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珠穆沁服饰

乌珠穆沁服饰

中文名 乌珠穆沁服饰
批准时间 2007年6月15日
编号 NMⅩ―38
目录导航

概述

乌珠穆沁蒙古族在长期迁徙和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体系,在服饰色彩搭配上显示出游牧民族独有的色彩审美。乌珠穆沁部落是众多蒙古族部落中最善于运用色彩装饰的部落之一。

2007年,乌珠穆沁服饰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服饰种类

男子服饰

乌珠穆沁男子服饰乌珠穆沁男子服饰蒙古袍:乌珠穆沁青年男子主要用深兰色、浅兰色的绸缎或土布制作绵袍、夹袍、单袍、衬衫、单裤、棉裤。老年人通常用黑色、深兰、棕色、深绿色、紫色等朴素颜色绸缎或土布制作衣服。喇嘛常用黄色、棕色、红铜色的布料,而不用其他颜色。青年男子的蒙古袍、罩面皮袍的脖领、大襟和开衩用各种颜色的库锦镶2—3指宽边,不錾花,缀扣的数量和方法与妇女的蒙古袍相同。老年人的蒙古袍、罩面皮袍的脖领、大襟只用一种颜色的库锦或绸缎镶边。年轻人、老年人的蒙古袍或罩面皮袍的袖口都要缝制用黑、白羊羔皮或水獭皮做里子,绸缎或布料罩面,库锦镶边的马蹄形的“套如”。

单袍:夏天乌珠穆沁青年男子穿洁白色的单袍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特征。其制作方法是单袍的脖领、大襟不用多种颜色的库锦镶边,只用黑色库锦镶边一指宽,两边则用色彩鲜艳的绸缎或花布,冬季乌珠穆沁人也有穿熏皮袍的习惯,但男女袍的镶边有所不同。青年男子的镶边与妇女大致一样,而不錾花。有的地方把脖领、大襟和大摆用黑色的绸缎镶一周,上边镶一圈细条库锦,大摆和镶边之间夹一条白色羔皮条,扣襟的两角用丝线各种花纹图案。

腰带:青年男子的腰带主要用天兰色、绿色、黄色、紫红色、淡红色、红棕色等色彩鲜艳的丝绸,长约3米,宽宽地缠绕在腰上,向上略提,使胯部感到潇洒、宽松。

靴子: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香牛皮短鼻蒙古靴,靴后跟用细麻线绣鸟爪图案,使其坚固耐用。靴里穿毡或棉袜,袜靿用库锦或倭缎镶边,绣花纹图案。

帽子:乌珠穆沁男女戴的围帽镶纹图案有所不同。男子的帽顶一般选用棕色、红棕色的绸缎,帽檐由兰色、深绿色的绸缎制作。喇嘛戴的围帽,帽顶用红色的绸缎,帽檐用黄色的绸缎,围帽圆筒帽的顶端只缝成不带帽缨的帽钉。春夏秋三个季节乌珠穆沁女青年扎兰色或白色头巾。

嘎鲁斯(坎肩):在乌珠穆沁服饰中是指套在蒙古袍外面的无袖短装,由于年龄的不同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老年人一般用棕色、兰色、黄色、布料罩面,青年人多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布料。坎肩的脖领、襟和开衩都用各种颜色的库锦镶边,里子用鲜艳布料制作。坎肩的开襟分直襟、斜襟两种。

图舒(套裤):乌珠穆沁男子用于护膝的一种服饰。天冷时穿棉套裤,天热时只穿单布套裤。一般选用绿色、棕色、兰色、黑色等不同布料罩面或用绵羊二茬皮、黄羊鞣革缝制而成。下口与普通裤口一样,上口为三角形,前边长至腰际,后边略低腿裆,实际上是两个半截裤筒。穿时把两个裤筒分别套在裤子外面,把顶端上的带子系在裤带上。

