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廉政历史故事剧《清官第一》剧照剧目:《清官第一》
剧种:新昌调腔
首映时间:2011年10月
创作:新昌调腔剧团
演出:新昌调腔剧团
主要人物:甄完,曹吉祥,朱祁钰
新昌调腔《清官第一》,以新昌籍明代历史人物甄完任河南左布政使时,治理黄河与惩治贪官污吏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原创历史故事剧《清官第一》,由新昌调腔剧团精心创编而成,11月1日将登上杭州舞台,继而晋京长安大戏院献演。
甄完,出生于明朝洪武年间,浙江新昌十九峰下岩泉村人。甄完家境贫寒,勤奋好学。一天放牛路过村中私塾,听见里面书声朗朗,不禁好奇地趴在窗户下听。这一听就让甄完入了迷,打那以后,每当放牛路过这里,甄完都要到窗下偷听先生的讲授。一次,先生终于发现了这名额外的学生。当先生认真地考问完这个放牛娃以后,先生为甄完惊人的记忆力而赞叹,并称之为“奇才”,先生准许甄完免费到私塾听课。从此甄完开始了求知学问。
明朝永乐十八年,甄完考中举人。永乐十九年,甄完上京赶考中了进士,于宣德元年出任刑部主事,被朝廷派往山东处理朱高煦叛乱一案。以秉公办案出名。景泰三年任河南左布政使,主治黄河水患。为官期间,甄完廉洁爱民,政绩突出,令当地百姓交口称颂。然而,正因为如此,甄完受到一些官僚的猜忌和陷害,于景泰六年,借病辞官返乡。后来,皇帝朱祁钰经过多方清查,证实了甄完的清正廉洁,深受感动,特御书“清官第一”匾额,予以嘉奖。
甄完为官期间,甄完廉洁爱民,政绩突出,令当地百姓交口称颂。如今,清官甄完的故事以新昌调腔的形式,搬上了21世纪的舞台,激励、教育当代广大干部进一步增强崇廉尚洁意识。曲折的故事情节融合当地人最亲切熟悉的调腔曲风,大型调腔廉政历史故事剧《清官第一》受到了新昌人的欢迎。
《清官第一》剧照以新昌籍明代历史人物甄完任河南左布政使时,治理黄河与惩治贪官污吏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原创历史故事剧《清官第一》,由新昌调腔剧团精心创编而成,11月1日将登上杭州的舞台,继而晋京长安大戏院献演。
新昌县文化中心排练场,却热火朝天。“王莺,给你的新台词明天要全部脱本,新改的唱腔也要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在剧中扮演甄完一角的女老生王莺已记不得这是第几十次改剧本了。
明朝洪武年间,出生在风光秀丽的穿岩十九峰山麓岩泉村的甄完,从小家境贫寒,勤奋好学。永乐十八年中举,翌年中进士。宣德元年任刑部主事,被派往山东处理朱高煦叛乱一案,以秉公办案出名。景泰三年任河南左布政使,主治黄河水患。为官期间,甄完廉洁爱民,政绩突出,令当地百姓交口称颂。然而,正因为如此,甄完受到一些官僚的猜忌和陷害,于景泰六年,借病辞官返乡。后皇帝朱祁钰经过多方清查,证实甄完清正廉洁,特御书“清官第一”匾额。
2010年初,新昌深入推进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选取了甄完的历史故事,组建了创作团队,经实地考察和大量的资料收集,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心打造了这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廉政精品戏剧《清官第一》。自去年10月以来,该剧先后在嵊州、新昌、绍兴等地汇报演出,出人意料地场场爆满,好评如潮。今年2月,被绍兴市演出业协会评为“绍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十大演艺盛事”之一。“这出戏之所以受到欢迎,会给每一位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编导尝试着将现代的、多元的艺术样式与传统的戏曲元素相融合,是新时期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种全新演绎,表现出别样的感染力。”第一次看调腔的90后大学生周丽红说,《清官第一》这部历史剧催人泪下,很感人。让我们不但了解了新昌调腔,而且知道了新昌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很受教育。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林称赞,该剧围绕“为官清廉、亲民爱民”主题,以调腔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甄完一心为民的一片丹心,一尘不染的一身正气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这也是新昌在廉政文化中,探索以本土民俗文化为载体,以富有地方特色和乡野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倡导廉政理念、弘扬廉政文化、加强廉政教育的成功实践。
