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别名:局限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
症状: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若疖肿较大阻塞外耳道时可有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
检查:牵拉耳廓或压耳屏时疼痛加剧,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可见局限性充血,肿胀,有压痛;成脓后其顶部有脓性黄点 破溃后有少量黄色、粘稠脓液流出。严重者耳后淋巴结肿大及耳后软组织肿胀、充血。
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脓液。1.早期全身应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药物,局部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或者局部涂抹红霉索软膏、滴用2%酚甘油等。疼痛剧烈时,口服镇痛剂以减轻痛苦。2.疖肿已成脓者则需沿外耳道长轴切开引流,防止外耳道狭窄。3.若疖肿业已破溃,则每日清除脓液,并局部涂抹4%硼酸酒精 l~2次,直至痊愈。
外耳道疖外耳道疖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外耳道疖发生在外耳道,表现红、肿、痛,范围不过2cm直径。化脓后其中心处先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出现黄白色的脓栓。
脓栓脱落、脓液流尽后,局部可以消肿愈合,有的外耳道疖无脓栓(所谓无头外耳道疖),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其脓液排出。面外耳道疖常较严重,红肿范围较大,且容易伴有寒战发热和头痛。鼻、上唇及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外耳道疖,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毗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外耳道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外耳道疖,称为外耳道疖病。与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
皮肤擦伤和溃疡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见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复发。高温和湿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发病,常为葡萄球菌感染。
耳痛为外耳道疖主要症状,早期引起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全身亦感不适,体温可微升。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疖肿破裂后,疼痛减轻。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除下颌运动使疼痛加重外。
耳屏前、下方可出现肿胀,可误诊为腮腺炎;疖肿位于外耳道后壁者。肿胀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后沟消失,误诊为乳突炎。脓液多于起病五六日形成,炎症位置较深者,化脓较晚。疖病脓液色黄,稠厚,有时稍带血液,但不含粘液,与中耳炎所生之脓液迥异。
外耳道软骨部可见局限性红肿,触痛明显,牵引耳廓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疖肿成熟后红肿变软,其顶部有化脓黄点,溃破后有少量脓掖流出。[1]
原则是控制感染,引流脓液。
1.早期全身应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药物,局部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或者局部涂抹红霉索软膏、滴用2%酚甘油等。疼痛剧烈时,口服镇痛剂以减轻痛苦。
2.疖肿已成脓者则需沿外耳道长轴切开引流,防止外耳道狭窄。
3.若疖肿业已破溃,则每日清除脓液,并局部涂抹4%硼酸酒精 l~2次,直至痊愈。
外耳道疖1、平时禁止掏挖耳朵。
2、患病后,如在冬季,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样则易腐、易排毒而也易于愈合。
3、外耳道要保持干燥洁净。擦去污秽时,切忌粗暴或反复重擦。
4、在病起初期或疖肿未成熟之际,可于耳外部热敷。每天3-4次。
5、睡眠 时,病耳宜在下侧,但要注意不要让其受到压迫。
6、疼痛较重难忍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穴以镇痛。
7、在愈合之初,必然产生轻微瘙痒感,切勿狂搔乱掐。
8、注意处理全身性诱发病因。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毛囊、皮脂腺的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一般因掏挖耳损伤皮肤或耳道进水,表皮软化,细菌感染引起,多为单发,少数可为多发或屡发。外耳道骨部没有毛囊,不会发生外耳道疖,故该病又称急性局限性外耳道炎。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主要症状为剧烈耳痛,咀嚼、张口及呵欠时疼痛加剧。重者耳痛放射至同侧头部,可有听力减退。婴幼儿不能主动陈述耳痛,表现为哭闹不安,向患侧卧时加重。尚可有体温升高或腹泻。
2.检查时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疼痛加重。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可见一个或多个半圆形隆起,触痛明显。发病4~5天后,疖肿成熟,顶部可见黄色脓点,破溃后可见稠纯脓少许。 3.鼓膜正常或轻度充血,因外耳道肿胀,鼓膜常不易窥及。可有耳前、耳后或耳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4.对反复屡发的病例,注意询问有无糖尿病史,必要时查血糖。
5.严重病例可引起耳后软组织肿胀,应与急性乳突炎鉴别。耳后淋巴结化脓引起的脓肿发生位置在乳突骨膜之上,要注意与耳后骨膜下脓肿鉴别。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乳突X线摄片,不难区别。
二、中医学
外耳道炎属中医“耳疮”范畴,外耳道疖属中医“耳疖”范畴。两病的病因大致相同,多由于挖耳损伤耳道,风热之邪乘机侵袭,或因污水入耳,脓耳之脓液侵渍染毒而发。苦热毒壅,兼挟湿邪,引动肝胆火热循经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而致耳道漫肿赤红。
1.辨证依据:耳疮、耳疖均发于耳道上,耳疮疼痛较轻,局部呈弥漫性红肿,或有渗液。耳疖疼痛较剧,耳道上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或有脓头。
2.临床分型
(1)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壳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查见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或弥漫性红肿,表面有黄白色分泌物。全身症候可见恶风发热,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红苔白,脉浮数者为风热邪毒型。
(2)耳部疼痛较剧,痛引腮脑,耳前或耳后衅核肿大疼痛,如肿塞耳道,可出现暂时听力减退。查见耳道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状,顶部可见黄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耳疮则漫肿红赤为甚,兼见黄色渗液。全身症候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者为肝胆湿热型。
【治疗】
一、现代医学
1.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控制感染。耳痛可用镇痛剂。
2.局部治疗
(1)疖肿未成熟前可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促进炎症消退或疖肿成熟。耳道内可填10%鱼石脂油纱条或红霉素软膏,每日更换1次。
(2)疖肿形成后可切开排脓,切口方向应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外耳道狭窄。排脓后应经常清除脓液,并滴4%硼酸酒精,保持外耳道清洁,以防复发。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风热邪毒外侵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肝胆湿热上蒸宜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2.治疗方法
(1)风热邪毒型:①外治:用黄连30g、当归15g,黄柏30g,生地30g,姜黄10g。浸入麻油内1天,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加入黄蜡,文火徐徐收膏。涂敷局部,每日1次。有脓头者切开或挑破排脓后再敷药。②针灸疗法: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每日1次。③内治:用银花藤、野菊花各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天癸子15g,连翘15g,薄荷10g,大力子15g,荆芥10g,葛根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2)肝胆湿热型:①外治:同上。②内治:用银花15g,紫花地丁15g,连翘15g,黄连10g,夏枯草15g,丹皮10g,赤茯苓15g,栀子10g,胆草5g,柴胡10g、木通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1.剧烈耳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耳痛可放散至同侧头部。张口、咀嚼、打呵欠时疼痛加重。婴幼儿因不知主诉,表现为哭闹不安或抓患耳。按压耳屏或牵拉耳朵时,疼痛明显加重。此点可与急性中耳炎时的耳痛鉴别,后者无耳朵牵拉痛。
2.疖成熟后可自行破溃,耳道内有微量粘脓,但不易流出。如耳流脓较多,需与化脓性中耳炎相鉴别。
常用中成药
本病中医称“耳疔”、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1.内治法 牛黄解毒丸或犀黄丸口服。
2.外治法
①新鲜野菊叶50克煎浓汁,澄清后滴耳,每天3—4次。
②黄马膏:黄柏25克,马齿苋50克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每天用小棉条蘸药外耳道内。
常用西药
1.一般可口服螺旋霉素、红霉素(按常规量)。疼痛剧烈者可给青霉素80万单位;日2次肌注。
2.局部热敷或超短波理疗。其他疗法及自养注意事项可参见外耳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