腰刀、火镰、托海是乌珠穆沁男子的一种妆饰。佩戴方法主要是在右边的托海系腰刀系带,左边的托海系火镰系绳。老年人和轻年人的佩戴方式有所不同。老年人的腰刀是上下两端没有镌刻花纹的光滑的铜顶饰,中间用细铜丝缠绕的檀香大刀鞘,配有象牙筷子和骨把腰刀。青年人的腰刀是上下两端镌刻花纹的银顶饰,中间用六根银丝缠绕黑檀香木刀鞘。老年人佩戴的托海是镌刻云纹图案的黄铜托海和火龙图案的红铜托海,而青年人戴的是镶嵌红珍珠或镌刻各种图案的银制托海。老年人佩戴的火镰是镌刻云纹图案的黄铜火镰或多种花纹的红铜火镰,而青年人主要佩戴镌刻各种花纹镶嵌绿松石或红珊瑚的大火镰。

褡裢:在乌珠穆沁按年龄结构大致分四种。大体上约2尺长、0.4尺宽,大部分选用兰色、黄色、红色、棕色、绿色等绸缎,两头用库锦镶宽边缝合,若是香牛皮褡裢两头要用食指宽的银条夹合,中间留长条开口,便于装物品。

烟袋、烟荷包:乌珠穆沁男子对烟具的装饰非常讲究。多用檀香木錾花烟杆,配银烟和翡翠烟嘴的烟袋。把它装入圆筒形绸缎或香牛皮制作的襄袋后,插入靴靿和衬里之间,烟荷包多用绸缎、库锦或香牛皮。若用布料镶多种花纹图案,香牛皮下端用银镶边,袋口嵌有珊瑚的银卡,银卡连着银链子,头上挂银制小锅和烟签,表示男子汉富贵大度。

碗袋: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携带饭碗的习惯。把饭碗装入碗袋掖在后腰上,碗袋用绸缎,上面绣各种花纹,袋底有各种飘带,袋口叠六层缝合。

妇女服饰

乌珠穆沁女子服饰乌珠穆沁女子服饰蒙古袍:乌珠穆沁妇女的蒙古袍一般选用红色、绿色、天兰色、粉红色等不同花纹的、色彩鲜艳的绸缎作罩面,蒙古袍的脖领、大襟和开衩都用3—4种颜色的库锦镶边,扣子多为镶嵌绿松石、珊瑚银质纽扣。年轻姑娘和新媳妇的蒙古袍脖领和大襟的镶边大致相同,但袖口的镶边不同。

腰带:乌珠穆沁妇女的腰带通常用兰色、天兰色、绿色、橙绿色、黄绿、红棕色等颜色的丝绸,长约3米,使腰带一圈一圈地缠在腰上,突出胸部。

耳环、手镯、戒指:乌珠穆沁妇女的主要妆饰物,其佩戴方式和制作工艺都不同。耳环的制作材料有银、金、玉、珍珠,每付耳环有六个1—2寸长的坠子,戴在两只耳朵上。手镯用红铜、银、玉,手镯上嵌入物和镌刻各种花纹图案。青年妇女除两个大拇指外,其余八个手指上都戴镶嵌各种宝石的金、银戒指。但男子只能在右手拇指上戴扳指和无名指上戴金、银戒指,其他手指上不戴戒指。

戴“高” 年轻媳妇和姑娘在脖子上佩戴日月形状的镶嵌绿松石、珊瑚的用银元制作的“高”,在“高”的两个银箍上用红珊瑚、绿松石串成的带子系在后颈部位。

勃勒:乌珠穆沁妇女佩戴的一种首饰。新媳妇过门后必须戴1—2年,平时只戴一个,赶集时戴两个,第三年方可取下。勃勒的形状多为六角圆形饰物,周围镌刻花草图案,中间镶嵌珊瑚、六角都挂垂吊。勃勒上环配挂钩,挂在敖吉两腋上特制的扣上,下边系五颜六色的绸巾,卡在敖吉下摆之上。

塔图日:乌珠穆沁妇女首饰之一,它分合封额箍和开敝额箍两种。合封额箍的制作方法是在黑底合封的绸缎上把五个细长条的银钉整齐地钉在上面,外围用棕红珊瑚镶三层纹边,但最下层的纹边须用大的珊瑚镶制。十五条红、绿色幞头上配银制卡子,上面用小粒珊瑚串成斜格网带,并固定在额箍的第三层纹边上。额箍两个鬓角的定钉下边分别挂六条约一尺长的银链,银链的另一头挂在垂饰带的后挂钩上。

