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湾新区

汕头海湾新区

人口 100万(预计2030年)
中文名 汕头海湾新区
别名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实验区
地理位置 汕头市东部沿海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 潮州话(潮汕方言)
国家/地区 广东省汕头市
电话区号 0754
目录导航

概况

海湾新区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36平方公里,包括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南滨新城;起步区12平方公里,包括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和南滨新城起步区。

规划期近期至2017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预计到2030年,新区常住人口达100万人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050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形成若干500亿元和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粤东走向现代化的新兴增长极。

从空中俯瞰汕头,这座城市“一湾两岸”的城市布局,宛如伸出的双臂,将相当于5个杭州西湖那么大的海域揽入怀中。千百年来,无数先民从这个海湾扬帆起航,在寻求财富与机遇的同时,也将潮汕人的血脉和文化撒播到世界各地。

现今,一座地跨两岸,占地480平方公里的海湾新区正从这里崛起,它不仅是汕头城市“扩容提质”的重要平台,也将成为支持海外潮人乃至全国侨胞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的发展平台,成为新时期华侨经济文化发展的典范。作为海湾新区组成部分的各新平台进展顺利,为全面推进海湾新区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汕头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是汕头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城区扩容提质、聚集发展、率先崛起,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加快汕头东部新城重大平台建设,增强对粤东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

整个海湾新区总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形成以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濠江滨海新城、中国锆城、澄海六合新城、粤东物流新城、南澳实验区等构成的“六城一区”七大功能组团的空间布局,将建成全国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全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粤东现代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建设进展

汕头海湾汕头海湾2012年8月24日,汕头市委、市政府正式向广东省委、省政府上报《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建议稿)》,请求批准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组织编制汕头海湾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汕头海湾新区开发建设的领导和咨询指导。10月16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通声带队赴北京向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侨办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的设想,请求给予支持指导,得到积极回应和指导。

2012年10月15日至19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通声带队专程赴京,向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侨办汇报海湾新区有关工作。副市长赵红及市发改局、龙湖区、金平区和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参加活动。在北京,郑通声一行拜会了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任启亮、经济司巡视员张健青,汇报汕头经济特区扩围后的发展情况和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的初步设想,请求给予支持指导。

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对汕头经济特区扩围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市委、市政府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汕头的思路理念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汕头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

2012年11月21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省委常委、秘书长林木声、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等一道,实地考察了汕头东海岸新城施工现场,并听取了汕头市“一湾两岸”规划情况汇报。汪洋说,对于承载汕头未来与希望的新区,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不能按照现在珠三角的水平去做规划,而要通盘考虑20年后世界产业格局、广东城市形态,努力使规划和建设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2012年12月,经广东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这标志着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前期工作正式启动。由此,汕头海湾新区也正式上升为省级平台,为新区享有省级政策权限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省有关部门和汕头市要围绕国家扩大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推动华侨经济与文化发展、海峡两岸与港澳合作、营商环境与商事规划,以及通关制度、财税、土地、海域使用、投资管理、金融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经验。方案同时要求,汕头市要切实担负起汕头海湾新区开发建设的主体责任,积极推进海湾新区开发建设的相关前期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汕头海湾新区开发建设工作的指导。

汕头海湾汕头海湾汕头将以此为契机,科学谋划海湾新区建设,努力争取上升为国家创新发展平台,赋予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政策措施,力争把海湾新区建设成为华侨经济文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推动转型升级、深化体制创新、建设幸福汕头、展示城市形象的平台、新名片,成为辐射带动粤东地区振兴崛起的新引擎。

《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由广东省有关部门牵头,会同汕头市政府抓紧编制汕头海湾新区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总体规划要明确汕头海湾新区的区域范围、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管理体制和政策导向等。专项规划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建设用海专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2013年1月5日,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市长郑人豪、常务副市长郑通声、副市长赵红以及市政府办、市发改局、市外事侨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专程赴京拜访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侨办领导,就汕头经济特区以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为载体,先行先试开展华侨投融资服务等创新,支持海外华侨资本参与祖国和家乡建设的构想作了汇报。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对此表示了肯定。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无疑将使汕头海湾新区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广东省发改委已牵头编制汕头海湾新区发展规划,汕头市则正在抓紧按程序制定并报批各专项规划和海湾新区组织架构设置,并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提出政策创新的具体方案报省政府审批。

2013年1月25日上午9时,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广东省长朱小丹代表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我省将深入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实行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差别化招商政策,切实解决重大优质项目落地难问题。强化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外资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东西北地区。进一步加强粤台交流合作,推动粤东北四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推进汕头海湾新区等新区建设。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等铁路建设。打造粤东沿海重化产业带,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办好第五届粤东侨博会。

2013年5月15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莅汕调研,为汕头海湾新区的开发建设把脉出招。

汕头海湾新区规划建设受到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高度重视,该院已成立由常务副院长王一鸣为组长的《汕头海湾新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研究》课题组。本月15日,宏观院科研部副主任、研究员史育龙、黄汉权等课题组成员先期莅汕,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为汕头海湾新区的开发建设把脉出招,这标志着汕头海湾新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全面展开。昨天上午,市委书记陈茂辉会见课题组一行并进行座谈。

