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红书》拉丁文书名为《新书》(LiberNovus)。约创作于1914年到1930年间,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荣格生前拒绝出版,直到其去世后近五十年,《梦想家·图文馆:红书(彩图本)》方得见天日。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于崩溃。荣格身陷中年危机,重新审视生活,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他将一些梦和幻象记录下来,整理成《黑书》,同时着手幻象内容的写作,形成私密之作《红书》。《红书》是荣格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由此生发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梦想家·图文馆:红书(彩图本)》的出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荣格著作的窗口。荣格曾于1957年谈到这本书:“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这本书就始于那时,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几乎无关紧要。我的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象,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在我的内心泛滥,几乎要毁灭我。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后来只是一些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中文版卷一、卷二根据德文版翻译,审视与附录根据英文版整理翻译。彩图版图文并茂,全彩印刷,三个切口也刷了红漆,完整呈现原作风貌,是一部真正的“红书”。[2]
卷一 |
卷二 |
|
序:来者之路 |
犯错者的图像 |
第十三章 祭品的死 |
第一章 重寻灵魂 |
第一章 红者 |
第十四章 神圣的疯狂 |
第二章 灵魂与神 |
第二章 林中之堡 |
第十五章 第二夜 |
第三章灵魂之责 |
第三章 低下的人 |
第十六章 第三夜 |
第四章 沙漠、沙漠里的经历 |
第四章 隐士(第一天) |
第十七章 第四夜 |
第五章 未来的地狱之旅 |
第五章 隐士(第二天) |
第十八章 三个预言 |
第六章 灵魂的破裂 |
第六章 死亡 |
第十九章 魔法的礼物 |
第七章 英雄之死 |
第七章 早期圣殿的遗迹 |
第二十章 十字架的道路 |
第八章 迎接神祇 |
第八章 第一天 |
第二十一章 魔法师 |
第九章 谜团、相遇 |
第九章 第二天 |
跋 |
第十章 指引 |
第十章 咒语 |
附录 |
第十一章 答案 |
第十一章 蛋的打开 |
曼荼罗 |
第十二章 地狱 |
普天下界全序图 |
|
插图 |
||
审视 |
||
解说 |
参考资料[2]
卷一 |
卷二 |
|
序:来者之路 |
犯错者的图像 |
第十三章 祭品的死 |
第一章 重寻灵魂 |
第一章 红者 |
第十四章 神圣的疯狂 |
第二章 灵魂与神 |
第二章 林中之堡 |
第十五章 第二夜 |
第三章灵魂之责 |
第三章 低下的人 |
第十六章 第三夜 |
第四章 沙漠、沙漠里的经历 |
第四章 隐士(第一天) |
第十七章 第四夜 |
第五章 未来的地狱之旅 |
第五章 隐士(第二天) |
第十八章 三个预言 |
第六章 灵魂的破裂 |
第六章 死亡 |
第十九章 魔法的礼物 |
第七章 英雄之死 |
第七章 早期圣殿的遗迹 |
第二十章 十字架的道路 |
第八章 迎接神祇 |
第八章 第一天 |
第二十一章 魔法师 |
第九章 谜团、相遇 |
第九章 第二天 |
跋 |
第十章 指引 |
第十章 咒语 |
附录 |
第十一章 答案 |
第十一章 蛋的打开 |
曼荼罗 |
第十二章 地狱 |
普天下界全序图 |
|
插图 |
||
审视 |
||
解说 |
荣格(CarlG.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2]
译者介绍
林子钧:八十年代生于香港。2005年毕业于浸会大学欧洲研究德文组,获一级荣誉。及后于香港中文大学完成语言学硕士课程,现为美国普渡大学语言学博士生,主要兴趣为形式句法及语义。拥有多年翻译自由业者经验。
张涛:精神分析师,成都精神分析中心专业会员,前成都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治疗师,曾任《精神分析笔记》执行编辑。毕业于暨南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专业,现旅居法国,在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拉康创办)攻读博士,主要研习拉康理论下的精神病理与实际病理及其处置。[1]
虽然荣格的部分理论已成为流行心理文化的一部分,但荣格理论的大部分内容却难以真正为人们消化和吸收。他的理论兼具创造性和意义,而这使很多人很难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同感。对普通人而言《红书》的价值或许有些飘渺而难以把握之感。但正如有许多评论家所言,荣格的书怪异晦涩,恰恰说明了我们尚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思想。因此,要理解荣格及其生活,包括他的心理学理论来源,这本书至少是一件珍品。在过去几年中负责翻译此书的历史学家谈到此书的基本价值在于“生命意义的探寻”。无论是否去读,对任何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来讲,这都已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赞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