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茂之,笔名:东方鹤,1947年出生,山东省枣庄市人,1968年4月入伍,1969年3月入党,先后在解放军班、营、团、师及军区、总部等基层和机关工作过,曾任文书,政治处书记,师宣传科干事,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编研室干事,《前卫文艺》编辑、中央军委办公厅政治部干事、军委办公厅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办公室秘书、总参炮兵部师职干事、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原副院长,,空军装备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少将军衔。两次荣立三等功,2000年被评为军委办公厅优秀共产党员。
在完成正常军务工作的同时,多年来坚持业余写作。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散文集《武将文官》,诗集《我站在岁末年首》,报告文学集《纯金的金婚》,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上、下),散文集《慈母圣歌》、《感激》,中篇小说《县长罢官记》,电视文献片文学本《神剑》;主编人物特写集《华夏一枝梅》,《张爱萍传》评论专集《儒将史诗》。已有400多万字作品问世。
《张爱萍传》获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解放军文艺奖;报告文学《铁手余小传》、《寄往密西西比河的信》及散文《金翅银鳞》,获济南军区优秀文学作品奖;报告文学《奇迹在这里崛起》、《蔡大刀勇辟新路》分别获全国开 拓老龄事业征文一、二等奖;《张爱萍与台儿庄大战》获中国青年报优质奖;《张爱萍香港访故地》获解放军报优质奖;特写《宝刀金辉》获《人民日报》“当代共产党员”江铜杯文艺特写征文二等奖,评论《真诚是诗的灵魂》获解放军报“强人杯”书评征文奖,特写《在将军家作客》获全国“忘年交”征文二等奖,散文《金婚庆典》获“国际家庭年”征文二等奖,2007年为纪念建军80周年由中国报纸副刊协会和《解放军报》举办的征文中,作品《宗旨颂》荣获一等奖。
究院的影视摄制发行中心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运转。计划中的崇高人选,涵盖了近百位人物,并根据崇高的尺度与标准仍在不断添加中。季羡林、张岱年、吴阶平、钱伟长、邓稼先、陈能宽、程开甲、张爱萍、李耀文、贺敬之……这一长串名字,浓缩着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人生精华和人格力量。由于不少人物年事已高,拍摄也就有了抢救性的重大意义,更有了弥足珍贵的史料文献价值。为此,贺茂之玩命似的带领年轻人们四下奔波拍摄,在撰写发表了56位人物文章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16位人物的拍摄任务。
除此,研究院还发起或参与了一系列全国性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在首次举办的“中国走进崇高理论研讨会”上,嘉朋满坐,贤者云集,与会的专家、学者、教授和崇高践行者,认定并确立了“走进崇高”的理论,并为其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军人的崇高书画艺术大展”上,首次把军委主席胡锦涛倡导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界定为军人的崇高之最佳标准,并用诗歌、书法、绘画、制印、雕塑等艺术形式予以表现和解读,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载春秋,三载辛劳。三年来的实践证明,走向崇高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应者如云。因为,这也是信仰的力量!不但迟浩田上将这样的原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对走进崇高的事业十分支持,也让许多普通人走进了支持贺茂之和“走进崇高研究院”的行列。
武警总部退休干部朱琴音,第一次来到走进崇高研究院就为之震撼:“啊!你们在研究崇高啊,这是在为社会做大事情呀!”她竟在这个小院里看了近一个小时,说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主动向贺茂之报名,要给研究院当义工。
年近60的转业干部李娜,从网上看到“走进崇高研究院”的介绍后,主动跑到研究院,第一句话就是:“我看了你们的网站,你们做的事情太伟大太崇高了!”然后主动介绍了自己的经历、身份、特长,说:“有什么事你尽管吩咐,我参加定了!”
71岁高龄的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诗人、翻译家郑土生,多次写诗称赞走进崇高研究院、称赞崇高,并冒着严寒,骑自行车赶到研究院参观学习,还当场赋诗表示:“愿做走进崇高大旗下的一名新兵、老兵!”
浙江天台县高中学生杨天易随父母参观了研究院,回去后就写了篇文章,表示“一家三口愿做走进崇高研究院的义工”。北京先农坛体校两个党支部,专程到走进崇高研究院过党组织活动,党员们普遍反映受到震撼。
走进崇高研究院迄今已经接待近千人次参观访问,刚创办不久的走进崇高研究院网站点击率也达13000多人次。
高扬着“走进崇高”的大旗,退休将军贺茂之义无返顾地前行。宣传崇高思想,弘扬崇高精神,盛赞崇高行为,激励和教育人们走进崇高、拥有崇高,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已成为他在人生第二个春天中孜孜不倦的最高追求!
贺茂之穷数年之心智完成了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以东方鹤为笔名出版。这在当时“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现实与思潮甚嚣尘上之际,成为一部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一时好评如潮。当年10月,《张爱萍传》成为全国第二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品评选工程中12部获奖作品之一。
正是在张爱萍将军身边工作,以及为这位传奇将军写作传记的岁月中,引发了贺茂之对于崇高的愈来愈深入的思考。他深为中国图书市场充斥的所谓“成功学”所困惑:什么办公室厚黑学、希特勒奋斗史、官场读心术……明明是跑官、要官、耍权术、耍阴谋、不择手段“成功”的图书垃圾,还美其名曰“成才之道”、“发财之道”;另一方面,他更为现实中的行贿受贿、营私舞弊、声色犬马及假冒伪劣、欺行霸市、惟利是图等丑行恶状而痛心疾首,夜不能寐。以逃避崇高、不屑谈理想信念为“时髦”的现实境况,让他不能不拍案而起做点什么。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缺乏崇高,这个人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团体没有崇高,这个团体就是乌合之众;一个国家缺乏崇高,这个国家就没有生机、没有力量、没有希望。”
于是,《张爱萍传》出版之后,贺茂之就列了个提纲,计划编撰“走进崇高丛书”,丛书分3个部分,“走近大师、走近将军、走近英杰”。而丛书彰显的亮点就是“崇高”。
继编写出版了《崇高的震撼——来自汶川大地震的报告》后,贺茂之马不停蹄,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攀峰越岭,跃上一座座理论高地,相继写出《走进崇高》《中外崇高论》《崇高的位置》等一系列“走进崇高丛书”,同时,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几十家权威媒体发表了《崇高与和谐》《走进崇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论走进崇高》《军人的崇高》《将军话崇高》等理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