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大豆蛋白粉
产品规格:蛋白质≥55% 水份≤7% 脂肪≤1% 灰分≤4% 纤维总量≤4%
颜色 淡黄色或乳白色
粒度 100目-150目
菌落总数≤30000个/克
PH值 6.3-6.8
水分 ≤8.0%
脲酶定性 阴性
粗细度 ≤55.0um
大肠杆菌 不得检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植物蛋白更加重视。豆制品加工已不再是传统的豆腐制品了,而是向着高蛋白质、多功能性的蛋白产品发展。所以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的生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分离蛋白的生产流程:
低温脱脂豆片—→碱液浸出—→豆渣分离—→酸沉—→凝乳和乳清分离—→凝乳水洗—→次级凝乳和乳清分离—→老化—→中和杀菌—→喷雾干燥。
2、大豆浓缩蛋白提纯设备生产流程:
脱脂豆粉—→酸浸—→一次凝乳和乳清分离—→乳清的二次分离—→老化—→中和杀菌—→喷雾干燥。
大豆分离蛋白是低温脱脂白豆片经过碱液萃取、喷雾干燥等工序将白豆片中可溶性蛋白质提取出来,使蛋白质含量达90% 以上。大豆分离蛋白是大豆蛋白中的尖端产品,具有最好的功能特性。浓缩蛋白是将脱脂白豆粉用酸法浸提经喷雾干燥,除去可溶性糖而制得。[2]
大豆分离蛋白质含量最高,并且营养价值仅次于分离蛋白,但要高于组织蛋白等其它大豆蛋白产品。由于大豆浓缩蛋白成本较低,功能性又与分离蛋白相似,在一般食物制品中可替代分离蛋白,所以它同分离蛋白一样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大豆浓缩蛋白提纯设备用生产分离蛋白的离心机生产浓缩蛋白,在调小差数比、增大分离时间的情况下效果是不错的。所具有的功能性,同分离蛋白一样可广泛用于肉类加工、保健食品、调味料及饮料等方面。但目前国内的浓缩蛋白产量还很少,它的开发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产品优点:
1、与鱼粉相比较:鱼粉供货受限制且杂质含量多、质量不稳定,小猪食后吸收率低、易拉稀;同时鱼粉保质期短不易储存。
2、与血浆蛋白相比较:血浆蛋白固然是目前饲料界公认的高质量蛋白源,但不可否认的是价格是昂贵的,同时血浆蛋白源于动物。
3、与脱脂奶粉相比较:脱脂奶粉蛋白含量、氨基酸含量低,价格高货源供应有限。
4、与乳清粉相比较:乳清粉蛋白含量低,货源供应不及时且价格高,小猪食后增长速度慢。
大豆分离蛋白是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从大豆中提取,得到的近乎纯化的蛋白质。大豆分离蛋白中含有八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与肉、鱼、蛋、奶近似,属于全价蛋白质。研究表明: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蛋白质的缺乏会直接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皮肤松弛和提前衰老 。
1999年10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建议“每天食用25g大豆蛋白,可以减少冠心病的风险。”,这是FDA有史以来的第11个健康声明。
此外,美国学者的研究还发现,更年期妇女如果注意在饮食中补充大豆蛋白粉,会明显有助于缓解潮热。实验中的51名更年期妇女每天补充60克大豆蛋白,12周后潮热减少了45%;而另外53名更年期的妇女每天补充60克非豆类物质――酪蛋白,12周后潮热只减少了30%。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认同,大豆在心脏保健、防止骨质疏松和缓解妇女更年期症状等方面都非常有益。
在众多的植物性蛋白质中,营养价值最高的是豆类蛋白质(又称大豆蛋白),而且豆类食物不含胆固醇,这是动物性食物所不具备的特点。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大豆蛋白质有它的缺陷:蛋氨酸(一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少。因此,整粒大豆的氨基酸评分大约为0.6~0.7。但是,由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而且不含胆固醇,大豆蛋白粉被人们广泛利用。
1、有效保障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
蛋白质是人体氮元素的主要来源,不但能提供消耗的部分能量,还能用来合成新的组织。成人体内蛋白质约占体重的17%,每天都有3%的蛋白质参加代谢更新。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除了维持组织蛋白质更新外,还要合成新的组织。当体内蛋白质不足时,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可导致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体重过轻,智力发育障碍;成年人出现疲倦,体重减轻,贫血,血浆白蛋白降低,甚至水肿;并可引起妇女月经障碍。食用百爱大豆蛋白质粉,可有效防止或改善这些症状。
2、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脏病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一杀手。血浆胆固醇含量高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原因。饮食中动物脂肪可以提高血浆胆固醇含量,是导致动脉硬化、诱发心脏病的重要因素。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血胆固醇过多与心脏病有着直接联系,减少血浆胆固醇,也就减少了心脏病的发病危险。1982年,多国科学家分别在意大利和瑞士,对高胆固醇患者采用大豆蛋白质替代动物蛋白质对比实验,结果证明每天摄取50克大豆蛋白,其血浆总胆固醇量下降了20%,这项研究证明大豆蛋白质可以降低高胆固醇患者的血脂和胆固醇对心脏的不利影响。
在美国,医生建议心脏病患者在使用降低胆固醇药物之前,食用大豆蛋白质。因为大豆蛋白质既非药物(无毒副作用)又便宜,能有效预防心脏病,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3、替代动物蛋白,减轻糖尿病患者肾脏负担
肾病是一种常见的长期糖尿病并发症,20%多的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受损。摄入动物蛋白,将增加肾脏负担,从而导致病情的加重。大豆蛋白质通过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起到防止和减轻动物蛋白对肾脏的损害。通过对肾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观察,用大豆蛋白质替代动物蛋白效果最好,肾病患者也乐于接受含有大豆蛋白的食品。
