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道”,原本是路的意思。路有出发点,有目的地,也有由此及彼的过程。道家的“道”就是由路的这些意义抽象、升华而来。道家用一个“大”字来礼赞它,称之为“大道”。“大道”既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又是天地万物的归宿,还是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也受“大道”的支配。道家对“道”的阐释,有把自然人文化和把人文自然化的倾向。不过,其落脚点仍在人文,只是强调人文本于自然,应效法自然而已。作者从事到家研究二十几年,1992年出版过《无为论》,1998年出版这本《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00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道家演义》。岳麓书社再版《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时,作者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使之进一步完善。
不管是衰世还是盛世,道家都对文学艺术的发有促进作用。衰世文人用道家来医治创伤,盛世文人用道家来助长豪气。同是受道家影响,衰世与盛世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貌同而神异。
书评
不管是衰世还是盛世,道家都对文学艺术的发有促进作用。衰世文人用道家来医治创伤,盛世文人用道家来助长豪气。同是受道家影响,衰世与盛世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貌同而神异。本书就是从各方面来全面阐述了道家对于文学的影响。
前言(1)
第一编 道家总论(1)
第一章 关于道家(1)
第一节 道家的基本特点(1)
第二节 道家的主要典籍(8)
第二章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13)
第一节 道家同道教的区别(13)
第二节 道教对道家思想的继承(16)
第三章 道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27)
第二编 老子(41)
第一章 老子思想的渊源与特点(41)
第一节 老子其人其书考略(41)
第二节 老子思想的渊源(46)
第三节 老子之“道”的特点(55)
第二章 老子的“圣人”观(59)
第一节 《老子》中“圣人”的内涵(59)
第二节 后世对老子“圣人”的解读与重构(61)
第三章 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与理想(71)
第一节 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71)
第二节 老子的社会文化理想(80)
第三编 庄子学派(83)
第一章 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83)
第一节 庄子所处的时代及其人其书(83)
第二节 老庄同周文化、楚文化及中原古文化
之关系(92)
第三节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之异同(106)
第二章庄子的悲剧意识与化解方式(110)
第一节 庄子对人生矛盾的揭示(110)
第二节 庄子化解人生悲剧的方式(116)
第三章 庄子的社会文化批判及其理想(129)
第一节 庄子进行社会文化批判的标尺(129)
第二节 庄子对儒墨名法以及世俗的批判(132)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文化理想(136)
第四编 黄老学派(143)
第一章 黄老派形成之时地考索(143)
第一节 黄老派产生之时间(143)
第二节 黄老派产生之地域(147)
第二章 黄老派之代表作——《黄老帛书》 (150)
第一节 《黄老帛书》成书年代考辨(150)
第二节 黄帝传说与《黄老帛书》 (155)
第三节 从《黄老帛书》看黄帝与老子的关系(164)
第三章 黄老派在战国中后期的发展(170)
第一节稷下黄老学派(170)
第二节 申、韩的黄老思想(184)
第三节 《鹗冠子》、《文子》、《吕氏春秋》诸书的黄老思想(191)
第四章 汉初黄老理论的实施及总结(206)
第一节 黄老理论实施的社会条件(206)
第二节 黄老理论实施的大致情况(207)
第三节 黄老派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213)
第四节 司马谈、刘安的黄老思想(214)
第五编 道家对文学的影响(219)
第一章 道家的美学思想(219)
第一节 “道”所隐含的审美意蕴(219)
第二节 美的相对性与艺术创造原则(226)
第二章 老庄的文学特色(232)
第一节 哲理性与文学性的统一(232)
第二节 寓言与非寓言的模糊(237)
第三章 道家思想与楚辞(245)
第一节 屈原与老庄的相通之处(245)
第二节 屈原思想的黄老特征(249)
第四章 道家思想与汉代文学(256)
第一节 黄老思想与两汉文学(256)
第二节 老庄思想与两汉文学(261)
第三节 道家的审美趋向对汉代文学的影响(265)
第五章 道家思想与魏晋南北朝文学(269)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建安文学(269)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与魏末文学(276)
第三节 道家思想与两晋文学(283)
第四节 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290)
第五节 道家思想与南朝文学(297)
第六章 道家思想与唐代文学(302)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初唐文学(302)
第二节 道家思想对盛唐士人的影响(312)
第三节 道家思想对盛唐诗风的影响(323)
第四节 道家思想与中晚唐文学(332)
第七章 道家思想与宋代文学(341)
第一节 道家思想对北宋作家生活与思想的影响(341)
第二节 道家思想对北宋文学创作的影响(346)
第三节 道家思想与南宋文学(358)
第八章 道家思想与元明清文学(366)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元散曲 (366)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与元明清戏曲(375)
第三节 道家思想与明清小说(382)
后记(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