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船歌》(Barcarolle)是德裔法国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第二幕的一段著名女声二重唱,意大利著名影片《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曾以《霍夫曼船歌》为配乐,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与故事场景相呼应,非常动人,尤其是集中营里深沉悲凉的音乐,使人产生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视听感受。《美丽人生》获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剧情电影配乐、最佳男主角(罗勃托.贝尼尼)三项大奖。这是一部让人笑着流泪的电影。犹太青年圭多和好友驾车来到阿雷佐小镇准备开一家书店,途中邂逅美丽的女教师多拉。两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好景不长,圭多和儿子因犹太血统被强行送往集中营。多拉虽没有犹太血统,为了能和儿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在集中营里毅然前同行被分开关押。圭多不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他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他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自己却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
《船歌》(选自《霍夫曼的故事》)
简介: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
他的歌剧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巴黎相当受欢迎,一生为巴黎各剧院写过一百零二部舞台音乐作品. 不过他一心想创作一部让自己名留后世的作品,这部作品就是1881年(在他去世后四个月)在巴黎首演,带有许多幻想色彩与动听旋律的「霍夫曼的故事」。
全剧从霍夫曼向众人叙述三次离奇恋爱故事经过开始。
第一次是参加机器学家为女儿奥琳匹亚举行的舞会,霍夫曼戴上魔鬼的魔法眼镜后,立刻爱上能歌善舞的奥琳匹亚。突然一阵破裂声,蜡制的发条玩偶奥琳匹亚成了碎片。第二次的女主角是受到魔鬼托附的交际花茱丽叶,霍夫曼好不容易打败情敌,茱丽叶却和魔鬼乘船远去。第三次,霍夫曼与爱***却染有肺病的安东尼亚相爱,魔鬼化身的医生唆使安东尼亚不断***,最后,安东尼亚在霍夫曼的怀中死去。
据文献记载,《船歌》最初并非奥芬巴赫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所作,而是奥芬巴赫为几近被人遗忘的早期(1864年)歌剧所写的一首“鬼歌”。
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是奥芬巴赫的未完成的遗作,由后人Ernest Guiraud完成的过程中把这首“鬼歌”加入到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而成为奥芬巴赫的最著名的咏叹调。
本曲成为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第三幕的主题歌,以女声二重唱(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形式演唱。但现在人们更常听到的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
“船歌”,不仅是本曲的曲名,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它是一种具有歌唱性的优美旋律与摇摆般伴奏音型的声乐曲或器乐曲。通常为6/8拍子,中等速度。伴奏常以固定的音型描绘水波荡漾的形象或模仿船身均匀地晃动和摇桨的动作。
门德尔松及肖邦亦有类似体裁的作品。
它的原名叫《美丽的夜,爱情的夜》,是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和节拍写成的,它赞美了水上城市威尼斯美丽迷人的夜色和爱情的欢乐。由于《美丽的夜,爱情的夜》成为贯穿这一幕的主题音乐,曲调十分优美,给人们印象很深。大家习惯地简称之为《船歌》。时间一久,它反而取代了歌曲原来的名字了。
在月光明朗的夜里,诗人霍夫曼的朋友尼克劳斯和诗人的情人朱丽叶塔坐着贡多拉,徜徉在威尼斯的运河上,唱着这首二重唱,象微波荡漾一般上下起伏的曲调,紧密配合着一摇一摆的伴奏音型。全曲分三段,从“吹吧,微风”开始是第二段。第三段的曲调和歌词,都是重复第一段。最后,朱丽叶塔和尼克劳斯唱着啊”字,互相呼应。歌声渐渐消失在晚风中。伴奏以固定的音型描绘水波荡漾的形象或模仿船身均匀地晃动和摇桨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