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德(1917—1980) 曾用名李容善。新泰市羊村人。国家财政部副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1月,到沂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5月,回乡参加新泰县二区(翟镇区) 的抗日工作,担任区民运干事。 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受党组织的委派,到国民党第六十九军做民运工作。 1938年12月, 参加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任连政治指导员。1940年3月转入地方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担任山东省人民政府粮食局副科长、科长,华东前线支前办事处粮食部副部长。 1947年9月,历任辽南公署粮食局局长、辽宁省粮食局局长、东北行政委员会粮食总局副局长。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前线,筹备粮草,稳定后方做了大量工作。
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用“滚雪球”方法扩大学生词汇量》,收入中央教研所编辑的《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教学科研的成就和事迹已录入《国际知识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教育名人》、《中国当代学者大词典》、《华夏师魂》等十几部辞书。
近年,应各地高等院校的邀请,曾到河北,吉林,山东,广西等地讲学。
附:李树德主要著作一览表:
李树德学术著作一览表:
序号 著作名称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1 英语特殊结构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
2 英汉心理学词典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3 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年6月
4 欧·亨利全集(参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年6月
5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历年实考试题解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6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历年实考试题解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7 大学英语六级词汇语法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年11月
8 大学英语语法学习指导与训练 宇航出版社 2001年11月
9 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语法测试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年1月
10 大学英语考试全书 外文出版社 2002年9月
11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指导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4月
12 英语修辞简明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13 最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实考试卷详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
14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精选阅读120篇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15 2004年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预测试卷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2月
16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90分突破语法必备 学苑出版社 2004年8月
17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
标准阅读180篇 学苑出版社 2005年 1月
18 2006 考研英语 蒋隆国教授预测试卷(主审)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年2月
19 2006 考研英语 模拟阅读200篇
—— 阅读、选择搭配、翻译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年2月
20 英语奥林匹克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5年3月
21 2006年考研 英语必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22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模拟课堂(1) (主审)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23 实用英语综合教程 (主审)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24 全新版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模拟课堂 (2)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25 2006考研英语信息卷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26 英语修辞简明教程(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27 模拟阅读经典100篇 考研英语(2007版)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年2月
28 英语奥林匹克 (大学专科卷) 沈阳出版社 2006年3月
29 英语奥林匹克 (大学专科卷) 沈阳出版社 2007年3月
30 决胜710 突破大学英语四级听力 广东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7年9月
