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9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2]
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2]
中国当代文学史[2]
当代写作与当代批评[2]
(1)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4年。[2]
(2)第十届《上海文学》奖(理论奖),2013年。
(3)“娇子﹒未来大家”中国青年批评家奖,2011年。[2]
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2]
(1)《无法命名的个人》,《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2]
(2)《当代小资产阶级的历史意识和主体想象》,《文学评论》,2013年第2期。
(3)《历史重建和历史叙事的困境》,《文艺研究》2013年第8期。[2]
(4)《妥协的结局和解放的难度——重读<人生>》,《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
(5)《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新华文摘》,2008年第5期。[2]
(6)《80后,怎么办》,《今天》(香港)102期。[2]
(1)《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
(2)《分裂的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
(3)《现场的角力》,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2]
(4)《所有未来的倒影:戴潍娜、杨庆祥、严彬三人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18年11月[3]
(1)新时期文学的转折——以1985年为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年)[2]
(2)重叙“中国故事”——新世纪小说叙事研究,明德青年学者计划(2013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