随合:意为垂饰带,是把一行行珊瑚、绿松石、珍珠钉在约一寸宽的黑布带上,横放在头顶的一种头饰。乌珠穆沁妇女最常见的“随合”是:将六块不同形状的银片,用银轴连在一起。最上端的圆月形银片上刻有檀香树图案;第二层的呈方形银片上刻有如意宝石图案;第三层的呈三角形银片上刻有吉祥结;第四层银片的正面刻带有三孔略折的长方形图案;第五层银片的两个“随合”的六指上分别配有六个银卡把三块红珊瑚上下串连;第六层银片上刻有孔眼的云纹图案的六个圆形勃勒。这样六种方式组成的“随合”叫六银“随合”,它只用称之为“后系链”和“前镖绳”的两个尾端配有银环的双银链相连接。

头饰:冬季乌珠穆沁妇女有戴围帽和缨帽的习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通常扎头巾。年轻女子喜爱扎绣的各种精美花纹的头巾,色泽主要有黄绿色、红色、天兰色、深绿色、红棕色等。多选用丝绸作料,长约6尺左右,把头巾一圈一圈地缠绕在头上,头巾的一端掖在右鬓角上。

儿童服饰

乌珠穆沁儿童服饰乌珠穆沁儿童服饰开裆裤:蒙古语“恩格”,在乌珠穆沁孩子从爬行到五、六岁都穿棉或皮制作的开裆裤,此装上衣和下裤为一体,上襟缀有扣子。

软袜:蒙古语称“拜布嘎”,则代替靴、鞋的棉制或皮制的软袜子。其制作方法是根据孩子脚的大小缝制袜底和袜腰,上面缝系带,穿后系上系带即可。

三角帽:蒙语称“玛胡萨”,是家人为孩子缝制的,款式象雨衣帽式的尖顶,呈三角形的帽子。

乌珠穆沁人从不丢弃孩子已小或旧的衣物,而继续让其弟妹穿戴。刚刚有孩子的人家,有的不给新生婴儿做新衣裳,而从子女多的家庭索求孩子们的旧衣裳为自己的孩子穿戴,从不嫌弃。

其它装饰

乌珠穆沁男子在脖子上佩戴黑色花纹天然形成的宝石,据说这种石头有防治疾病的功能。乌珠穆沁人讲究佩戴或使用白颜色的贝螺。由于白色贝螺象征吉祥,因此戴在身上可预防受内伤或骨折。

绿松石:乌珠穆沁人非常珍惜绿松石。据说绿松石有定魂之功能,所以带在身上可防治肝胆疾病。在脖子上佩戴黄颜色琥珀,可防肺病。

金银戒指:乌珠穆沁男子喜爱在右手无名指上戴金、银戒指。因为无名指是生命之要,所以戒指戴在无名指上可保全性命。

白玉石:乌珠穆沁人有使用白玉石的习俗。因为把白玉石转子扣在腰带上或用白玉石制作扣钩和烟觜。

在乌珠穆沁喜欢用优质的燧石、玛瑙、玉石制作袋嘴。因为这些石制烟嘴在寒冷的冬天在野外吸烟时嘴唇不裂。

鼻烟壶:在乌珠穆沁除儿童外都喜爱用隧石、玛瑙、瓷等材料制作鼻烟壶。在节假日或日常生活中相互请安问好时有交换鼻烟壶的礼节。

褡裢:鼻烟壶的口袋叫褡裢,约1尺多长,5寸宽,中间直开口,用绸缎或香牛皮制作,佩戴在左侧腰带上。

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

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一种古老、传统服装。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领、衣襟、袖口皆用漂亮的花边点缀,作有艳丽的镶边。袍色因人而异,男子多喜欢兰色、浅兰色,而女子多喜欢绿色、红色、粉红色。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长为15--20市尺。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

蒙古靴,牧民穿的靴子有几种,一种叫蒙古靴 ,用涩面的香牛皮制作,靴头粗笨,靴尖上翘,腰长且帮上镶有刺绣或革制的图案,筒口宽大呈马蹄形,四季都穿。另一种叫马靴,圆头长腰,结实耐用。还有一种为毡靴,俗称毡圪垯,保暖极强,是冬季劳作、行走、放牧时的用物。