记者了解到,规划建设海湾新区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擦亮特区牌子、争创特区新优势、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窗口”和“试验田”作用的战略决策,是加快实现扩容提质、集聚发展、率先崛起,增强对粤东地区发展带动作用,促进“汕潮揭”同城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海湾新区总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和拓展区,形成“六城一区”七大功能组团的空间布局。在研究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的过程中,我市将把“侨”和“特”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海湾新区核心区,包括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濠江新城南滨片区等三个功能组团,总面积36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昨天上午,课题组举行座谈会听取市发改局关于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基本思路和设想,以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课题组表示将进一步深化调研、整合创新,提出汕头海湾新区发展战略,编制汕头海湾新区总体规划,形成高质量的《汕头海湾新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和若干专题报告,为海湾新区的发展定位提供科学依据,支持汕头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经验,为促进汕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献计出力。副市长李耿坚主持座谈会。

在汕期间,课题组除召开座谈会听取我市各区县政府、相关部门、重点行业部分企业代表等的意见建议外,还将参观市城市规划馆,实地考察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填海工程、粤东物流新城等功能区。

2013年11月14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汕头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会议指出,汕头海湾新区规划特色明显,空间布局合理,能突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等特点,功能较为齐全,新区和起步区符合汕头实际。汕头市委、市政府将以此次省政府审批通过汕头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区发展,推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再创特区辉煌,构建“华侨经济门户,世界潮人之都”。

地理位置

地处海湾新区的粤东物流新城地处海湾新区的粤东物流新城按照《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未来的汕头海湾新区将以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濠江滨海新城南滨片区为核心(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向南、向西、向北拓展至48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形成包括中国锆城、澄海六合新城、粤东物流新城、南澳实验区等构成的“六城一区”七大功能组团的空间布局。

总体规划

定位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产城融合、绿色生态

——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以创建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核心,彰显合作、创新、服务主题,把特区、侨乡、港口优势与潮汕侨胞的人脉商脉、国内外潮商雄厚资本、发达的商业网络结合起来,打造中国华侨门户,构建面向华侨华人的金融服务平台和世界潮商聚集发展创新平台,面向全球的国际采购和商贸物流中心,面向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基地,共筑全球华人华侨精神家园。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开放门户。依托新区临海和交通优势,发挥汕头港作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功能优势,着力打造国际商贸会展核心区、特色金融服务功能区、潮商总部经济集聚区、华侨文化教育先行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和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圈核心区,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交汇集散的特色门户功能,把海湾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开放门户。

——粤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充裕、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人才和关键技术,实现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大力发展金融、贸易、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对粤东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粤东现代产业高地,建设广东经济新兴增长极。

——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引领区。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体制和政策优势,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围绕国际化、法制化商业规则的创设实践进行大胆探索,创新机制体制,打造阳光法治服务政府。依托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推进产业技术、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数据特区”等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依托全球潮人华侨商业网络,创办中国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

——现代化生态宜居海湾新城。坚持“人文、生态、低碳”发展理念,彰显海湾特色,利用山、海、岛、滩等生态资源的空间组合,建设协调融合的“港—业—城”生态人文景观,构建具有侨乡风貌的现代城市框架,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打造汕头未来新的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富有潮汕侨乡魅力的山水人文生态海湾新城。

战略

以港兴城、聚侨兴业、创新兴区

规划从发挥汕头市特区和侨乡优势,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大力实施以港兴城、聚侨兴业、创新兴区三大战略的角度提出汕头海湾新区的五个战略定位: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开放门户、粤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引领区、现代化生态宜居海湾新城。

——以港兴城战略。发挥港口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以建设亿吨大港为目标,着力完善对外航线网络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充实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依托深水大港,围绕建设区域性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化综合服务枢纽。以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区为依托,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构建富有侨乡风貌的现代城市框架,加快形成“港—业—城”联动发展新格局。

——聚侨兴业战略。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强化法制意识、诚信理念和契约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华侨潮商投资兴业的软环境,增强海外华侨潮商参与新区开发建设的信心。依托新区拓展的发展空间,提高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配套服务水平,培育一流营商环境。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本地龙头企业。集聚华人华侨资本,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会展、先进制造、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一批现代产业集聚区,建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兴区战略。坚持先行先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创新新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创建主要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联盟,增强新区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扶持培育知名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国际海缆中国大陆登陆站的独特优势,打造互联网国际数据交换中心和“数据特区”。

布局

构建一核三区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规划坚持产城融合的原则,按照港口、城市、海岛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采用轴向开发、组团布局、远近结合、滚动发展的开发模式,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核心,以交通廊道与滨海湾区为轴带,以功能组团为载体,以点连轴、以轴带面,加快形成“一核三区”的空间开发总体格局。其中:

“一核”指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试验区坚持先行先试、基础先行、功能支撑,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更加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的经济运行模式,集聚发展金融商务、企业运营、会展交易、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成为海湾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区,成为提升汕头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三区”指南部临港产业区、北部新兴产业区、南澳生态旅游区。“三区”发挥比较优势,以江河为分隔,立足组团空间结构,规划建设功能各有侧重、开发协调互动的三大功能区。

——南部临港产业区。位于达濠岛,区域面积约98平方公里,包括濠江科教创新组团和广澳临港产业组团。在达濠东部规划布局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展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在礐石风景区周边布局以休闲度假、康复养老为重点功能的休闲度假区;依托广澳港、保税区建设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物流和综合保税物流区。

——北部新兴产业区。位于汕头东北部,区域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包括“中国锆城”组团、六合新兴产业组团和粤东物流新城组团。依托“中国锆城”建设国家级锆产业集聚区、华侨主题文化体验基地和AAAAA级乡村旅游示范区;依托六合新城,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建设汕头新兴产业集聚区;依托粤东物流新城,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总部基地。

——南澳生态旅游区。区域面积约120平方公里。重点加强南澳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度假旅游、探险体验、养生康体等高端旅游业态,全力打造成为享誉东南亚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华侨的休闲度假胜地。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适当预留发展空间。

目标

五年见成效,八年成规模,十八年建成

按照“起步区五年见成效,核心区八年成规模,海湾新区十八年基本建成”的总体安排,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扎实有序推进新区开发建设。

第一步,到2017年,开发建设全面展开,起步区建设初见成效。2017年,新区常住人口达到52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7万元,达到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港口搬迁整合基本完成,集疏运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内外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现代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初显,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金融服务、商贸物流、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起步区建设框架和城市形态基本形成,珠港新城企业总部和运营中心集聚形成规模,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华侨资本集聚区和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南滨新城潮汕历史文化展示和休闲度假功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第二步,到2020年,新区框架基本形成,核心区建设初具规模。2020年,新区常住人口达到63万,地区生产总值约5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8.3万元。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港口功能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汕头港进入亿吨大港行列,粤赣闽毗邻地区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培育形成一批百亿元级的产业集群,金融贸易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珠港新城、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南滨新城三个片区主体功能基本形成,东海岸新城新溪片区中心政务区建设全面启动,塔岗围国际化会展交易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第三步,到2030年,基本建成享誉海内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成为粤东重要新兴增长极。2030年,新区常住人口达100万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0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成功打造若干500亿元和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粤东走向现代化的新兴增长极。新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组团式绿色生态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宜业宜居、富有魅力的现代化生态宜居海湾新城基本建成。

合作试验区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位于汕头湾出海口,依托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濠江滨海新城南滨片区,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

2014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华侨试验区)处于汕头经济特区核心地带,区位条件优越,比较优势突出,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潜力。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华侨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提出对华侨试验区建设予以四方面的支持:一是支持华侨试验区着力转型升级,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二是支持华侨试验区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合作。三是支持华侨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四是加大政策支持,统筹推进华侨试验区建设发展。

批复中还就加强组织协调、有力有序推动华侨试验区发展提出要求,要求广东省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华侨试验区建设发展。

汕头及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海外潮汕籍侨胞达1000多万。

意义

作为引领汕头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载体,海湾新区不仅将推动汕头城市“量的扩充”,更关键是要引领“质的提升”,在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方面全面突破。其中,先行先试开展华侨投融资服务等创新,支持海外华侨参与祖国和家乡建设,打造华侨经济文化发展示范区,将成为最关键的一环。

汕头特区因侨而立,侨乡优势是其最大特色。江泽民同志1995年视察汕头时就曾题词:“发挥侨乡优势,办好经济特区”。市委书记陈茂辉表示,遵照江泽民同志的题词精神,汕头将把发挥侨乡优势作为振兴汕头的重要举措来抓,参照深圳、珠海的做法,在海湾新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发展示范区,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创新,通过成立中国华侨资产合作试验区等形式,把海外潮人甚至全世界华侨庞大的资产吸引到国内来参与国家建设。

海湾新区中的濠江新城海湾新区中的濠江新城海外潮汕籍侨胞在金融资源领域优势明显,由潮商控股或持股的金融机构,在泰国有盘谷银行、京华银行、泰国第一银行、大城银行,在新加坡有四通银行、华联银行、亚洲商业银行,在马来西亚有大众银行,在香港有创兴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嘉华银行,在澳门有南通商业银行;而汕头全市有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72家,还有潮商资本加持的华兴银行,创兴银行、南洋商业银行等海外银行在汕头设立机构,各类金融机构数量、存贷款规模均接近粤东其他三市总和,这都为海湾新区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汕头在海湾新区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区示范区的战略设想,已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任启亮表示,汕头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允许先行先试;又是著名侨乡,海内外各有一半的潮汕人,潮汕人具有讲团结、会经商、善于抱团发展的特点。汕头市委、市政府通过发挥特区和侨乡两大优势,着力打造华侨经济文化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很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瓶颈,创新载体,不仅为华侨参与祖国建设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也宣传了汕头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他认为这些设想符合侨务工作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服务侨胞的宗旨,也为落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侨务优势促进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合作备忘录》注入新的内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