以戏曲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为载体,表现廉政建设的主题,用艺术语言的形象魅力和春风化雨的功能,使廉政建设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深入人心,使民族传统文化中崇尚廉洁的精神深入人心,有利于在各级党政干部心中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台“廉政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出,还是一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文化创新实事。
新昌地区的戏曲,最出名的当然是调腔。“调腔”是在元朝时期,南腔、北调的碰撞下产生的,在明清时期,曾以杭州为中心,流行于宁波绍兴台州温州及浙西部分地区,风靡一时。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等原因,调腔衰落,调腔只在新昌这一个地方被保存了下来,但那时的调腔,可以说已是奄奄一息。
章华琴在17岁时考入新昌调腔训练班学习旦角,成为调腔第一批学员。从此章华琴与新昌调腔结下了一生的戏缘,见证了新昌调腔繁荣、鼎盛、衰落、重现生机等起起落落的整个发展史……
新昌县七星中学(2013年)
新昌县实验中学(2012年)
浙江省新昌县穿岩十九峰景区的南面有个岩泉村,这个村的岔路口,竖立着一个牌轩,上面刻着“清官第一”四个大字。据载,这是甄完受皇上诰封而竖的。
甄完是明代人,曾任河南布政使。1392年他出生在岩泉村,家里很穷,只有一间茅屋,但甄完读书很用功,从小帮助家里劳动,直到29岁那年才上京赶考。
从新昌进京赶考须过钱塘江。以前钱塘江上没有大桥,只有渡船,那天,他走到船埠刚要上船时,突然狂风怒吼,大雨倾盆,波涛翻滚,甄完望着江面自语道:“钱塘江呀钱塘江,请你平波息浪吧,我甄完若有官职做,决不贪赃枉法,定造福于民。”说也奇怪,甄完话音刚落,钱塘江上果然风平浪静了。于是,他一路平安地到达京城,并中了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后来连续提升,最后为河南布政使。
甄完在职期间,对国事勤勤恳恳,对百姓体恤同情,对自身克勤克俭,可谓公私分明。每天经他手过往的银子成千上万,但他分文不沾,全部纳入国库。甄完省吃俭用,余出来的银两资助家乡开凿了1000多级石阶的台头岭,便利乡民出入之行;另外还资助给了一些灾民。
甄完的清廉自然引起官僚们的不满和猜忌,在他背后大搞阴谋诡计,进行陷害。1455年甄完无奈辞官返乡。
甄完归乡途中的最后一天,到了嵊州境内一个村的水塘边,离家只有几公里路了,他一摸身上还有7个铜钿的盘缠费,于是随手递给了塘边洗脚的乞丐。他面对水塘叹道:“我甄某虽蒙有不白之冤,辞官回家,但自身清白如水塘也!”后人将这件事广为流传,并将这口塘称作“清水塘”。
甄完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年老父母和妻儿十分高兴,但家里无以生计,他只得告别双亲及家小,去东阳教书。
再说皇帝虽然准甄完辞官,过后回忆起他的为人处事,觉得后悔,就暗暗地派了一个特使,到新昌岩泉村察看甄完的府第及家产,证实一下甄完几十年来有否贪污。特使明察暗访后,回奏皇上:“甄布政,甄布政,长椽细瓦擂鼓门。八十公公打柴不够烧,七十婆婆纺棉不够穿,每天两只小船运菜还不够吃。”皇上闻奏,气得怒气冲天:一个小小布政使生活过得如此阔气,房子气派不说,还要八十人打柴,七十人纺棉,两只小船运菜下饭,这还了得!
后来经特使解释,皇上才恍然大悟。“长椽细瓦”是竹椽茅草,“擂鼓门”是用竹篾编的扁平圆形竹器当门;“八十公公”是甄完80岁的父亲,“七十婆婆”是他母亲,“两只小船”是两只鸭子,全家每天靠两只鸭子生下的蛋生活!特使还讲了“清水塘”的传闻。皇帝听了深受感动,急忙下旨诏甄完进京复职,同时又传谕拿文房四宝,封甄完为“清官第一”。两道圣旨到达岩泉村,甄完早已隐姓埋名不愿为官。
皇帝为嘉奖甄完布政使,颁旨在岩泉村口建造牌轩,写上“清官第一”四个大字,并规定大小官员路过此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
甄完母亲在甄完十六岁即去世,父亲在其中举之前去世(三十岁之前),所以八十公公,八十婆婆不是指甄完父母,甄完六十五岁辞官归隐,这里应该指的是甄完这对老夫妻(其妻子屠氏比甄完大两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