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疖

中文名 石疖
传染性
主要病因 内郁湿火、暑湿蕴结
多发群体 幼童、青年
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

是指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以夏秋季节为多发。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疖相同。

病因

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病机

1.热毒蕴结 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疖肿。

2. 体虚毒恋 正气虚损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肤疖肿。

诊查要点

1.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2.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rn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1.痈:肿势范围较大,局部顶高色红,表皮紧绷光亮,有明显全身症状。

2.疔疮:初起有粟粒样脓头,根脚较深,肿势散漫,出脓较晚,伴全身明显症状。

组织病理:表现为深毛囊周围炎、毛囊周围脓肿,内含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菌,晚期有浆细胞、异物巨细胞,毛囊及皮脂腺均可破坏。当坏死组织及脓液逐渐排出后,真皮的缺损逐渐由新生肉芽组织填补瘢痕组织。

辩证论治

疖属化脓性疾病,可从寒热虚实辨证。

本病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或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对伴消渴病等慢性患者,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1. 热毒蕴结证

证候: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级一处,或此愈彼起,或伴发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2. 暑湿蕴结证

证候: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味

常用药:连翘、花粉、赤芍、银花、甘草、滑石、车前、泽泻。

3. 阴虚内热证

证候: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四妙汤加减。

常用药:紫草、升麻、糯米、甘草。

其他疗法

外治法: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银花露或菊花露凋成糊状外敷。遍体发疮,破流脓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

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转归预后

本病若早期诊断,正气较强,病情较轻,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未及时治疗,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预防调护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

文献摘要

石疖之名出《外科证治全生集》,谓:“夏秋颜面生红疖名石疖。”又名有头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