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头帚菊

聚头帚菊

中文名 聚头帚菊
植物界
菊科
双子叶植物纲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聚头帚菊

种拉丁名:Pertya desmocephala Diels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帚菊属

属拉丁名:Pertya

国内分布:产于浙江(龙泉)、福建(建瓯、邵武)、江西(上饶、铅山、石城、寻乌)和广东北部(翁源)。生于路旁、林边或草地上,海拔500—1200米。模式标本采自浙江龙泉。

海 拔:500-1200

命名来源:[Notizbl.Bot.Gart.Berlin 9: 1032. 1926]

中国植物志:79:019

系中文名:三脉系

系拉丁名:Ser.Scandentes Ling in Contr

组中文名:帚菊组

组拉丁名:Sect.Pertya

族中文名:帚菊木族

族拉丁名:MUTISI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草本,高0.5—1米。枝稍带木质,纤细,圆柱形,有细纵纹,被绢毛,节间长3.5—9厘米。叶互生,疏离,叶片纸质,阔卵形或上部的卵形,长4--7.5厘米,宽2—6.5厘米,顶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浅心形而具2浅耳,有时截平或圆,上部卵形的叶基部渐狭或有时钝,无凹缺,边缘具波状锯齿,齿端具小硬凸尖头,两面被倒伏的疏长柔毛,毛在上面主脉上尤著,但后逐渐脱落;基出脉3条,两面均凸起,有时外面1对之外侧离基2—5毫米有分枝而似5出脉,中脉上部之侧脉纤细而短,弯拱上升,网脉明显,网眼很小;叶柄长3—7毫米,被疏粗毛,基部外侧显著鼓凸,内侧凹陷呈浅杯状,凹陷处有密被银白色绢毛的腋芽。头状花序2—5簇生于枝顶之叶腋内,长2—2.5厘米,仅有花1朵;花序梗长2—5毫米,被绢毛,或有时无梗,总花序梗纤细,长1—4厘米,被绢毛;总苞圆筒形,长11—13毫米,直径约3毫米;总苞片约7层,背部顶端被毛,有不显著的细缘毛,全部均有纵长的条纹,外面数层卵形,长1.8—2.5毫米,宽1—1.5毫米,顶端略钝,中间数层披针形至长圆形,长7—11毫米,宽1.5—2毫米,顶端短狭而钝,最内层线形,长11—13毫米,宽仅1毫米,顶端略尖;花托狭,无毛,直径约0.5毫米。花全部两性,花冠管状,长13—15毫米,深5裂,裂片线形,不等长,长为花冠管的2倍;雄蕊长伸出于花冠之外,花药长7—8毫米,顶端骤然收缩具长约0.3毫米的芒状尖头,基部具被毛的尾部;花柱长约14毫米,基部具一直径1毫米、高约0.5毫米的球状体,花柱分枝短,顶端钝。瘦果纺锤形,具8纵棱,长约9毫米,直径约2毫米,被长柔毛。冠毛干时污白至淡褐色,粗糙,长约13毫米。花期8—11月。

产地分布:产于浙江(龙泉)、福建(建瓯、邵武)、江西(上饶、铅山、石城、寻乌)和广东北部(翁源)。生于路旁、林边或草地上,海拔500—1200米。模式标本采自浙江龙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