顾固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黑塔,汉文史籍称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的首饰,能显示出妇女的身份贵贱和社会地位。这种高冠,一般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高约一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彩。元代后,这种首饰失传。但在发掘的元代的蒙古贵族陵墓中,多有顾固冠出土,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反映了元代蒙古民族精湛的工艺水平。

历史沿革

乌珠穆沁有“采葡萄的人”之意。13 世纪初, 生活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乌珠穆沁查干莎拉的卫拉特人, 因金秋时节总要采集野生葡萄酿酒, 被称为乌珠穆沁人。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托雷留守的阿尔泰山脉为蒙古高原中部驻帐领地, 当时乌珠穆沁部就包含其中。北元时期, 达延汗之孙博第阿喇克的第三子翁滚都拉尔所辖部落, 开始沿用乌珠穆沁的名字, 以纪念他们曾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驻牧。后金太祖时期, 乌珠穆沁部落首领率部迁到克鲁伦河一带, 后因漠北蒙古部族之间的纷争, 南迁至大兴安岭以西宝格达山以南的草场, 后归附满清。

顺治三年乌珠穆沁部被分为左、右翼两旗, 俗称东、西乌珠穆沁。由于当时阿尔泰山与中亚伊斯兰各民族交往频繁, 乌珠穆沁蒙古人的服饰在装饰形式、款式风格、面料色彩、制作工艺等方面, 保留了部分伊斯兰文化的特征, 显示出强烈的艳丽色彩和繁复装饰的风格。乌珠穆沁部的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 面料敦厚粗犷, 其整体表现出质朴沉稳、雄健奔放的风格。其传统服饰由长袍、腰带、靴子, 帽饰等构成, 长袍是乌珠穆沁部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主体, 在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上展现出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及游牧民族的精神内涵。

色彩象征

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得勒钥苏"汉语译为"袍子经", 阐述牧民裁剪、缝制蒙古袍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定式。每个开始会拿针的女孩子, 就开始解读这本”袍子经“, 直到生命的终结。色彩是袍子经的第一个章节, 它给人最大的感觉是鲜艳。

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部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意义。白色是乳汁的颜色, 象征着纯洁善良和美好, 标志吉祥幸福和富庶。13 世纪写成的《蒙古秘史》中提到建九游之白纛奉成吉思汗以罕号焉, 白色在蒙古人生活中处处可见。乌珠穆沁牧民把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称为"查干萨日", 意为"白月", 象征一年的开始。在炎热的夏天男女老少都喜穿白色长袍配黄色、红色、蓝色腰带, 戴白色头巾, 表示喜庆, 并用以防暑和保持清洁卫生。蒙古族同时也非常喜欢青色(蓝色) , 1206 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时亦号其国呼和蒙古勒——“青色蒙古”。它象征蓝天、象征永恒、象征坚贞和忠诚, 认为青色是代表蒙古民族的神圣色彩。蒙古民族正因为喜欢青色所以生活中的装饰图案、建筑都多用青色。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汉语意思即是青色的城市。棕色是土壤的颜色, 象征着大地母亲; 绿色是青草的颜色, 象征着生命繁衍不息, 标志着繁荣非昌盛等; 黄色标志光芒、灿烂和崇高等。

色彩分析

乌珠穆沁部蒙古袍的配色折射出蒙古族人民坦荡率直、热情果断、是非分明的民族性格, 这种与民族性格统一的审美是能够反映民族心理冲动的高品级的审美。

色彩对比

乌珠穆沁部落的传统蒙古袍常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 以红、黄、蓝、绿、青、紫、粉、白、黑、深赭等对视觉冲击力强的纯色为主, 配色数量丰富。乌珠穆沁传统蒙古族服饰对红与绿、黄与紫及橙与蓝等纯度高、反差大的色彩运用反映出蒙古人对鲜艳色彩的偏好, 草原生活是单调寂寥的, 只有鲜亮的色彩才能表达生命的激情与活力。而配色中黑、金等间色的采用使得的蒙古族服饰呈现出大气沉稳的审美观, 折射出其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