31 英语奥林匹克 (大学英语高职高专卷) 沈阳出版社 2008年2月
32 廊坊综合地图册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8年5月
33 祝你成才(译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
李树德,祖籍浙江省 绍兴市,1929年7月7日出生于北京,自幼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们姐弟,为培养他们成人和求学深造奉献一生。母亲的牺牲精神和谆谆教诲深深地印在李树德心中,激励着他努力奋斗和积极向上。 小学毕业后,李树德考入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8年高中毕业后,入铁路专科学校铁路管理系学习,1949年5月,考入华北大学农学院。同年11月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了北京农业大学。由于受米丘林学说的影响,李树德入学以后从原来报考的植物保护系转到园艺系学习,从此即确定了他一生的专业道路。
李树德在校学习期间,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总结农民的经验。例如,他发现在农民的各种蔬菜种植经验中,都有关于“蹲苗”的问题,即通过控制水分,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他将其整理成文章,题目为“蹲”。文章因内容新颖,受到学校好评,被推荐在全校大会上作了报告,并在1950年《农讯》杂志公开发表。1953年4月他在学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分配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工作。
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后,李树德即参加以蒋名川为组长的基点组,到天津市南郊区蹲点。在天津市,他们一方面推广2,4-D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果菜早熟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介绍优良品种等工作,一方面通过调查、座谈、和农民一起劳动等方式,总结蔬菜早熟栽培经验。1954年,中央农业部经作局为了总结京郊农民种菜经验,组织了京郊蔬菜调查组,李树德与蒋名川一起回到北京参加调查组,分工总结劳模李墨林等改良温室种植蔬菜的技术经验。在此期间,几乎跑遍了北京有改良温室的菜区,访问了许多农民技术员,总结以黄瓜为主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气象专家吕炯指导下,通过数十个昼夜的多点测温后,绘出中国第一个改良温室不同时期的等温层图,对分析改良温室的性能及其对蔬菜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及改良都有重要作用,被中国最早的总结改良温室蔬菜生产经验的专业书籍《北京市温室蔬菜栽培》录用。
1955年夏,所里决定派李树德去苏联学习。经过考试被录取后,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俄语一年,于1956年入原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园艺系果树蔬菜遗传与育种教研室读研究生。他研究了萝卜自花、品种间、属间花粉亲和力表现,不同花粉数量及花粉日龄对受精能力及遗传性的影响,萝卜胚胎生物学,萝卜种子后熟条件与种子质量的关系等。他的研究论文受到好评,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现称博士,Ph.D.),是中国建国后培养的第一位蔬菜专业的回国研究生。
从前苏联留学回国后,李树德面对中国栽培番茄几乎全部为国外品种的现实,选择了番茄育种课题,决心培育中国自己的番茄品种,并于1968年最先培育出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粉果番茄品种早粉2号。此后与课题组人员一起先后培育出10余个优良番茄品种,获得国家和部级多项奖励。
李树德1979-1988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为该所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胸怀大局,心系全国,为推进全国蔬菜科研事业的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被列入美国传记研究所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名人录。
李树德曾先后担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经济作物组组长,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发明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发明基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六、七、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二、三届委员会理事,中国花卉协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中国地膜覆盖研究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园艺学报》期刊副主编、主编,《中国蔬菜》期刊主编,“六五”、“七五”国家及农业部重点攻关课题“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主持人,“八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第二主持人。
李树德(1983.2-1988.4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园艺系果蔬育种教研室读研究生,获苏联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53年-1955年在华北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后先后任番茄品种选育项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国地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展览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发明奖评委会特邀审查员,《园艺学报》主编,《中国蔬菜》主编,日本国科学基金会国际奖国外推荐人,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
