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他以最佳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因学费昂贵,遂转入北师大,专攻史地。1917年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1918年,21岁的李泰棻就被聘为国立山西大学教授,第二年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25年5月27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习,鲁迅联合七位教授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对学生予以声援,七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的李泰棻。
在之后的岁月里,虽然他也曾从过政、从过戎,担任过绥远省、北京市、天津市教育厅长以及冯玉祥将军的中将秘书长,但是他主要从事的还是教育工作,专门研究中外历史,成为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 李泰棻的史学著作有十几种,他19岁时写的《西洋大历史》一版再版,出四版时,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等为之写序,称此书为中国编著西洋历史开一新纪元。《国民军史稿》,洋洋30余万言,由于李泰棻曾在冯玉祥身边工作六年,又给冯玉祥的部下多次讲史,所以,这部著作,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西周史证》,是极见功力的一部史书,李泰棻以十年之力荟萃秦汉以前全部古籍,下至《通志堂经解》、《皇清正续经解》,凡是有关西周史料或经解新说,无不广征博引,为先秦史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方志学》对方志的选辑、整理、鉴定作了系统论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志思想,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方志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了写好这部书,李泰棻还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担任《绥远省通志》总编辑和《阳原县志》总纂,这两部志书成为方志界公认的一代名志。另外,他还著有《中国史纲》、《中国近百年史》等,也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1932年,王森然著《近代二十家评传》,将李氏与康有为、章炳麟、王国维、陈独秀、胡适、郭沫若等并列,足见其影响之巨。 李泰棻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而且于诸子百家、甲骨文、金石学等都很有研究,著有《今文尚书证伪》、《老庄研究》、《痴藏金集》及《续集》,成为研究这些学科的必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李泰棻回到家乡张家口,先后在宣化中学、宣化师范、张家口师专任教,12年间,为家乡培养了大批师资。1964年调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任研究员。1972年,李泰棻在北京病逝。
1929年绥远改为省制,李泰棻应省主席李培基之聘,出任《绥远通志》馆总纂,亲手拟订通志序例篇目和调查提纲,并审订了半数以上的志稿。李泰棻对方志理论的运用,集中体现在所拟《绥远通志叙例》里。所拟绥志目录为:“影”一古迹,二名胜,三古物,四金石。“图”一疆域,二沿革,三山川,四分县,五水利,六新城,七旧城,八各县城。卷一“地理”:疆域,沿革(附表),山脉,河流,气候(附温度雨量节气各表),地蕴,土质;卷二“建置”:关隘,城市,津梁,衙署(附表),馆会,街衢,学校,剧场,医院;卷三“胜迹”:故都,故城(附表),宫殿,陵墓,庙昭(附表),祠宇,寺观(附表),名胜;卷四“民族”:汉族(附移民),满族,蒙族,回族,户口;卷五“爵职”:封爵(附表),职官(附表);卷六“政治”:财政:田赋,盐榷,杂税,银行,货币,;交通:驿站,邮电,铁路,汽车路,车驼路,水路;建设:水利,工场;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留学;垦务;军政:省防;警政:保甲,警察;司法:行政兼理时期,司法独立时期,地方习惯法,监狱;自治:省自治,市自治,县自治,村镇自治,民团;储恤:仓储,养育,官渡,义园;督察;卷七“党社”:政党,会社,法团;卷八“产业”:农业(附农产物价表),工业(附工业物价表),商业(附商品物价表),矿业(附矿产物价表),渔业(附水产物价表),林业,野产(附山产物价表),牧业(附牲畜价格表);卷九“礼俗”:冠,婚,丧,祭,祀,卜,筮,命,相;卷十“生活”:衣饰,饮食,居处,娱乐,语言(附汉、满、蒙、回重要语言表),歌谣(附各地歌谣表);卷十一“宗教”:道教,佛教,喇嘛教,摩歌末教,基督教,多神教;卷十二“人物”:仕宦,文苑,理学,忠义,德行,孝友,贞烈,方技,桥寓,隐逸,科第(附表),议员(附表),革命,方外,游人(附表);卷十三“学艺”:学,艺;卷十四“金石”:金文,石刻;卷十五“前事”:巡幸,军事,天灾,人祸,征发;卷十六“掌故”:典则,陋规。其特色是不袭前人窠臼,独创体例,成近现代志书中的先河。其识力尤高,其成绩斐然可观。如同章实斋修“湖北志”之中废,惜未得实现其修志主张。始有《方志学》之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