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灸

压灸

中文名 压灸
发展历程 本法最早出现于八十年代中期
目录导航

概述

压灸,是指艾炷或艾制物在直接灸的过程中采用反复压灭的方法来达到治病目的一种灸法。压灸,严格地说,也可归属于无瘢痕灸法。
  
  本法最早出现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是采用艾炷直接灸百会穴以压舌板压灭的方式用于内耳眩晕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随着实践的增多,适应病证有所增加。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制作成丸状的艾叶为主要成份的艾制物进行压灸,临床上又称作丸灸法。更进一步扩大了应用范围。从已有的资料表明,压灸法对某些病证确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是艾炷压灸在操作上较为复杂,丸灸法的艾丸制作有一定难度,用者应根椐其适应病证选择使用。

操作方法


1.艾炷压灸法
    器械:艾绒、竹质弯舌板(或镊子)、弯剪、线香、凡士林膏、火柴、龙胆紫。
    操作:
    (1)百会穴灸法: 龙胆紫标出百会穴,将百会穴上头发剪去一块,如拇指或中指甲大。约1 cm见方暴露穴位,涂少许凡士林。嘱患者低坐矮凳,医者坐在其正 后方较高位置上。取艾绒制作成锥形如黄豆大小。首次两壮直接放在百会穴上,用线香从炷顶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患者感到皮肤稍微烧灼痛时(约燃至二分之一),或者患者感到三极时(患者感觉灼痛,向医者诉痛,称一极),立即用压舌板或镊子由轻到重将艾火熄灭,将艾灰取掉,其下留有一层薄的未燃的艾绒,在其上继续放置艾炷点燃。灸到25~50壮时,患者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症情好转。每次根椐病证情况,灸30~50 壮,多可至100壮(约2小时左右)。病情轻,病程短者灸1次,反之,可连灸2~3日。
    (2)痛点灸法:指某一局部深处疼痛,范围小如针尖,大如指腹,呈酸、钝、胀痛,不伴全身症状。视痛点的大小取麦粒至半粒蚕豆大小艾炷点燃,待艾炷燃至2/3或患者感烫时用舌板压灭,每次3~5壮,隔日1次,10 次为一疗程。
  
 2.艾丸灸法
    制作:陈艾叶3份,樟叶7份、麝香少许。研末,以黄酒或乙醇调匀为丸如梧子大,以朱砂、雄黄少许为衣。同时将灸丸以丝绸包裹,如布纽状。
    操作:近穴位时点燃,距穴位半分许吹熄,速按穴位上为“使法”;点燃后不吹熄即按穴位上为“报法”。丸灸疗的报、使与针刺的迎随意义相同。施灸时按穴位上要快,取起时要慢。

主治病证

  艾炷压法适用于内耳眩晕病、颈性眩晕及某些痛症等。艾丸压法灸主要用于儿科的病证如昏厥、破伤风、小儿脑积水、疝气等疾病。

注意事项

1.艾炷压灸法 要注意操作上的熟练,避免Ⅱ、Ⅲ度烧伤。灸后穴区局部可起小水泡,无须挑破,宜涂以龙胆紫,令其自然吸收。如灸百会穴,半月内禁洗头。少数患者可形成灸疮,注意疮面清洁,不需特殊处理,一般1个月左右灸痂自行脱落,不留瘢痕,新发自生。
  2.艾丸灸法 主要用于儿童,要做好患儿的工作,让其合作,更要避免烫伤。

临床应用

 1.内耳眩晕病
  取穴:百会
  治法:用艾炷压灸法。取枣核大艾炷或黄豆大艾炷压灸,用黄豆大艾炷,按前述的方法操作;如用枣核大艾炷,宜在其燃至一半即压熄,复添1壮,依次迭加,每次压灸25~30壮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疗效:共治432例,结果,治愈357例,好转7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5%。
  
2.颈性眩晕
  取穴:百会、颈段夹脊穴。
  治法:患者取坐位,在百会穴上涂少量万花油,用黄豆大艾炷直接灸至患者感灼热时,取一截艾条用力压熄艾炷,使热力缓缓透进穴内并向四周放射。再以同法连灸五壮。灸后取俯伏位,取颈段夹脊穴(骨质增生的颈椎)2~3对,用1.5寸毫针直刺0.8~1.2寸,各穴得气后加脉冲电流.选用疏密波,留针20min。隔日1次,隔日1 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21例,结果治愈6例,显效12,好转3,无效0,愈显率85.7%,有效率100%。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