农业部、轻工业部罐藏番茄加工适应性研究协作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农业部重点课题"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持人。
多年来主持、参加番茄育种研究工作,先后育成"北京10号"、"早粉2号"、"大粉1号"、"大粉2号"、"大黄1号"、"蔬研11号"、"中蔬4号"、"中蔬5号"、"中蔬6号"、"中杂4号"等10余个番茄新品种。其中早粉2号是我国最早育成、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种。代替了国外引入的早熟品种,并成为早熟番茄育种的优良亲本,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参与对全国番茄病毒病毒源鉴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他任所领导期间,在中国农科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本所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以来倡导并与其他领导一起组织了全国蔬菜科研协作攻关,全国蔬菜杂种利用科研协作,对推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负?quot;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对改善我国蔬菜生产和供应,减少农药污染有重要意义,大大提高了我国蔬菜抗病育种工作水平。
1997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授予他"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他主持或参加撰写的专著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o蔬菜卷》、《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国蔬菜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设想》、《蔬菜科技和生产现状及其建议》等,其中《中国蔬菜栽培学》一书1990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番茄育种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大面积栽培番茄的历史不长,因此,建国后主要是使用以前从美国及日本引入的品种和以后从原苏联及东欧国家引入的品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李树德在原苏联学习时即着手收集番茄优良品种及育种材料,并了解有关育种动向。回国以后于1961年即开始主持番茄育种研究工作。首先对新引进的百余份材料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记载,根据生产需要,从原苏联引入品种中,经过品种比较及提纯,选出北京10号和蔬研11两个品种。北京10号,矮秧,自封顶,果较大,成熟集中,低温下坐果性强,果红色,适于生产上早熟栽培和阳畦栽培,于1964年开始推广,很快在华北、西北大面积种植,后被有的地方改名为矮红早熟。蔬研11为高秧,黄果,比原从美国引入的橘黄嘉辰果大,色深,整齐,丰产,优质,也于1964年开始推广,后被有的地方改名为丰收黄。与此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育种工作,从地理及生态差异较大的原苏联和美国引入品种中选出亲本,通过杂交(包括多父本)、分离、选择,先后育成早粉1号、早粉2号、大粉1号、大粉2号、大黄1号5个品种。其中早粉2号,无论在产量还是品质上都优于当时从苏、保、美等国引入的早熟品种,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及西南部分地区受到生产者的欢迎,被大面积种植,代替了其他早熟有限生长型的国外品种,并作为早熟品种育种中的优良亲本,被广泛采用。高秧品种大粉1号和大黄1号也在部分地区推广。
1971年蔬菜所下放期间,李树德参与了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原番茄组番茄杂种优势利用项目的研究工作,选育出加8×粉红甜肉等一代杂种,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从1978年起,组织有关学科协作,开展了番茄抗病育种研究工作。在此后的20年间,通过亲本及杂交后代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和田间观察鉴定相结合的途径,与研究组成员共同育成中蔬4号、5号、6号,中杂4号、7号、8号、9号、10号以及樱桃番茄等新品种。中蔬4号是抗TMV,丰产,优质,在“六五”期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粉果品种,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蔬5号和中蔬6号是国内外首次育成的抗TMV 0、1、2、1.2株系,中抗CMV,丰产,优质的粉果和红果品种,1991年获二部一委国家科技攻关授奖成果,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中杂9号是抗TMV、叶霉病、枯萎病的保护地用品种。这些品种在全国20余个省、直辖市推广60多万公顷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提高番茄生产和抗病育种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参与主持的全国番茄主要病毒病毒原鉴定及株系分化研究,明确了在各省的病毒种群和株系分布情况,填补了国内空白,并结合鉴定,筛选和创新了部分抗原材料,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2年,受农业部和轻工业部的委托,召开了罐藏番茄品种及其加工适应性研讨会,会上根据当时出口罐藏番茄制品产量和质量较差,加工期短,原料消耗大等问题,决定成立罐藏番茄品种及加工适应性研究协作组,由农业和轻工两方面分工负责。农业方面前期由李树德主持。由15个省(直辖市)的26个蔬菜科研教学单位和20个食品厂,组成了协作组。他和协作组的同志提出了包括选育优良品种,利用品种早、中、晚熟不同熟性及分期播种综合措施,来解决加工番茄的品质及加工期问题,得到农业部及轻工业部的支持。在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番茄加工原料在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等重要指标方面得到改良,质量大幅度提高,加工制品达到或超过出口制品标准。工厂加工期从原来的20余天延长到40天左右,减少了损耗,增加了生产效益及出口量。