健康人不需要食用蛋白质粉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推荐成人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是65~90克,或者按总能量计占10%~12%即可满足代谢需要。此外,蛋白质摄入量因人的年龄、体重及劳动强度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怀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蛋白质的需要量一般高一些。
对于健康人而言,只要坚持正常饮食,蛋白质缺乏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奶类、蛋类、肉类、大豆、小麦和玉米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只要坚持食物丰富多样,就完全能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没有必要再补充蛋白质粉。而且,食物带给人的心理享受和感官刺激,是蛋白质粉所不能替代的。
对于有需要的特殊人群,除了通过食物补充必需氨基酸以外,可以适当选择蛋白质粉作为蛋白质的补充,但是一定要注意蛋白质粉的用量。蛋白质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后,需要经肝脏加工转化为人体自身物质供人体使用,同时,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的产物氨、尿素、肌酸酐等含氮物质需要经过肾脏排泄。一个人如果食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增加肝、肾负担,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蛋白质绝不是多多益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最高蛋白质摄入量是每千克体重0.92克,如果超过这个量,就有可能损害人体健康。事实上,蛋白质只要能维持人体代谢的需要即可。多余的蛋白质在消化吸收后,肝脏会将它们转变成肝糖原或肌糖原贮存起来;如果肝糖原或肌糖原已经足够,则转变成脂肪贮存起来;这种转变产生的其他代谢产物必须从肾脏排出来。蛋白质过剩,不但使人肥胖,还增加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久而久之就可能影响它们的功能。
需要提醒的是,在我们补充蛋白质的同时,也要注意补充碳水化合物(糖类)、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因为这些营养素缺乏,不但会影响蛋白质的利用和代谢,同时会引起一些疾病,对健康非常不利。
1.肝脏疾病患者由于肝脏对蛋白质的加工、利用出现障碍,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但对于肝昏迷、肝硬化晚期患者,供给过多蛋白质会增加肝脏负担,加剧病情,应限制动物蛋白。又因其在体内代谢会产生较多的氨,可以诱发或加重肝昏迷,所以这类患者可以选择某些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植物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因为支链氨基酸主要在肌肉中代谢,对肝功能有保护作用。
2.新生儿不宜食用蛋白质粉,他们应选择蛋白质含量在10%~20%的奶粉。
3.痛风病人要谨慎选择食用以大豆蛋白为主要成分的蛋白质粉。因为大豆中的嘌呤,可以造成体内尿酸增高,促成或加重痛风。但也有些品牌的大豆蛋白粉经过了特殊的处理,比如葆苾康的大豆蛋白粉就不含嘌呤。
蛋白粉的副作用:蛋白质摄入过多,不但是一种浪费,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危害的,因为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产物聚积会影响正常的肝肾功能和免疫力低下,其中动物性蛋白质摄入过多还会诱发心脏病。此外,食用过多的蛋白质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素,它的存在与生命的各种活动紧密联系,例如参与机体的构成及机体的代谢,参与遗传信息构成和代谢,同时也为机体提供热量。
蛋白质的种类极其繁多,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也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有所区别,而决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氨基酸评分(AAS)是测评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一个常用指标。
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之所以会有不同,与蛋白质的来源有很大的关系。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动物性蛋白质和植物性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是不同的,这即意味着它们的营养价值也有差异。
动物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禽、畜及鱼类等的肉、蛋、奶。其蛋白质构成以酪蛋白为主(78~85%),能被成人较好地吸收与利用。更重要的是,动物性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合理,因此比一般的植物性蛋白质更容易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价值也相对高些。一般来说,肉类(如鱼肉、牛肉)蛋白质和奶类中的蛋白质,其氨基酸评分均在0.9~1.0的水平。
植物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米面类、豆类,但是米面类和豆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不同。米面类来源的蛋白质中缺少赖氨酸(一种必需氨基酸),因此其氨基酸评分较低,仅为0.3~0.5,这类蛋白质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程度也会差些。当然,这种不足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改善,例如在米面中适当加入富含赖氨酸的豆类食品,则可明显提高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