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年史》是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项目,由我国著名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担任主编。 《科学编年史》是一部内容厚实、图文并茂的普及型编年体科学史。全书以时间先后为序设有1700余个条目、1000余幅插图,言简意赅地叙说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学进展。正文之后有附录4个,依次为学科词条总目、人名索引、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和主题词索引。 科学编年史的基本特色是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来回顾、概括人类的科学活动。编年体易查易读,易于与人类文明其他领域的历史进程相互观照。广义地说,科学史不仅包括科学发现的历史,而且也包括科学机构的兴衰、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社团的变迁等。本书明确重点,主述科学发现,就一部科普作品而言,当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该书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1]
第1篇 公元500年之前的科学
第2篇 公元500—1500年的科学
第3篇 1500—1600年的科学
第4篇 1600—1750年的科学
第5篇 1750—1850年的科学
第6篇 1850—1945年的科学
第7篇 1945—2000年的科学
附录
学科词条总目
人名索引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主题词索引[3]
约公元310—341年
炼丹书《抱朴子》问世
《抱朴子》成书于约公元310—341年。作者葛洪,字稚川,两晋时文学家、医学家。他精通道教方术,对炼丹术有深入研究,晚年居于广东罗浮山炼丹。《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其中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篆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关医学养生及炼丹化学记载的价值尤其突出。养生方面,《抱朴子》重视“养生不伤本”的原则,提倡“耳不极听,目不久视”等道教“啬精气”的思想,但对金丹“令人不老不死”的论述助长了后世服食丹药的风气。书中不少篇章就是讨论金丹炼制的,其中包含了多种化学原理。例如,葛洪描述了化分、化合和可逆反应,他提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指汞(Hg)与硫(S)化合成赤色的硫化汞(HgS);描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如“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指铅白即白色碱式碳酸铅,加热可变成四氧化三铅,反之“丹性赤也,而白之为铅”:还记载了能溶解黄金的“金液方”、能溶化天然丹砂中的杂质氧化铁获取纯净丹砂的“丹砂水”配方。此外,葛洪另一医学专著《肘后备急方》在科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其中首次记载了天花等传染病在中国流行的情况;还提及以狂犬脑敷被咬伤口来预防狂犬病发作,具有免疫意义;有关青蒿绞汁治疗疟疾的记载,则成为现代发明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源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