乌珠穆沁部落的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对比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镶边。乌珠穆沁部蒙古袍的镶边鲜艳华贵、绚丽多彩、对比鲜明。大都采用红、黄、蓝、绿、金银等鲜明而艳丽的颜色,注重镶边与长袍布料之间、镶边与镶边之间的色彩对比。在长袍的领、门襟、袖口、侧襟、底摆装饰镶边, 连开衩的顶部也要做出装饰, 使开衩处的装饰或图案饱满圆润。如此繁复精致的镶边, 以色块递增或并列的规律拼接, 构成明快和谐、生动活泼的色彩效果。这样复杂的色彩堆积在图纹饰边中进行, 整体效果不会喧宾夺主, 强化了服饰及其配件间的整体协调统一, 延展了服饰文化的视觉创作艺术空间, 加强了服装整体效果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传达。

(2)腰带的配色。腰带在传统蒙古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身份尊严的象征。在色彩搭配上, 乌珠穆沁的青年女袍多用镂有金银图案的绯红色、粉红色、鲜绿色、深绿色锦缎, 紫红色、褐色、石青色、靛蓝色、深绿色、鲜绿色, 淡绿色锦缎, 搭配与长袍色彩呈对比色的腰带, 如紫红色长袍配金黄色腰带, 靛蓝色长袍配橘黄色腰带, 鲜绿色长袍配玫瑰红腰带, 粉红色配蔚蓝色腰带等等。青年男长袍多用靛蓝、宝蓝、浅棕、黄褐色锦缎, 蔚蓝色的长袍搭配黄色、橘黄色、橘红色、红色腰带。中老年长袍则多用靛蓝、深棕、深绿、紫褐、紫红色的长袍搭配与长袍基本同色系的不同深浅的腰带。

(3)面料的选择。乌珠穆沁部蒙古袍色彩的另一特点是面料的选择。特别强调面料品质与服装造型和色彩的设计和谐统一。如粗犷的光板皮料, 肌理特点明显, 很好的配合了长袍造型特征突出、随意性强的特点。面料的组合使用也在服装制作中大量出现, 不同材料肌理的对比使用丰富了服装的视觉效果。最常使用的是皮毛和锦缎、团花缎、柞丝绸的组合方式。蒙古袍的面料在外观肌理、物理性能以及可塑性方面都恰当的表现了服饰造型和色彩风格。多采用光板绵羊皮、棉布或毛向内的羊毛裘、自捻羊毛制成的毡等, 粗犷凝重中显现生命的朴实单纯,温暖中洋溢着自然的生机,材料富有原始情趣和肌理美感。

色彩调和

乌珠穆沁传统蒙古袍服饰色彩虽然鲜艳明丽, 却不杂乱, 在处理色彩主次关系上, 多采用色彩面积大小来调和统一服装色彩, 表现出对比和谐的审美情调。通常以蒙古袍全身色彩为主色调, 在服装配色中占优势, 精美的镶边装饰和腰带做点缀, 利用饰品和附件色彩对比增加情趣。蒙古袍的主体色彩、各种镶边和滚边刺绣色彩对比虽然很强烈, 但蒙古袍全身的主体色彩面积达到服装总面积的75%,构成以主面积为基础的主色调, 达到视觉统一的效果, 服装整体看上去既艳丽, 却不失整体美, 整体服装在对比中实现了风格的统一。

乌珠穆沁传统蒙古袍的镶边装饰, 形成了自然处理镶边色彩对比关系的方法。如在处理对比强烈的色彩关系时常常留空, 也叫留“水流” , 即露出较窄的服装底布, 或加饰金银边等其他过渡色来进行调和。蒙古族镶边设色非常讲究, 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色彩搭配, 都反映出蒙古族长期积淀的艺术审美功力、世代相承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情感世界。镶边色彩或强烈对比,浓郁热烈, 或淡雅协调, 含蓄婉约, 充分展示了蒙古族民间艺术简练、拙朴、明快、绚丽的色彩之美。即使是配色深沉的蒙古袍,通过金银色的刺绣、装饰、巧妙的选择搭配和色与色的过渡, 产生了类似音乐中优美旋律的感觉。乌珠穆沁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自觉或不自觉的在镶边、装饰、配饰中利用了颜色对比调和的规律, 使服装色彩具备了游牧民族的个性, 达到了用色的很高境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