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7091 |
拉丁目名: | PERCIFORMES |
中文目名: | 鲈形目 |
中文科名: | 鮨科 |
拉丁科名: | Serranidae |
中文亚科: | 石斑鱼亚科 |
拉丁亚科: | Epinephelinae |
中文属名: | 石斑鱼属 |
拉丁属名: | Epinephelus |
拉丁种名: | hexagonatus |
定名人: | (Bloch et Schneider) |
年代: | 1801 |
中文名: | 六角石斑鱼 |
ogenus: | Holocentrus |
原始文献: | Syst. Ichthyol.:323. |
模式产地: | Tahiti |
俗名: | 蜂巢石斑鱼 |
生境: | 热带珊瑚礁鱼类 |
国内分布: | 南海诸岛海域, 台湾 |
国外分布: | 太平洋菲律宾, 北至日本南部 |
资料来源: | 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138. 台湾鱼类志:290. |
编号: | 7091 |
拉丁目名: | PERCIFORMES |
中文目名: | 鲈形目 |
中文科名: | 鮨科 |
拉丁科名: | Serranidae |
中文亚科: | 石斑鱼亚科 |
拉丁亚科: | Epinephelinae |
中文属名: | 石斑鱼属 |
拉丁属名: | Epinephelus |
拉丁种名: | hexagonatus |
定名人: | (Bloch et Schneider) |
年代: | 1801 |
中文名: | 六角石斑鱼 |
ogenus: | Holocentrus |
原始文献: | Syst. Ichthyol.:323. |
模式产地: | Tahiti |
俗名: | 蜂巢石斑鱼 |
生境: | 热带珊瑚礁鱼类 |
国内分布: | 南海诸岛海域, 台湾 |
国外分布: | 太平洋菲律宾, 北至日本南部 |
资料来源: | 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138. 台湾鱼类志:290. |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属
世界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8-3.4倍。头背部弧形;眶间区略凸。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3-5列。鳃耙数7-9+14-16。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54-60;纵列鳞数89-100。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4-15;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及体侧呈浅褐色,满布约等于瞳孔之六角形暗斑,斑间隔极狭。体背沿背鳍基底至基底有5个黑斑,前四个延伸至背鳍;眼后具1黄褐色大斑点,另有1较小班点紧接于其后。胸鳍红褐色而具黄色线纹及斑点;馀鳍则具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及白色小点。
生活于1~30公尺海域,栖息于礁石斜坡或礁沙混合区。性凶猛、机警,有领域性。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具性转变,为先雌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