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海泽(PaulHeyse,1830—1914),德国作家,一八三年三月十五日出生在柏林。一八四七年,海泽中学毕业,考入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但他志在文学,经盖贝尔等人的引荐,加入以艺术史家弗朗茨·库格勒为首的柏林著名文学团体“史普里河上的隧道”,从此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一八四九年春,海泽转入波恩大学,随之放弃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的学习,改学现代罗曼语言(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一八五二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由普鲁士政府资助去意大利游学。
意大利古老的文化和淳朴的民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给他后来创作中短篇小说提供了不少素材,而且对他追求明朗、和谐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在旅途中写成的反映卡普里渔民生活、描写纯真爱情的中篇小说《犟妹子》,成了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一年后,海泽回到柏林,又因盖贝尔的大力举荐,应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邀请,前往慕尼黑,并和弗朗茨·库格勒的女儿结婚,此后便一直在那儿定居,直到一九一四年四月二日因病去世。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德国文坛,由于再没有席勒、 歌德、 海涅等巨人的驰骋,显然是冷寂得多了。冯达诺和曼氏兄弟的宏篇还未出现,“青年德意志派”的诗人们多已 颓唐,但 德国的浪漫美学传统没有湮灭,歌德开创的古典文学的余绪还时时发出闪光。保尔·海泽就是在这时开始他的文学活动, 《特雷庇姑娘》是他的 代表作之一。
在习惯了快餐文化、难得平心静气的现在,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保尔·海泽,这肯定是个遗憾。要知道,慧眼识珠的杨武能先生,1983年就已首次将海泽的中短篇小说集《特雷庇姑娘》介绍给了大家。最初看到此书纯属偶然,不过慢慢读进去时,就越来越不忍释卷,甚至看后还特意购之予以珍藏。读海泽的书,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精品,也才能领悟到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不朽并传之久远。
《特雷庇姑娘》荟萃了保尔·海泽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作家笔下那明媚旖旎的风光、极具浪漫传奇的魅力,集中表现了海泽“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
海泽的创作以现实为基调,自始至终充盈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享有“中短篇小说莎士比亚”之称的凯勒就由衷赞道,海泽生花妙笔刻画的“意大利少女的形象,具有古代人式的纯朴和真挚热情,赋予单纯自然肌体以热烈绚丽的色彩,从而产生出特殊的魅力。”《特雷庇姑娘》中的费妮婕对爱情执著坚定,甚至于到了迷信的地步,但主人翁的形象也更为立体和生动。古往今来,关于爱情中外佳作数不胜数,但美丽、善良还有点偏执的特雷庇姑娘却永远是那么的生动和清晰。
海泽的作品,布局精巧别致,情节变化多端,出人意表、引人入胜;语言纯净明快,诗意浓郁,如汩汩甘泉、似串串珍珠,让人如沐春风、叹为观止。晚年,作家所追求的明朗和谐为主的美学思想得到了更完美的体现。他的创作风格有别于典雅宁静的歌德、神秘诡谲的霍夫曼,和细腻深刻的凯勒也不尽相同。难怪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冯塔纳会说,海泽不愧为“最富创造力的天才。”海泽的《死湖情澜》我看过多遍,但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海泽塑造的那个处于心理绝境的医生艾伯哈特,因为心灵纯善而妙手回春,救人的同时也拯救了准备投向死湖的自己,最终还赢得了露绮莉娅纯洁的爱情,走向了新生。
天才的伟大作家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便保尔·海泽16岁时没有得到伯乐埃玛伊尔·盖贝尔的赏识和大力提携,他也终会有展露头脚的一天。只不过,海泽的路也许就不会这么地顺达。1910年,作为首位德语作家走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可能只是个永远的梦,《特雷庇姑娘》也许还真的就和我们读者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