李树德通过对各种与产量和果实品质有关的性状在杂交优势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番茄杂交优势中以增加果数的优势而增产的可能性大;始熟期及早期产量在一代杂种中虽然都表现一定优势,但在始熟期上不易超过早熟的亲本。对成熟期有一定影响的第一花序节位,在一代杂种中表现不明显,而显蕾期及开花期表现优势较明显;果形指数、果肉厚度、不溶性果胶与果实硬度密切相关,而单果重、心室数、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可溶性果胶、总果胶与裂果性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番茄育种理论,对番茄育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推动中国蔬菜科研事业和蔬菜生产的发展
1971年蔬菜所下放期间,李树德参与了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原番茄组番茄杂种优势利用项目的研究工作,选育出加8×粉红甜肉等一代杂种,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从1978年起,组织有关学科协作,开展了番茄抗病育种研究工作。在此后的20年间,通过亲本及杂交后代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和田间观察鉴定相结合的途径,与研究组成员共同育成中蔬4号、5号、6号,中杂4号、7号、8号、9号、10号以及樱桃番茄等新品种。中蔬4号是抗TMV,丰产,优质,在“六五”期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粉果品种,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蔬5号和中蔬6号是国内外首次育成的抗TMV 0、1、2、1.2株系,中抗CMV,丰产,优质的粉果和红果品种,1991年获二部一委国家科技攻关授奖成果,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中杂9号是抗TMV、叶霉病、枯萎病的保护地用品种。这些品种在全国20余个省、直辖市推广60多万公顷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提高番茄生产和抗病育种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参与主持的全国番茄主要病毒病毒原鉴定及株系分化研究,明确了在各省的病毒种群和株系分布情况,填补了国内空白,并结合鉴定,筛选和创新了部分抗原材料,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2年,受农业部和轻工业部的委托,召开了罐藏番茄品种及其加工适应性研讨会,会上根据当时出口罐藏番茄制品产量和质量较差,加工期短,原料消耗大等问题,决定成立罐藏番茄品种及加工适应性研究协作组,由农业和轻工两方面分工负责。农业方面前期由李树德主持。由15个省(直辖市)的26个蔬菜科研教学单位和20个食品厂,组成了协作组。他和协作组的同志提出了包括选育优良品种,利用品种早、中、晚熟不同熟性及分期播种综合措施,来解决加工番茄的品质及加工期问题,得到农业部及轻工业部的支持。在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番茄加工原料在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等重要指标方面得到改良,质量大幅度提高,加工制品达到或超过出口制品标准。工厂加工期从原来的20余天延长到40天左右,减少了损耗,增加了生产效益及出口量。
李树德通过对各种与产量和果实品质有关的性状在杂交优势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番茄杂交优势中以增加果数的优势而增产的可能性大;始熟期及早期产量在一代杂种中虽然都表现一定优势,但在始熟期上不易超过早熟的亲本。对成熟期有一定影响的第一花序节位,在一代杂种中表现不明显,而显蕾期及开花期表现优势较明显;果形指数、果肉厚度、不溶性果胶与果实硬度密切相关,而单果重、心室数、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可溶性果胶、总果胶与裂果性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番茄育种理论,对番茄育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982年国家科委编制“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李树德积极建议将蔬菜抗病育种列入国家项目中。他和有关人员起草论证报告,并两次在会上作论证报告,得到专家组的一致赞同。1983年蔬菜抗病育种研究课题启动,由李树德主持并任专家组组长。课题下设白菜、番茄、黄瓜、辣椒、甘蓝5个专题,约有30多个单位200余位育种、植保、品种资源、生理生化的专家参加。为了攻关课题研究计划的落实,李树德亲自带人赴各地方蔬菜科研单位督促检查。为了对抗性鉴定及品质分析具有可比性,他还组织各专题组研究制定了5种蔬菜规范的病害鉴定方法及统一的分级标准、品质的量化指标,提高了抗病性鉴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七五”计划开始后,李树德继续担任全国抗病育种课题主持人。承担此课题的全国30余个科研单位共育成5种主要蔬菜抗病一代杂种和品种186个,并筛选出一大批具有单抗和多抗性的育种材料,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植保方面搞清了主产区主要病害的生理小种及病毒种群和株系。这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显著地提高了中国蔬菜生产及蔬菜抗病育种水平,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课题内不少单位获得省部级或国家级奖励,多名参加者获各种荣誉称号。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推广蔬菜抗病育种经验 和成果,他组织参加蔬菜抗病育种攻关课题的人员撰稿,主持编集出版了《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一书。
