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通过人的感官享受的不能实现和仁义天道的应该实现而将社会性的仁义天道规定为人的大性,于是,感官享受的能否实现就成了外在于人的命运,而社会性的仁义道德就成了内在于人的本性。这是性与命的置换,也是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角色的置换。应该说,这一买换有着巨大的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也为人设定了存在的价值依据。这一置换对中国哲学的人性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政治意识形态也有着直接而深远的意义。
然而,任何理论在使用过程中都必然会同时将自身的负面因素发挥出来,孟子的性善论在现实中往往还发挥着压制人的个性与合理的欲望的作用,起码是被当作借口。(庄子》在论述
性命问题时,主要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体,以外在的事功命运为用,将人的自然本性规定为自然而然。如《庄子》说:-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达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自三代以下者,匈匈马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在宥》)“吾所谓臧者。
绪论:建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文化视界
上编文化视野中的苏轼研究
一、从《东坡易传》看苏轼的情本论思想
二、宋学背景中“三苏”蜀学的基本特征
三、“自由人格”——苏轼黄州时期的人格论
四、“天地境界”——苏轼岭海时期的审美化人生
五、苏轼的山水诗与自然诗化的走向
六、苏轼的情本人性论
七、苏轼以情为本的《中庸》论
八、情本文艺观与理学文艺观——苏轼、朱熹文艺观之比较
九、宋词繁荣的历史一文化背景与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中编文学之维与文下匕之维
十、汉赋之美的文化解读
十一、情感与形式:人的觉醒与骈文之美
十二、中唐至北宋文学的文化一审美擅变论纲
十三、诗词“文化欣赏”举隅
十四、在政治、哲学、文学之间——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化品辂
十五、在“载道”与“崇文”之间——传统散文中的文、道观
十六、中国审美观念的转向与小说禁毁的文化动因
下编文学研究的文化关怀
十七、金庸小说的文化意义
十八、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
十九、道德宿命与文化理想——《聊斋志异》与新时期山东作家群道德意识之比较
二十、中国传统事功精神的基本特征
二十一、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晋世伦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