒情。由于议论是针对“龙泉之人士”以为章君已经“忘世”而发,显得自然而顺理成章。第四段写作者邀章君同游青萝山,表示自己亦有与章君相同志趣,亦愿以松为友以自律。文末以“虽然”一词转折,以“筐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一语呼应前文,戛然结束全篇。
松树的“正刚之气”,历来为志士仁人自厉自立之榜样。撰作文章时,作者年已40多岁,又面对世乱,他不但不嗟老叹悲,反而能以髯松的正刚气质自厉自期,欲以此与章君共律共勉,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可贵的。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章三益与宋濂、刘基、叶琛四人同应朱元璋之召,为明初政权效力。洪武元年(1368),三益与刘基同拜御史中丞之职,证实了宋濂认为三益结庐筐山并非“忘世”的正确判断。
文中提到章君久视髯松,“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是指主体对髯松正刚之气的神会与融合,即客体特征向主体的入化。这也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养志待时”的涵养过程,在某种特定境况下,它确有助于主体精神的扩充与升华。庄子所主的“物我两忘”是“无我”,是消极弃世;而这里所说是要将自己扩展成“大我”、“新我”,两者是不同的,这一点要加以区别。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作者从山多髯松和结庐在此的原因,写到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环中亭的历历景物。文章篇幅不长,由于紧扣了髯松这一特点,所以能把看松庵雄伟壮丽、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了令人有飘然忘返之感。
《中国古代纪游文学英华》:“文笔简洁清秀,写景状物细致生动,有欧阳修的风格。”
《容膝斋诗文论集》:《看松庵记》写松林:“‘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如濯。松上薜罗,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宋濂记楼观,能以景见人,以景写情,人景为一,情景交融,非一般为人作记的应酬文字所可比。
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浦江(今属浙江)人,是明初大臣,文学家。他博学强识,元末在龙门山隐居著书。1360年,受朱元璋礼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并担任太子的师傅。明朝建立后,先后任翰林学士、诗讲学生、学士承旨,诏谕文字多出其手,常侍明太祖左右,以备顾问。为明朝开国第一文臣。奉命主修《元史》。著作甚多,散文简洁。有《宋学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