1978年,李树德随农业部科技司代表团赴日本考察,参与引进蔬菜保护地技术。1979年农业部先后召开了全国农业单位有关专家、重点地区领导及部分塑料厂领导会议。他起草了地膜覆盖栽培在中国的引进、研究和推广计划及其会议纪要,对地膜覆盖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李树德留学回国后即担任所党支部委员,参加所的领导工作。1970年中央决定下放蔬菜所,与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1971年他开始参与两单位合并后的领导工作。在此期间,他与所领导一起,努力排除“左”的干扰,积极创造科研条件,组织科研活动,和大家一起动手开垦试验地,使蔬菜研究工作很快进入正常轨道。如蔬菜育种、杂交优势利用、单倍体培养、蔬菜大棚丰产技术、种质资源和蔬菜贮藏保鲜等研究工作很快得以展开,并迅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李树德与所内其他领导同志确定了“立足北方,面向全国,以应用研究为主,开展必要的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的研究方向。在课题设置上,一方面设立部分应用基础性课题,如品种资源、新育种途径、植物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利用、蔬菜生理及环保、主要病害的病原及毒原、主要虫害的消长规律及防治等,同时又投入大量的人力开展蔬菜抗病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蔬菜设施栽培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等紧密联系生产,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研究项目,使重建后的蔬菜所的科研工作很快地全面展开。
在李树德任副所长、所长期间,建立了新开设项目要经学术委员会论证和编印所研究年报等制度。为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他注意培养人才。在所内组织开设了4期英语培训班。他放手让年轻科技人员主持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或专题项目,支持青年人出国深造,鼓励、争取他们学成回国为国家作贡献等。
1960-1962年 北京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62-1970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任副室主任。
1970-1978年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室(所)领导小组负责人。
1979-1988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1987年)副所长、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至今)。
1988-1996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79-1995年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经济作物组组长。
1984-1995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
1990-1995年 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
1986-1989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1981-1995年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1986-1996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1985一现在 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六、七、八届理事会常务 番茄育种理事、副理事长。
1985-1996年中国花卉协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4-1993年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
1984-1992年 中国地膜覆盖研究会常务委员。
1993-1996年 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常务委员。
1990-现在《园艺学报》副主编、主编。
1981-现在 《中国蔬菜》主编。
李树德工作认真负责,凡交给他的任务,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李树德待人诚恳。他担任所领导期间,先后与6位党委书记、总支书记合作,都能以诚相待,宽以待人。李树德严于律己,从不为自己谋私利。他从领导岗位退下以后,有几家种子公司和开发公司提出聘请他当顾问,但为了所里的利益,他都婉言谢绝,而继续关心和支持所里的工作。
李树德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无论所内、所外、生人、熟人,无论职位高低,有事找他,他都热情接待,尽自己力量去帮助解决。他担任《园艺学报》和《中国蔬菜》主编,尽管审稿量很大,但他对每篇稿件都反复阅读,还经常去查找有关文献资料,力求对文章的评价公正客观,并认真地提出修改意见。
李树德在献身蔬菜科技事业几十年的奋斗中,矢志不移,辛勤耕耘,忘我工作,为中国蔬菜科研和蔬菜生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赞扬和尊敬。他依然精神抖擞,壮心不已,每天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他正在踏踏实实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国的蔬菜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1 李树德.蹲.农讯.北京农业大学.1950
2 李树德.番茄一代杂种产量优势的遗传表现.北京市蔬菜学会年会.1963
3 李树德.番茄杂种一代有关成熟期的若干性状的表现.中国园艺学会茄果类蔬菜育种学术讨论会.1964
4 李树德.不同后熟方式对四季萝卜种子质量的影响.园艺学报.1963 (1)
5 李树德(执笔).优质、高产、周年供应的日本蔬菜.国外农业.1979 (7)
6 李树德.中国蔬菜种子工作情况.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大会资料.1981
7 李树德.中国蔬菜品种资源工作的现状及展望.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学术研讨会.1981
8 李树德,高振华等.中熟抗病番茄品种中蔬4号和中杂4号的选育.中国蔬菜.1986(4)
9 李树德.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0 李树德.简易覆盖、风障畦.中国蔬菜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1 李树德.中国农业科技四十年——蔬菜.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2 李树德,高振华.中国农业科技四十年——番茄.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李树德.中蔬菜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设想.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8