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熟香蕉(6)催熟是香蕉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全世界都在广泛使用,因成熟的香蕉软熟易损,实际生产中都是采摘青果以便于长途运输后销售,青果很难完成自熟过程,在上市前必须人工催熟。
一、乙烯利催熟法
催熟香蕉把香蕉直接放入浓度为1000-2000毫升/升的乙烯利溶液(40%的乙烯利水剂配制)里浸泡1分钟,沥去药液,捞起稍晾干,置于密闭的库房内催熟,每隔24小时通风换气1-2小时,果实经4-5天后可褪绿变黄。香蕉数量少时,可以装入薄膜袋中密封后置于适宜的室温下后熟。
此外,还可用喷雾器将浓度为1500×10-6-2000×10-6乙烯利溶液喷洒在装满香蕉的筐上和周围,左边喷3圈,右边喷3圈,喷雾均匀后,堆放在一起,用塑料布盖严,掌握好温湿度,使其产生乙烯,闷两天后揭去塑料布,3天后香蕉黄熟,即可上市销售和食用。
现在商业上大多用此法催熟。但此法催熟的香蕉,果肉软化速度比果皮转黄速度快,有时果肉成熟,而果皮着色尚不够均匀,采后病腐发生较快、病果率较高、果实的货架期较短、易断指。
二、气体催熟法
气体催熟需在有一定容量的专门催熟库房内进行,且要有较准确的气体流量和温、湿度控制系统,乙烯气体浓度为1:1000(乙烯与催熟室的空气容积比),室内薰蒸24小时。可用40%乙烯利水剂通过棉纱连接与配成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逐渐释放乙烯气体(每毫升乙烯利释放乙烯气体约7毫升)。用此法催熟,全果均匀黄熟,外观金黄色,果肉质地硬爽,果实货架期较长,好果率高。在销售地催熟无须翻箱浸果,既减少了病原菌接触传染的机会,又省工省时。但需注意的是,一定要使乙烯剂与浓碱反应逐渐释放乙烯,因为催熟后果皮的色泽与乙烯利释放乙烯的速度有关:若逐渐释放乙烯,催熟后,果皮的色泽与自然成熟的一样鲜亮,若将碱一次倒入乙烯利中,因放气过快,果实受到剧烈刺激,表面会呈“死褐色”,影响催熟效果。
三、熏烟催熟法
在一个密闭的小房子里,把香蕉堆放好(条蕉、梳樵或用竹箩装均可),点燃大香,待有烟气外溢时把房门关闭,两天后把香蕉取出,5-6天香蕉就会逐渐变黄成熟。过去多采用这种方法,方法简便。但缺点是熏蕉数量受到限制,成熟不均匀,时间也较长。如量少也可把果实叠放在干净的瓦缸内,缸内燃放不含硫磺的线香,缸口密封,夏季经2-3天,冬季经1周左右,把缸盖打开,取出果实晾放1-2天,果皮转黄,果具香味时即可销售。
催熟温湿度控制
温度在14-25℃之间均能使香蕉变为金黄色,可据此控制催熟温度以调节催熟速度。催熟香蕉的温度较低时,催熟的时间延长,效果也较差;温度高于28℃,香蕉会很快变软,叶绿素不能及时分解,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显现不出来,香蕉虽已变软,但果皮颜色难以转黄,香甜味也差,俗称“青皮熟”,商品价值较低。催熟香蕉的最适宜温度一般为20-22℃,如果温度高于适宜温度时,可进行人工通风和喷洒冷水降温;温度低时,可人工加温使其达到适宜温度。
香蕉催熟的适宜湿度为85%-90%,湿度低于80%时,香蕉不能正常黄熟。特别在冬季,温度低,香蕉受冻,空气湿度又低,在室内越放越干,黑皮越严重,熟不了,甚至腐烂。因此,要挑选未受冻的香蕉,及时用塑料袋装起来,选择上面所讲的催熟方法尽快催熟。或用人工喷水增湿度,使催熟的香蕉呈黄色,味道香甜,商品价值高。
果实催熟后表现为呼吸强度增高、果皮脱绿、果肉脱涩和软化加速。采用适当的人工催熟的果实与自然成熟的果实无论是外观品质,还是风味和内含物――总固形特、可溶性糖、酸度以及维生素C均无显著差异。催熟后的香蕉达到皮色褪绿变黄、果柄和果尖尚带绿色,呈现该品种特有的香气时,即可上货架进行销售。 [2]
1、看表面辨别催熟香蕉
购买香蕉时可以看看香蕉的表面,如果香蕉表面有麻点存在,就说明它们是自己成熟的香蕉,如果香蕉表面没有麻点存在,则说明这些香蕉是人工催熟的香蕉,因为人工催熟时,多使用化学药物,它是不能让香蕉表面出现麻点的。
2、看香蕉肉质辨别催熟香蕉
香蕉是不是催熟的,看香蕉的肉质也能分清,自然成熟的香蕉肉质多会比较软,而且甜味也比较重,而人工催熟的香蕉只是表面为黄色,里面的肉质去很硬,吃起来有种发生的感觉,而且甜味也很淡。
3、闻气味辨别催熟香蕉
购买香蕉时可以把香蕉放在鼻子下方闻一下,如果香蕉有自然的香气存在,就说明它是自然成熟的香蕉,但是香蕉表面要是有化学味道或者硫磺的味道存在,就是建议购买了,因为它们很可能就是用乙烯或者硫碘催熟的生香蕉。
乙烯利在强酸环境下比较稳定,但稀释后,就不太稳定了,特别当环境pH>3时,它就开始分解,生成乙烯分子和磷酸分子。乙烯分子有点像手枪的扳机,扳机一扣,发出信号,植物体内的成长基因或者叫衰老基因听到这个信号,就开始加速工作,表现出来,果实开始慢慢成熟。香蕉本身快成熟时,体内也会分泌出乙烯。用乙烯利催熟,无非是在香蕉自身分泌出的乙烯还不够多时,外加一些乙烯,让它快速成熟,相当于在它的后面推了它一把。
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005年发布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乙烯利被认定为一种农药,标准对番茄、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皮不可食)果肉中的乙烯利最大残留限量作了规定,要求每公斤果肉中最大残留量为2毫克。而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05毫克。这一标准与美国、世卫组织的标准差不多,甚至还要高一些。
美国环境署规定,苹果果肉乙烯利最大残留量为5mg/kg,番茄2mg/kg。世卫组织规定,番茄果肉乙烯利最大残留量为3mg/kg,甜瓜2mg/k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