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黏膜脱垂

尿道黏膜脱垂

又称 尿道黏膜外翻
就诊科室 儿科、泌尿外科
常见发病部位 尿道
目录导航

病因

主要是由于尿道壁的薄弱,可因先天发育不良,分娩损伤,绝经后尿道周围组织萎缩或全身衰弱所致。可在腹内压突然增加(剧烈咳嗽,突然负重)后突然发生,亦可是缓慢起病逐渐发声的。[1]

发病机制

尿道黏膜脱垂尿道黏膜脱垂女性尿道垂直向下,短而宽,若肌层弹力纤维较薄弱周围组织松弛,黏膜发育超过肌层,尿道黏膜尤其后壁便向下翻出尿道外,形成部分性尿道黏膜脱垂。如尿道壁也松弛则整个尿道黏膜脱出形成完全性尿道黏膜脱垂脱垂黏膜因受尿道口环形压迫、衣物摩擦刺激等充血水肿甚至血管栓塞及坏死,亦可继发感染、糜烂等。

临床表现

1.可有尿频、尿急及排尿疼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2.尿道口出血 活动后发现尿道口处出血,量或多或少。

3.尿道口肿块 可见环形或半环形紫红色肿块脱出,尿道口位于肿块中央,插入导尿管见有尿液流出。也可伴有感染、糜烂、片状坏死或有脓苔黏附、有血性浆液性分泌物及臭味。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如因脱垂黏膜肿胀遮盖尿道口,而不易分辨时,可观察排尿或用尿道探子导尿管试插尿道口,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输尿管囊肿脱出:异位输尿管囊肿经膀胱颈部和尿道脱出于尿道口外成为一大而紫红色的肿块,形似尿道黏膜脱垂。但输尿管囊肿脱出多能自行复位,有时囊肿处可见到输尿管开口但导尿管不能从囊肿中央插入。

2.尿道肉阜:同为较易出血的尿道口肿块相比之下,尿道肉阜体积较小,基底常附着于尿道口后壁插入导尿管后,可见鲜红色息肉样肿块位于导管一侧而非呈现外翻包绕状。

3.尿道癌:为易出血的尿道口肿块。尿道触诊时可发现尿道增粗变硬、肿块亦硬。腹股沟淋巴结及远处淋巴结可扪及增大、变硬的转移征象。活组织检查可明确其性质

4.膀胱脱垂:是指膀胱经尿道膨出的病变,多在腹压增加时发生。脱垂的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呈暗红色,酷似尿道黏膜脱垂。但膀胱脱垂肿物一般可还纳,有时还可见到膀胱三角区和输尿管开口。

治疗

1.保守治疗 对于行经前女孩、轻度黏膜脱垂者,可先采用保守治疗应用抗生素,局部涂雌激素油膏及热水坐浴。绝经期妇女可口服雌激素,如替勃龙(利维爱)等,并行脱垂复位

2.手术治疗 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黏膜脱垂明显者,尤其嵌顿性脱垂者。手术方法一般采用环形切除切除时勿用力向外牵拉尿道黏膜,以免切除过多。也有用环扎术:尿道内置一导尿管,在脱出黏膜的基底部用4号丝线缚扎于导尿管上,让其坏死脱落。

3.放射式电凝 在脱垂的黏膜四周做放射式电凝,每两周1次,数次后因纤维化而回缩。[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