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鳃口文昌鱼

白氏鳃口文昌鱼

中文名 白氏文昌鱼
界: 动物界
科: 文昌鱼科
纲: 鱼纲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学名:

中文名:白氏鳃口文昌鱼

科中文名:文昌鱼科[1]

科名:Branchiostomatidae

形态特征

体呈白色半透明,两端尖,体侧扁,具贯穿头尾之脊索。口几乎位於中线上,围鳃腔封闭,身体两侧皆有鳃裂及生殖腺,腹褶对称且沿腹侧直达围鳃腔孔後,不与腹鳍相连。平均体长约25mm(6.5-44),背鳍基室数约307(274-374),腹鳍基室数约59(47-92),肌节数共65(63-66),分别为围鳃腔孔前37(35-38)+围鳃腔孔与肛门间17(16-18)+肛门後11(9-12),生殖腺数最高可达27,最小成熟个体长23.5mm。心脏仅为能跳动的腹血管,血液无色;脑不发达,仅有脑神经2对;排泄器官为按节排列的许多肾管,各自单独向外开口于围鳃腔;体背中央有1条低的背鳍褶,尾鳍矛状;腹部有1对腹褶,其会合处有腹孔;肛门接近尾鳍;全体半透明。雄鱼的生殖腺白色,雌鱼的柠檬黄色。1龄鱼体长18~22毫米,2龄平均体长29毫米,3龄平均体长45毫米;高龄鱼体长可达63毫米(见于厦门)。寿命3~4年。[1]

生活习性

栖息於温暖浅海域的底砂中,仅露出前端以滤食。生活在水深8~15米、水质澄清、潮流缓慢、底质为沙的海区,营潜居生活;潜沙时,倒卧潜入疏松的沙质滩里,然后再把前端露出滩面。刘五店的该种密集区,其底质为:碎贝壳占3.0%~4.0%,直径1.0~1.5毫米的沙子占36.5%,直径0.5~1.0毫米的沙子占42.5%,直径0.5毫米以下的沙子占18.0%。游泳能力弱,钻沙本领强,移动范围不大。盐度低于15时不能正常生活,适宜生长的盐度为21.0~31.6。[1]

营养方式

植物食性,摄食硅藻,主要种类有圆筛藻、小环藻、舟形藻等。以过滤方式取食。[1]

繁殖规律

1龄时部分个体达性成熟,3龄时全部个体达性成熟;雄雌异体,体外受精。2龄的成熟雌体,1年内产卵2次,第一次在6~7月,第二次在12月上旬;3龄的成熟雌体,年初有部分个体开始产卵,5月进入产卵高峰期,到了11月下旬仍有部分个体在产卵。4龄个体性腺完全消失,并于每年的4月以后全部死亡。[1]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於东亚海域,从日本南部沿著中国海岸线,经台湾、菲律宾群岛、东印度群岛、印度、新加坡、泰国、香港,往南往东到澳洲北部,以及位於西印度海的马达加斯加、非洲东南部。台湾东北角、金门、马祖海域。[1]

作用价值

中国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世界上惟有我国福建厦门市的刘五店形成该鱼渔场,历史上以20世纪30年代的产量最高,年产曾达250吨,但自70年代以后形不成渔场,现在该鱼已处于濒危状态。属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间的过渡物种,虽不是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但可能接近脊椎动物的祖先谱系,为研究动物进化重要的活化石。为保护该鱼自然资源,中国于2000年在厦门市设立了国家级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又于2004年在山东青岛市设立了地市级文昌鱼自然保护区(面积62千米2)。该鱼的人工繁殖,已分别在青岛市和厦门市获得成功,但尚未进入生产阶段。仅於大陆具食用价值,可炒蛋或炒肉食用。[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